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自動采集社區安全、環境監測等15個場景的相關數據,通過城域整合物聯網傳輸及設備管理平臺傳輸到城市運營數據中心,再由城市智能綜合運營管理中心(CIIMC)作出智能響應。幾個月之后,上海靜安區37平方公里區域將被這樣的城域物聯專網所覆蓋。
2月4日作為國家發改委2018年數字經濟重大工程之一,“大數據與城市管理 (靜安)項目”正式開工。
據悉,項目首批工程將在2018年9月底之前完成傳感器部署,涉及社區安全、養老照護、智能體檢、食品快檢、食品加工監測、環境監測、消防安全、電梯安全、居民用水、道路積水與污水井蓋管理等15個場景,形成具有規模性的城市管理數據自動化采集能力。
作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正著力加強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神經元系統”全覆蓋,加快建設“城市大腦”,打破數據壁壘,實現各種問題、風險的及時智能化處置。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張英透露,集“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新型城域物聯專網,將通過物聯打造深度感知的鏈接體系,通過數聯創造數據的共享體系,通過智聯創造智能應用和決策體系,智能化引領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據悉,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民營經濟單位數達999.82萬個,其中大型骨干企業成長迅速,入圍“2017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數量大幅提升,新增10家,新增數位列全國第一。
廣東分別有60家、52家、20家民企入圍2017年民營企業500強、制造業500強、服務業100強,較上年分別增長20%、40%和5%。其中新增500強企業10家,入圍500強廣東民企中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有9家,占全部超千億企業的1/3,新增企業數和超千億元企業數均位居全國第一。
民企的快速成長帶來了貸款額的增長。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工商聯合作金融機構共為18萬多戶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融資發放額共計1.8萬億元,總計民營企業貸款余額2.1萬億元。
更多的民營企業自發投入到廣東省的扶貧濟困事業中。據悉,目前全省已有1256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131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僅2017年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中,全省民營企業捐款就達22.6億元。
2018年2月3日2時28分,一列滿載電子元件、鞋帽、建材等物資的班列從廈門自貿區海滄車站鳴笛出發,2月18日到達德國漢堡,全程11866公里。至此,海滄站開行中歐中亞班列已達217列,運送物資12.9萬噸,運送物品經濟價值36.5億元,班列開行進入了常態化。
早在2015年8月,海滄站開行廈門至阿拉木圖中亞班列,這成為我國首次由自貿區內直接組織開行的跨國班列。2年多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班列從起初的一條線路,逐漸拓展開行到波蘭匹茲堡、德國漢堡、阿拉木圖、俄羅斯莫斯科、匈牙利布達佩斯等5條線路。開行數量從每月2趟增加至每兩天開行1列,并從剛開始與成都、西安等城市聯合開行,發展到如今海滄站一站直達、固定線路、固定時間、固定停站的客車式運輸。此次開出的至漢堡班列共41輛車,由阿拉山口出境,國內行程5355公里,是目前為止國內運行距離最長的一條線路。
據廈門海投集團項目經理賴金錢介紹,班列開行之初,主要承接廈門周邊地區貨源,貨品單一,以鞋帽、PVC顆粒為主。隨著班列開行密度的加大,攬貨范圍不斷擴大,目前東南亞區域也有部分產品通過中歐中亞班列進入國際市場,品類也逐漸多樣化,增加了機械、電子元件、服裝等產品,貨物單柜價值從剛開始平均6.2萬美元增加到7.4萬美元,經濟效益日漸凸顯。
在1月25日上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浙江省長袁家軍說,2017年 “全省生產總值邁上5萬億臺階、財政總收入跨過1萬億大關,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浙江省生產總值(當年價)從2012年的3.5萬億元、2014年的4萬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51768億元,約合7667億美元,與2016年居全球經濟總量第18位的荷蘭大體相當。
按可比價計算,2017年GDP比上年增長7.8%,比2012年增長45.8%,五年里年均增長7.8%,高于7.1%的全國年均增幅。
2017年浙江人均生產總值為92057元,按可比價計算,五年年均增長7.2%。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繼2012年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后,2017年達13634美元,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財政總收入跨過1萬億大關”,這也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數字。數據顯示,浙江財政總收入從2012年的6408億元增至2017年的103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3441億元增至580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0.6%和10.3%,五年年均增長10.0%和11.0%。
新疆將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為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2018年,新疆將加快 “五大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醫療服務中心)建設,推動互聯互通和 “三基地”(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三通道”(北、中、南三條通道)建設等項目落地。
自治區人大代表、克拉瑪依先進科技聯合研究院院長閻立軍認為,新疆能源資源豐富,品種全、儲量大、品質好,是國家確定的“三基地一通道”和國家能源綜合基地,又是全國首個開展能源綜合改革試點的省區,同時擁有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知名的新能源企業。在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中,新疆著力發展新興產業,推動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電子產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打牢基礎。
2018年2月1日,在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中英將在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訪華期間簽署90億英鎊的交易,中英兩國將在河北雄安新區共同建設金融科技城。
為加快推進廣西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廣西第二輪加工貿易倍增計劃實施方案》近日印發實施。
根據《方案》,廣西將以南寧、北海、欽州、桂林4個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為依托,加快全區電子信息加工貿易產業發展,積極打造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南寧—欽州—北海北部灣沿海加工貿易產業帶,做大做強做優電子信息產業;加快建設富士康南寧科技園、南寧高新區、北海工業園區、北海出口加工區等電子信息加工貿易產業集聚園區,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打造成國內重要的電子信息加工貿易產業基地。
《方案》還明確,提升南寧、北海、欽州、梧州4個國家級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配套能力,積極創建國家級加工貿易承接轉移示范地;提升北海出口加工區、欽州保稅港區、憑祥綜合保稅區、南寧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及南寧高新區等加工貿易產業發展重點園區的發展水平。
根據目標,到2020年,全區加工貿易產業年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進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外貿比重達到30%左右,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加工貿易出口比重分別達到75%、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