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1月18日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GDP增長6.9%,經濟增速連續6年下降后首次回升,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80萬億元人民幣。
此外,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6%,漲幅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民間固定資產投資381510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0%;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979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實際增長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實際增長7.3%。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6.9%,二季度增長6.9%,三季度增長6.8%,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
2018年1月31日,國家統計局正式對外開始發布月度中國綜合PMI產出指數。1月份,中國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4.6%,與上月持平,表明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
我國綜合PMI產出指數的編制方法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即將制造業生產指數與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進行加權求和,權重通過制造業和非制造業占GDP的比重計算而成。與PMI指標體系中的其他各項指數相同,綜合PMI產出指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高于50%時,表明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表明經濟總體收縮。
綜合PMI產出指數是PMI指標體系中反映當期全行業(制造業和非制造業)產出變化情況的綜合指數,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具有國際可比性。綜合PMI產出指數采用全球統一的編制方法。二是與宏觀經濟走勢具有同步性。合成綜合PMI產出指數的生產指數和商務活動指數均是宏觀經濟發展的同步指標,反映的是當期制造業、非制造業生產和業務總量的變化情況,因此綜合PMI產出指數也是一個同步指標,可以較為全面地監測當期國家總體經濟的產出變化情況。
綜合PMI產出指數和制造業PMI雖然均是反映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指標,但綜合PMI產出指數“高峰或低谷”的轉折點大致與經濟周期的轉變同步發生,表示當期發生的情況;制造業PMI的轉折點一般早于國民經濟周期3個月左右,能夠對經濟趨勢進行前瞻性預測。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2月1日召開的例行發布會上說,我國國內貿易增加值在2017年首次突破10萬億元,成為僅次于制造業的國民經濟大產業。
據悉,2017年國內貿易主要行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7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約為13%,占比僅次于制造業。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7.8萬億元,增長7.1%,增速加快0.4個百分點,創下3年來新高;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5萬億元,增長7.1%,增速加快0.2個百分點,創7年來新高。
高峰說,2017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消費連續4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引擎。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連續第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3年至2017年年均增長11.3%,實際增速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快了3.2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5萬億元,增長2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1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連續第四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
農業部1月30日公布2017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數據。數據顯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32元,增速為7.3%,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2.71∶1。各地推進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穩定糧食生產,實現了穩中向好,圓滿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供給質量顯著提升。產品結構調優,糧食產量達到12358億斤,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占比提高到27.5%,籽粒玉米調減1984萬畝,大豆面積增加871萬畝;牛肉和羊肉產量分別增長1.3%和1.8%,快于豬肉產量增速0.5個和1個百分點;果菜茶等“菜籃子”農產品供應充足,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顯著增加。同時,產業結構調順,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全年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1萬億元;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進入“快車道”,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保持兩位數增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營業收入近6200億元,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農民收入增速保持“兩個高于”,增收新動力更加強勁。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432元,增速為7.3%,分別高于GDP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0.4個和0.8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倍差縮小至2.71∶1。從構成來看,受農民工總量和工資水平雙增長影響,工資性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達到5498元,比重超過四成,增收貢獻率達到44.5%;在糧棉油糖等農產品價格弱勢運行的背景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業創新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帶動經營凈收入增速達到6%;民生持續改善、扶貧力度持續加大,轉移凈收入增速達到11.8%,領跑其他收入增速;土地流轉收租金、要素入股分紅等模式不斷推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紅利不斷釋放,財產凈收入增加到303元,增收貢獻率提高0.8個百分點。
“全面二孩政策”至今滿兩年。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兩個數據相較于前一年均下降。對此國家衛計委表示,這是受育齡婦女規模下降、婚育年齡推遲等綜合因素影響。從孩次結構看,二孩出生占比進一步提高,達到51%。調查顯示,群眾不打算再生育的原因主要是養育成本高、托育服務短缺、女性職業發展壓力大等。
到2017年底,中國大陸總人口接近14億人;男性人口71137萬人;女性人口67871萬人,性別比為104.81,正在持續下降;16至59周歲,9019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9%;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