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嘉鑫
摘要:近年來,教育事業備受人們的廣泛關注,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必須要加大音樂教育的培養力度。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廣下,雖然音樂教育在此過程中取得了不小成績,但因為傳統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本文將主要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析,并提供具體改革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音樂教育模式;改革
引言:
鑒于音樂教育專業的特殊性,其教學模式一定要和時代發展相適應。但出于種種原因,實際教育中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沒有認識到音樂教育的必要性、不具備健全的教學系統、輕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等等,要想處理好這些問題,必須要展開一系列的改革,充分發揮素質教育作用和優勢,提高教育質量。
一、現階段音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音樂教育的必要性缺少認識
我國推廣素質教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卻未獲得良好的效果。在音樂教育中要堅持素質教育的基本準則,不斷提高學生自身修養和素質。但在實際教學中,能做好這一點的卻少之又少,由于對此門學科缺少重視,所以更談不上創新教學模式。還有一些人覺得學音樂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也不會有好的前途,此種觀點非常片面且缺少合理性。如今社會飛速發展,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音樂教育也非常重要。其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情商,讓人變得越來越有氣質。因此,學習音樂勢在必行。
(二)未具備健全的教學系統
由于人們對音樂在思想上存在誤區,因此忽略音樂的重要性,所用的教學手段也比較枯燥、死板。專攻音樂專業的人,一般會有主項和負項,或者僅有一項,或者同時雙修兩項。但音樂是一個龐大的整體,其中還存在大量小類別,比如舞蹈、器樂以及聲樂等。而這三種里還能劃分出一些小類別,例如器樂又包括民族、西洋樂器。整體來講,其種類各式各樣,要想樣樣精通很難做到,因此學生通常只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綜合能力較差。所以,為確保學生綜合發展,必須要創新教學形式與手段[1]。
(三)輕視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以上已經提及,鑒于人們對音樂的理解有所偏差,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通常會出現教學模式呆板、內容枯燥的狀況。在已有的教學模式中一般是以模仿、口述為主,未考慮學生的主要地位,忽略其創新精神的塑造。這大大減少了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其只是被動的接受,強硬的記憶知識,變革當下音樂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模式改革的有效對策
(一)新模式要彰顯開放性
1.開放的教學觀念
所謂教學觀念,具體是在教師在理解教育工作實質的基礎上,產生的和教育相關的教學理念。目前,我國已進入信息時代,音樂教育目標要打破傳統本本主義的約束,加強教學、智能以及知識的有機融合,轉變以往只在乎認知領域目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設計開放性的學法、技能、能力等目標,讓活動更加與時俱進,從而促進社會、學校、學科教育共同發展,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2.開放的音樂教材內容
在之前的音樂教學模式中,音樂教育內容即教材中的具體內容,提倡教師教學要源自教材,緊密聯系教材,不可超過教材范圍,此種完全依賴教材內容的理念,讓本本主義更加根深蒂固。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不可被教材所束縛,要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以此滿足現代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把教學內容延伸至教材以外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2]。
3.開放的教學措施
此方面是指為彰顯音樂教育的樂趣性、形象化,反映出時代性與藝術性的特征,把現代高科技技術應用在音樂教育中。多媒體、互聯網、電視以及學校廣播站都是良好的教學載體,吸引學生走出課堂,避免課業模式所產生的不良心態,積極到圖書館中展開自主學習,做到手腦并用,豐富視野,在實踐過程中鍛煉思考能力,逐漸提高自身聯想力和創新精神。
(二)新模式要展現學生主體性
1.組建良好關系,優化學習環境
音樂教育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這是一個雙方互相交往的過程,提問和回答、教學和學習時內心的交流,情感的溝通。寓意深刻的音樂語言,濃厚的音樂感情需要教師全身心投入其中,用愛與責任去影響學生們。良好的師生關系會讓教師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會被教師感染,知道其良苦用心,從而更加拼搏的去學習,分享學習成功的喜悅。
2.根據學生年齡和個性特點對癥下藥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按照其具體狀況與個性特點,取長補短,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對策,從而確保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一些音樂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要幫助其分析原因因材施教。例如:對于一些心理壓力大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進行開導工作;針對缺少學習積極性的學生,要主動引導。針對學習方法不正確的學生,要第一時間予以改正。針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要合理治療。另外,要制定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內容和程度,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可適當進行一些拔高練習。
(三)建設一個能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學習環境
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參加教學活動的激情,讓其通過活動來積累實踐經驗,取得自主發展。比如:有的學生因為本身性格特征出現羞澀心理,過于在乎其他同學的想法,害怕回答錯,擔心唱歌走調,所以不敢表現自己。此時,教師要使用激勵的語言和語氣,認可學生的表現,及時表揚舉手答題的學生,對回答的不夠全面的也要予以一定肯定,讓這些積極參加教學活動的學生今后能更踴躍的表現自我,讓其都能清楚到自身的學習水平,進而調動其學習主觀能動性。
另外,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比如游戲、表演、唱歌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就課外活動而言,可組織合奏、合唱等活動,塑造學生協作認識。或者舉辦音樂知識講座、唱歌大賽等等,在比賽機制的促動下,學生的思維能更加開拓,印象也極為深刻。
結論: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模式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相關人員必須首先要對其有正確認識,結合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的使用改革對策,以此確保學生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郭睿.論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J].新課程學習(下),2013 (06):170.
[2]張然.對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音樂教育模式改革[J].黃河之聲,2018 (1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