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季漢濤
(重慶電訊職業學院,重慶 402247)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使受教育者獲得一定職業資格的教育,也是一種使其獲得轉變或改進職業生涯,提高生活質量的教育。當前社會普遍對高等職業教育存在認知上的偏差,認為只有學習能力差的人才會進入到高職院校,而培養出的人才也只能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行業的第一線從事簡單的工作。而目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效果與市場需求之間也存在巨大差異,因此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行革新。
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理念缺乏創新化。從當前我國一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理念來看,還存在一些狹隘的人才培養意識。比如,個別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將提升人才的職業能力作為重中之重,而是將提供“職業資格”作為重要的目標,因而不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這種缺乏“就業創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直接導致學生未來的就業創業能力受到影響,盡管拿到了證書,但卻無法適應社會,更無法實現發展。
2.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內容缺乏市場化。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將理論教學融入到實踐教學中,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使學生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和最新的理論,從而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但從當前我國一些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情況來看,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后無法盡快步入工作崗位,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下降,使得高職院校在社會中的評價下降。同時,自身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也受到了限制。還有個別職業院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與市場脫節的問題,缺乏市場調查和分析,導致一些學生就業便失業。
3.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法缺乏職業化。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出一大批專業化、技能化人才,因而必須高度重視教學方法創新。但目前我國一些職業院校存在著培養方法落后的問題,在整個教學體系當中,實踐教學相對較少,比如目前一些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中市場營銷人才的實踐內容相對較少,因而無法更多接觸市場,必然會對未來的就業、發展能力造成巨大的影響。
1.培養理念的創新。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要在理念上進行創新。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要將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強化學生的就業創業素質,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作為重要的目標,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加大市場需求的調查和分析,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比如,對于市場短缺的人才,職業院校應當加大培養力度,但同時也要進行戰略思考,對未來需求量較大的人才也要進行有目的的培養。
2.培養內容的優化。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職業院校必須將專業化、實踐性、創造力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向,特別是要從職業院校的整體情況出發,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的教育,更加著力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大限度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打造符合市場需求、有利于學生就業創業的“復合型”人才,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很快步入工作崗位,而且還能夠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
3.培養方法的完善。人才培養在職業院校中,要把“就業創業導向”落實到各個教學環節當中,從而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引導性。準確定位,以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推廣實施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高度重視學院和企業的合作,引導廣大學生到廣闊的市場去實踐和鍛煉,注重加強學生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適應社會。引導學生改變就業觀念,讓學生通過創業進行就業。
1.校企合作深度的不斷提高是培養人才就業創業的前提。高職院校要順應行業的發展需求,與行業企業聯合開發課程,根據各個專業的技術領域和崗位要求,以該職業的職業資格為標準,不斷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高職教育首先培養的是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的人,因此必須根據行業企業職業崗位要求來構建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而要做到這一點,深度的校企合作是前提。只有開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團隊走進行業企業,跟蹤工作過程,才可能真正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及崗位職業能力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工作任務和過程開發課程,設計教學情境,實現課程體系對接職業能力,課程內容對接工作任務,教學情境對接工作過程。
2.開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人才就業創業的保證。教高[2006]16號文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職業教育強調針對性、實用性,高水平的職業教育一定是產學結合、產學融合。在三年的培養過程中,包括生產性實踐、專業實習、頂崗實習都離不開企業的支持。沒有深入與企業合作,企業不可能提高實踐環境,也不可能提供兼職教師;沒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專業教師不能深入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培養造就一批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也必然是空話。目前,學院汽車技術系引進了一家汽車修理企業,通信技術系與移動、聯通公司在校內建設了在線運行平臺,使校內實訓基地與企業融合一體,確保了實訓項目是真實的項目,實訓教師是既是學校的教師又是公司的員工,真正實現了產學融合。這樣培養的學生了解生產過程、熟悉生產技術和企業文化,真正能夠實現學生和企業員工的零距離對接。
3.校企合作,分類建設校外實習基地。為了加強與企業的聯系,2012年學校成立了校企合作處。按照校外實習的三個不同階段分類建設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60余個。生產一線工學結合實習基地以大型先進制造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具有先進制造工藝、先進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企業崗位多、容量大,便于學生集中實習、食宿和管理。專業實習基地建設以“專業對口”為原則,要求企業數量多,能夠容納至少10名以上學生1—2周實習,便于在專業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分批安排學生實習。計算機與傳媒系與眾多中、小文化傳媒企業合作,滿足了小量、多批次的專業實習。頂崗實習基地是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要求專業基本對口,能為學生提供半年以上實習崗位并提供優質就業崗位,目前較穩定的頂崗實訓基地有80余個。
4.校企合作,開展“四位一體”實踐教育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所謂“四位一體”實踐教育教學活動,是指圍繞校內教育教學這個主渠道,開展“以日常養成為目的”的校園實踐、“以社會實踐為目的”的生產一線實習、“以提高職業崗位特定技術能力為目的”的專業實習和“以就業為目的”的頂崗實習,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職場核心競爭力。
“以日常養成為目的”的校園實踐就是利用校園和校園周邊的實踐教育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配合教學主渠道的專業技能培養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和隱形課程、各種技能培養興趣小組的活動、競賽等,為學生提高專業知識技能拓展了實踐渠道;以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為主線的各種社團活動、各種競賽活動等學院組織的一切活動,從策劃到組織實施,在教育管理者的指導下全部由學生唱主角,有效培養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鼓勵學生利用空余時間參加校園及其周邊商業的兼職等社會實踐活動及配合管理的三個階段由學生自己組織的各種校園活動等,旨在全面培養提高學生的各種素質和能力。
“以社會實踐為目的”的工學結合是指在大二期間,學生必須到企業生產一線實習。旨在使學生深入了解、認知生產一線,在艱苦的職業體驗中學會生產技能;培養社會適應能力、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守時守紀、敢于擔當的習慣,提高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為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艱苦的實習歷練,為其一生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財富。
“以提高職業崗位特定技術能力為目的”的專業實習是指在第四、五學期,各專業學生圍繞專業課程到校外實習基地或校企合作單位進行為期1—2周的專業認知實習,使學生認知所學專業的崗位及其崗位群所必備的專業特定能力、工作過程、崗位要素、關鍵技術、技能、職業素養等,為提高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打下雄厚的專業技能基礎。
“以就業為目的”職場頂崗實習是指在第六學期,學生根據所學的專業、自身的條件優勢和發展潛能,選擇頂崗實習單位,完成實習任務。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基本完成從大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進一步強化了自我管理,為就好業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符合職業教育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和創新,而且也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發展能力。人才培養模式不應該限制學生就業創業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這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而堅持以就業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培養重點放在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內容、人才培養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使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對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職業院校人才模式具有推動作用。
[1]李偉.建筑類專業有效教學評價方法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7).
[2]袁曦.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中的課程建設與改革:以上海高職院校為群體的研究[J].學理論,2011,(10).
[3]葉慧婷,張進.用生命周期理論研究課程教學質量標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27).
[4]古華.高職應用型會計人才實踐培養模式探討[J].商業會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