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菲晨
(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詞語,無不在向我們描述著一個嶄新的21世紀,一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從語音識別、谷歌AlphaGo、人臉識別到無人駕駛,人工智能逐漸深入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當人工智能遇上財務,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2017年5月10日,“德勤財務機器人”的消息迅速引起財務人員的熱議。隨后,普華永道、安永、畢馬威以及國內的相關企業也都緊隨其后,相繼推出了財務機器人。一時間,“傳統財務人員將被財務機器人取代”的消息再度被廣泛關注與討論,這樣的消息雖無從考證其可信度,但也無疑是在釋放一個信號——財務機器人時代的到來,給傳統財務人員敲響了警鐘。然而,若傳統財務人員能夠在自身與財務機器人之間實現平衡,又可成為機器人時代的發展機遇。因此,當人工智能遇上財務,傳統財務人員的挑戰與機遇應運而生,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便成為傳統財務人員應對財務機器人時代的重中之重。
我國會計行業從業人員數量達2 000萬人,基數大,且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據財政部數據,自2017年11月5日會計從業資格證正式取消,2018年初級會計職稱報考人數迅速攀升至403.6萬人,較2017年的186.9萬人相比,增長115.9%,呈現井噴式增長。同時,中級會計職稱報考人數為135.4萬人,高級會計職稱報考人數為5.5萬人,報考人數也都再創新高。
但同時也體現出我國傳統會計行業領域中會計人員職責所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傳統財務人員主要從事記賬、核算等基礎性工作,高層次的管理會計人才十分匱乏。相比美國500萬會計專業人才中,90%從事具有決策性意義的管理會計工作,而我國超85%的財務人員還在從事基礎性的核算會計工作,[1]我國傳統會計人員結構就顯得十分不合理。
2017年,德勤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稅務、審計等財務工作領域,普華永道推出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解決方案,緊隨其后推出該項人工智能服務的還有安永、畢馬威、金蝶等,人工智能在財務工作領域掀起了熱潮。
財務機器人,與傳統認知中實體機器人并不相同,其實質是一種軟件機器人,是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在財務領域的應用。RPA是通過執行重復的基于規則的任務來將手工活動進行自動化的一種技術,可以實現重復性高、操作頻率高、技能要求低、耗時長且附加值低的人工任務的替代,常見的有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往來結轉和盤點等。[2]
財務機器人的應用,7*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不受任何因素影響,覆蓋全過程的監控和記錄,可以實現工作效率及質量、準確性的進一步提高,降低人工出錯率和人力成本。
2014年《經濟學人》的一項調查表明,在未來的20年內,人工智能與會計人員崗位之間將會爆發激烈的競爭。根據2016年麥肯錫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所預測的,86%的簿記員、會計與審計職員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3]毋庸置疑,財務領域必定會受到較大的沖擊。目前,財務機器人能夠高效率、“零失誤”地完成大量規范機械的基礎性會計核算工作,如:憑證錄入、賬務核對等,因此,在財務機器人時代,首當其沖的便是從事出納、核算等基礎性工作的財務人員。他們面臨的將是嚴峻的職業挑戰,傳統財務人員需求大幅度減少,會計崗位分工重新設置,傳統財務人員失業或轉崗的風險也將大大增加,進一步影響會計行業從業者的職業歸屬感與幸福感。[4]
財務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時代衍生出的新事物,其處理和保存的財務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網絡安全的影響,從而可能帶來財務信息及相關商業機密的泄露,給企業造成巨大的危害。同時,由于法律法規的缺失和不完善,對該領域的監管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整個會計行業的混亂。
財務機器人在給傳統財務人員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遇。與傳統從事基礎性工作的財務人員相比,從事財務預測、決策、風險管理和控制、財務分析和業績考核評價等附加值較高的工作的財務人員,在財務機器人面前,競爭性更強,不易被替代。同時,財務機器人分析提供的數據,能夠更好地服務財務人員,使其可以根據數據結果進行規劃、預算和管理控制。[5]因此,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將傳統財務人員從重復、機械、繁雜且低價值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促使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作中,促進其實現自我提升,完成職業轉型和升級,向復合型、管理型會計人才努力進取。
