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二零一八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第四十個年頭,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分割點。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之中,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獲得了巨大成功,我們不僅能夠總結出成功的寶貴經驗,還可以探知繼續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向前推進的重要啟示。正是在這些經驗和啟示的幫助下,配合著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努力,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在多個方面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顯著進展。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需要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繼續奮斗,成功攻克新歷史時期的改革難點和重點,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取得成功保駕護航。
一、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成就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歷史成就,主要體現在推動我國正在實現的五個方面的重大轉變。
第一、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第二、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就在農村和局部地區鋪開,農村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農產品日漸豐富,但城市經濟因延續計劃管理體制未見大的起色。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此后,經過不懈探索,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四梁八柱。同時,要求圍繞這些主要環節,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任務,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全方位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1979年初蛇口工業區設立,到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從1984年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進一步對外開放,到1990年中央推進形成了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流域開放帶,這一階段的對外開放,引進了大量國外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使國內商品市場豐富和繁榮起來,使市場因素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力沖擊了計劃經濟的藩籬,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擴大,由沿海地區迅速向內陸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第四、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時,鄧小平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鄭重地提了出來。1999年3月,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2年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二、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在四十年的改革進程中,我們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科學的理論是改革順利推進的思想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體制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也是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斷提升的歷程。我們回顧中國40年改革的經驗,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改革之前,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幾乎所有的生活物資都要憑票供應,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短短幾年農村就實現了大豐收,并倒逼城市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市場化帶來的人民群眾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不可估量。正是因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國家創新創業的活力無限煥發,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經濟體量以幾何級數增加,尤其是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對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已超過一半。
三是靈活運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試、先易后難,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我國改革的典型特征是采取了先行試點、總結推廣的方式。立足于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共性難題有機結合起來,選擇一定地區或改革領域開展試點,在對試點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成功經驗和做法再行推廣。這種由點而面、先易后難的改革推進方式,既控制了風險,又通過有效的推廣機制使成功經驗能夠迅速普及,成為我國漸進式改革戰略的重要經驗,也是新時期推進改革開放、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體制模式的重要途徑。
四是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經過40年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我們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些市場經濟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弄潮兒已經提前達到富裕水平。無論是先富起來的群體,還是生活小康的群眾,都有了新的關切:一是個人財產能否得到保障?二是人格尊嚴能否得到保護?這兩個需求一體兩面,中央歷來重視。只有加強人格尊嚴保護,才能更好地保護合法財產。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提出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由此來看,對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保障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