張興達
摘要:在我國的抗日衛國戰爭當中,淞滬會戰可以說是規模最大、戰斗最為激烈的戰役之一,其對整個中日戰爭的戰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實際學習經驗和調查了解,主要就淞滬會戰的擴大原因進行了分析,以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認識這場艱苦卓絕的戰役。
關鍵詞:抗日;淞滬會戰;擴大原因
在“虹橋機場事件”之后,淞滬會戰的規模開始快速擴大,中日雙方輪番增兵,最終成為了中國抗日衛國戰爭規模最大、戰斗最為激烈的戰役之一,直接影響了之后的戰爭局面,關于淞滬會戰擴大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地域原因
在當時的我國,滬寧地區屬于是全國的心臟地帶,因為國民政府駐扎在南京,自然這就使得上海成為了首都的守衛和門戶,這對于中國來說,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失手便會使得南京政府受到威脅,所以在國民政府的各項作戰指導計劃當中,都明確的提出了要盡全力保護淞滬,掩護南京[1]。而日方也提出要強力的攻占上海,以便后期進一步向南京進擊。從經濟方面來看的話,當時的上海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同時還是進出口貿易的港口樞紐,這是南京政府稅收和財政的主要源頭,作為南京政府來說,肯定是不愿意放棄這里的,否則便會對政府經濟造成很大的創傷。而作為日本方面來講,其必然也是考慮到相關因素的。因此,在整個淞滬會戰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南京政府都沒有放棄過淞滬地區,并且戰勢越是焦灼,其保護淞滬的決心越是堅定,這就最終導致了雙方的輪番增兵,戰局逐漸擴大。
二、政治原因
中日戰爭其實是非常受當時的國際社會關注的,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而在那時的我國,上海是國外利益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其受國際關注的程度更高,國民政府想借此獲得國際的支援和干預,達到戰略促政略的目的,這也是國民政府高度重視淞滬會戰并不斷增兵的原因。在整個淞滬會戰的過程當中,蔣介石在多個場合都直言,希望英國、美國以及聯合國可以予以一定的支援和干預,以對日本進行制裁。在會戰的初期,蔣介石便表明態度,提出“淞滬會戰不僅僅是中國的戰爭,同時也是一切委托其生命于條約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國家的戰爭,尤其是那些在中國有廣大的商業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壞,代表正在被驅逐的國家的戰爭”,并且其還指出,如果在與日本方面的戰爭當中,上海遭到了破壞,便對任何國家都是沒有益處的。只要國際社會能夠在淞滬會戰當中出手,也就表明南京政府更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重視,這顯然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想要達到的一個政治目的,是淞滬會戰規模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2]。
三、軍事原因
除了地域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之外,淞滬會戰擴大的另一原因是軍事原因,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想要通過淞滬會戰來擴大華東抗日第二戰場,從而對日軍起到牽制作用,防止其長驅直入。客觀來講,當時日軍在我國的軍事力量確實相對強大,不過其兵力數量卻有限,這個時候南京政府做出擴大淞滬會戰的目的,其實是正確的,這確實對日軍侵華起到了強有力的抵抗作用,粉碎了當時日軍提出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在南京政府決定擴大淞滬會戰的過程當中,陳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開始張治中被安排負責淞滬,主要是為了及時應變,所以地區的兵力較弱,在發生虹橋機場事件之后,日本第二艦隊來滬,蔣介石雖然有決心圍攻上海日軍,但是其所下達的作戰指令是較為簡單的,其要求“迅將目下侵入淞滬之敵,陸海軍及其空軍陸上根據地,掃蕩撲滅,以準備敵軍再來時之應付,同時對于浙江沿海敵可登陸之地區,迅速構成據點式之陣地,阻止敵人登陸或乘機殲滅之。”在淞滬會戰的作用下,日軍的對華侵略作戰計劃被打亂,這給我國的華北地區軍隊創造了一定的利形勢,特別是為山西地區的抗戰,爭取到了寶貴的準備時間。陳誠對此的意見是,由于淞滬會戰的變化,日軍被有效的牽制在了淞滬,并且不得不屢次增兵,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日本和我方便在上海交戰持續了三個月,在這段期間,我國領土上的其他日軍,便不能隨意妄動,顯然這是對我國華北地區的抗戰形勢有利的,并且我國在山西地區的軍隊,也有了更加充裕的準備時間,這使得山西地區的敵軍,始終不能西越黃河,這可以說是我國淞滬戰役所取得的最大成功。日本方面也承認南京政府的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進攻太原時,日方感到“幾乎沒有余力為太原作戰增加兵力”。因為“當時最不希望的向上海方面的出兵也不得已而出兵了,在這方面也沒有能給敵人以重大打擊;而且兵力逐漸被吸住,戰力被消耗,走上了戰區擴大、投入兵力增加的艱難路程”[3]。
淞滬會戰是值得我們銘記和研究的,其戰斗規模的擴大,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且這還反映出了當時我國的整體抗戰形勢、社會形勢乃至國際形勢。
參考文獻:
[1]余子道.淞滬會戰的主戰場:左翼戰場研究[J].軍事歷史,2018 (04):1-7.
[2]黎霞.“血肉磨坊”——淞滬會戰中的羅店爭奪戰[J].檔案春秋,2017 (08):16-17.
[3]龔佩玉.淞滬會戰時期淞滬地區難民救助論略——以《申報》報道為中心[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 (0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