財務機器人的涌現和應用也催生出新的工作崗位。在財務機器人的研發、管理、維護、升級等一系列過程中,對技術、市場等人才的需求也會逐漸擴大,激勵各行業領域人才的學習和引進,從而給各個行業崗位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財務機器人等人工智能在未來或許會更加廣泛地“入侵”財會領域,面對這一重要的發展趨勢,傳統財務人員應當積極思考應對策略。2017年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一份文件表明,當下上海金融領域緊缺擁有優秀金融財會職業素養及較好的宏觀研究分析能力的管理會計人才。[6]而俄亥俄州立大學菲舍爾商學院會計學教授蒂克·迪特里希也曾表示,他們會告訴年輕的會計人和會計專業學生,一定要保持對顛覆性技術的開放學習態度。處在職業生涯中期的會計人也更需要不斷進修學習新技術,以了解趨勢、利用技術獲得所需的技能,從而與時俱進不被淘汰。[7]因此,傳統財務人員的應對可重點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
傳統會計思想通常表現為工作時間和資歷完全決定了一個財務人員的能力,即所謂的“越老越吃香”。[8]而在財務機器人的新時代,傳統的會計思想已經很難奏效。唯有緊跟時代,審時度勢,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善于接受新的知識和理念,才能在財務機器人變革中與時俱進。
面對人工智能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傳統財務人員應當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和應對挑戰,要充分意識到,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并非旨在取代財務人員,相反提供了財務人員新的機遇,賦予了財務人員更多的發展潛力。一味地抵制和輕視應當停止,唯有不斷轉變思想,順應未來發展中區塊鏈管理、智能化管理等趨勢和需求,才能與機器人共同協作,實現效用的最大化。
面對新時代的各種挑戰和機遇,傳統會計職能已經無法適應發展需求,尤其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并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財務人員要不斷加強綜合性、高端型、管理型的財會知識的深入學習研究,洞察并掌握財務行業發展動向,使自己逐步發展成為高尖業務人才,成為企業價值的創造者而非僅僅是參與者。另一方面,財稅政策的不斷變革,要求財務人員必須及時了解并熟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保證實現最基本的業務要求,即遵守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同時,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與普及也對財務人員提出了一定的學習要求,加強計算機軟件技術知識的學習,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便利,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與工作效率。除了有效的終身學習外,還要結合自身溝通、分析、管理等達到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財務人員才能在未來財務機器人的變革浪潮中具備主動權和競爭力,成為新時代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從電算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的三次財會領域的變革,其驅動力都是新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新技術對傳統財務人員的職業轉型逐步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016年10月19日,我國會計權威部門下發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規劃中指出:復合型、國際化高端會計人才相對缺乏。將通過加強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建設,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力爭在2020年培養3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
實現財務人員從會計核算型向管理決策型人才轉變將是中國會計改革未來的大勢所趨。財務人員應當順應科技和會計發展趨勢,從傳統的“賬房先生”角色和傳統的會計核算工作中解放和脫離出來,加強財務預測、決策、控制和考核評價等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管理分析、戰略決策等綜合能力,努力實現管理合作型人才的職業轉型和升級。
我國傳統會計人員基數大,增長快,且結構不合理。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加速了我國會計行業的變革,德勤等財務機器人將人工智能引入財務工作領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準確性,實現了人力成本的降低。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對傳統財務人員的需求和會計崗位的分工帶來了挑戰,為傳統財務人員的解放和新的工作崗位的催生提供了機遇。未來科技和會計的發展趨勢,也必定要求傳統財務人員做到審時度勢,轉變思想觀念,終身學習,提高能力素質,順應發展,完成職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