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聯合印發了《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從優化有效供給能力、夯實信息消費基礎以及強化信息消費者賦能等方面明確了升級信息消費的政策框架與支撐條件,并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6萬億元的規劃目標。
信息消費是指居民或政府為滿足個人或公共需求而購買信息產品以及通過信息產品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支出總和,表現為最終消費的支出。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信息消費規模達到了2.3萬億,同比增長15%,且為同期GDP增速的2.2倍。初步估計,今年我國信息消費將實現5萬億元的量產規模,同比增長11%,占GDP之比提升至6%。當然,我國信息消費并不僅僅是數量上的擴身,更重要的是消費生態正從1.0到2.0躍遷。
除了完全突破了如手機、電腦等信息產品消費的邊界外,信息消費時下已經滲透到了大眾衣食住行的全過程,形成了“信息+消費”的深度與緊密融合,而且信息產品本身也朝著可穿戴設備、虛擬/增強現實、智能網聯汽車等高端消費品類移動;在需求主體上,雖然80后、90后、00后人群組成了信息消費的正態分布,但 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比重卻升至到了目前的5%;從渠道選擇看,1.0的信息消費側重于線上購物,扎推于電子商務,而2.0的信息消費更注重線上線下的融合,網絡約車、上門服務、在線短租等新模式迅速崛起;在內容構成上,信息消費已不再局限于物理商品,而是延伸到了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直播等無形商品之上。
對于我國經濟而言,信息消費居功至偉的效用就是牽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方面,在廣泛滲透于商貿、交通、娛樂、餐飲、醫療等領域并通過信息技術強力武裝傳統消費動能的同時,信息消費還直接點燃了消費新動能,從而壯大了消費的GDP占比,形成了對投資與出口的有效替代;另一方面,信息消費打破了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消費與供給的精準匹配,在帶動制造業向著個性化定制、差異化營銷等產品價值鏈高端移動的同時,置換出了制造業服務化的經濟成長新勢能以及產業轉型新路徑。目前來看,信息消費正處在從泛在化向個性化,從碎片化向全景化、從數量型向品質型、從滿足常在需求向挖掘長尾需求的軌道移動,升級過程中需要強力補齊市場短板和徹底祛除市場痛點。
無論是傳統的電商平臺,還是微博、微信以及短視頻等新媒體,都無疑大大拓展了商品與服務推送與展現自我的物理空間,且極大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自由,但同時也成為了次優偽劣商品的寄生場所與發散渠道,有量無質、量多質次成為了時至今日信息消費市場的最大痛點與嚴重詬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息消費完全是在虛擬場景中完成交易過程的,消費者并不能直接觸碰商品,而且對到手的終端產品也缺乏必要的鑒別技能,新老網絡平臺上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因此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與繼往開來。
徹底去除信息消費領域假冒偽劣這一頑固性商業瑕疵,首先必須強化平臺的主體法律責任。照目前的法規,網絡購物平臺僅僅只負連帶責任,而且只要做到及時糾正(即便后果已經發生),連必要的連帶責任也可以推得一干二凈。為此,建議消費者在提出維權時,法治創建必須明確網絡平臺率先承擔侵權與危害的賠償責任,同時建立起網路平臺對商業買家的追訴機制;另外,作為一種強制性商業規則,各大網路平臺須建立起黑名單制度,常規及時性向消費端推送黑名單資訊的同時,還要將黑名單常年與固定地懸掛于平臺首頁;為了嚴密封閉假冒偽劣產品的生存空間,應當大力鼓勵與積極支持制造企業進駐公共網絡商業平臺,或與后者合作進行自身專業廠商供應平臺的開發,從而構筑出無縫式的B2B生態。
有效供給不足是制約信息消費的又一個重大瓶頸與商業痛點,除了商品與服務的開發供給力度整體滯后于需求創新進度外,制造企業柔性生產功能與泛在聚集利用功能的欠缺也極大制約了個性化需求的滿足;不僅如此,作為信息消費重要入口的電子產品基本停留在手機與電腦等傳統產品上,可穿戴設施、虛擬/增強現實、智能汽車等新型設備或因技術限制與成本抑制而未能有效普及;此外,電信運營商目前的改革動作更多地停留在流量與資費的小幅與漸進調整上,而直接關系到信息消費體驗度的網絡傳輸速度卻并沒有實質性改觀,斷流與卡屏現象時有發生。
顯然,升級信息消費需要在供給側進行系統性的提質與創新。一方面,要通過搭建智能化工業平臺以及建設第三方智能服務體系,推動制造業產品開發以及訂制適配與生產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電子產品智能化升級步伐,在提升手機、計算機等傳統終端產品性能與質量的同時,通過稅收優惠與消費補貼推進智能可穿戴設備、虛擬/增強現實、超高清視頻等產品的研發進度與應用普及率;不僅如此,通信領域在加速5G進程的同時,要加大市場的對外開放力度,通過引進優質外資運營商倒逼國內通信運營商在質變領域邁動真實的惠民腳步;另外,要調動與保護商業平臺進行諸如秒殺、閃購以及拼團等營銷功能與路徑的創新積極性,以在降低需求端成本的同時,不斷刺激出信息消費的新熱情。
消費環境的扭曲以及持續遭遇污染是干擾與壓制大眾信息消費的又一大硬傷與深度痛點。首先,作為消費者私密的個人通訊甚至財產投資信息被層層轉手與倒賣,各種騷擾電話與詐騙短信構成了對消費者正常工作生活的極大侵害;其次,各大專業網站、網絡商業平臺以及微信系統等都在不約而同且毫無節制地推送商業信息,真假難辨的同時更擾亂了消費者的既定社交秩序與節奏;更為可怕的是,以報復在購物平臺上進行正常“差評”行為為目標的“呼死你”、“獅王轟炸”以及“嘔死他”等各種違法行徑如蛆蠅般叢生,直接危害消費者生活與人身安全。
目前來看,信息消費環境改良的成效主要凝聚在互聯網通訊設施等硬件層面,必須在軟環境方面下猛藥與用狠功。對于騷擾電話與短信的屏蔽與抑制,一方面要建立與暢通消費者舉報機制,同時強化移動運營商的主體賠償責任,并以此倒逼運營商加大技術創新從而生成對騷擾電話與信息的跟蹤與追捕能力;另一方面,要成倍加大兜售與販賣消費者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處罰力度,同時全面整治與矯正互聯網企業的服務行為;特別是對于惡意侵害消費者維權的犯罪行為,要追溯至互聯網運營商與平臺商家,并給予嚴厲的經濟處罰與法律制裁。
(作者: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