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霞
(河海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南京210024)
從美國財經危機引起的華爾街超級風暴和最后演變為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潛在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財經危機導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遠未真正結束,隨著損失的進一步揭示,對環球經濟市場的潛移默化需要進一步探查。中國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主體,當然不可以獨善其身。本文主要分析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以及我國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等金融行業在面對金融危機時采取的措施。
“兩房”通過買進貿易銀行和房貸公司變化性差的貸款,將資產證券化后再將其轉換成債券在財經市場上進行售賣,以此吸引投行等經濟機構來購進,而投銀們會采取“精巧”的經濟工程技術,再將這些產品進行分裂、打包、合并并出售。在如此一系列過程中,初始價值一元的資產貸款可以被放大到為幾元、甚至是十幾元的經濟衍生產品,這一系列過程加長了經濟交易的鏈條,最終結果是沒有人再去關心這些財經產品真正的原始價值,這就更進一步助長了短期投機概率的誕生。
在美國,經常項目逆差是美元現金流出美國的主要途徑,但是這些資本不會一直停留在外,而是通過其他的資本項目再次進入美國。在這樣的一個鏈條中,美國不僅消費了其他的國家資源,比如商品、勞務,另一方面又在其他的許多國家留下了美國自己的債券等等其他的金融資產。大量資本向美國回流的過程不僅會促進美國本土的房產、證券、債券、期權等等虛擬資本不斷膨脹,而且同時也會造成美國本土實體經濟的衰敗。因而造成的結果便是,美國只能將高端的生產環節留在本土,將低端環節再轉移到國外。然后這一切并不是什么值得慶祝的好事,因為一旦虛擬經濟與實體產業相互脫離,造成的后果將不堪設想。虛擬經濟越是強大,抵抗次貸危機的能力就會越弱,并且在危機后想要更好地恢復實體經濟將會更加難上加難。
銀行系統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的健康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基石。金融危機,對于我國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金融危機來臨之際,我國經濟面臨嚴峻的挑戰,惡劣的內外環境,房產市場持續低迷,貸款質量受到挑戰,銀行中間業務劇減。不少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盈利減弱,加上貨幣政策的潛在風險,紛紛倒閉破產。在金融危機大背景下,我國宏觀經濟環境隨之改變,尤為明顯的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取代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導致的后果是貸款利率下降,人民幣貸款激增,而這將會引發新一輪的信貸擴張,進而成為資產泡沫的催化劑,最終引發銀行業的系統性危機。
中國保險業相比較美國等國家的保險業而言受金融危機的創傷較輕,外加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多少增加了投資的信心,因此我國保險市場成為競相投資的熱點市場。外資保險公司為了爭得在華的更多市場,必定加大對中國保險業的實際“投資”。然而,為了彌補其他國際市場的損失,外國保險公司搶占市場份額將改變中國保險市場的競爭,民族保險業影響相對較弱,競爭風險和經營風險進一步增加,當前的中國保險監管的現狀還不完美,巨大的市場壓力將導致非法操作和變相競爭等不良現象,導致保險市場的混亂。
美國本土發生的金融危機影響了我國的證券行業。在此之前我國的資產項目的模式基本是封閉的,因而在投資者們看來是沒有必要拋售股票進行軋平頭寸。但是,從另一方面看,我國的證券行業價格的調整是勢在必行的,無論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是否出現動蕩,這都是勢在必行的。其次是感化投資者情緒,次貸危機會對投資者信心形成一定的潛在影響。舉個例子,國際對沖基金在進行大規模減少銀行股票的報告動搖了銀行股的持股信心。同時,金融危機使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下滑的預期增加。國內證券市場還沒有全盤對外開放,人民幣也沒有達成無拘無束的兌換,這使中國境內股市擁有一道與外界相對隔斷的“屏障”。再者是影響國際游資的流向。中國股票市中有大量來自國際市場的“熱錢”,國際財經市場的流動性變緊,會對“熱錢”股票的增加量以及流量產生深刻的影響,因而會進一步影響中國證券市場。最后是加速中國金融工具的創新。美國的次貸債券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金融衍生產品,但作為一種金融創新產品,它的價格和收入水平的波動有一些衍生品的性質。
我國金融業必須進一步鞏固與強化對銀行業務國際擴張的監管以及加強對本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監管。目前我國銀行業剛剛開始實施國際化戰略,因此要加強國際監督與監管業務的擴張。我國銀行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還比較小,這主要是由于中國金融業開放比較晚。因而,要進一步強化對商用銀行實施國際化戰略,加強對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監管,了解國際金融市場投資工具的風險特征,實現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資產配置,并使用相應的風險管理技術,控制投資風險,避免損失。
保險業需要完善我國保險監管體系以及調整我國保險業的業務結構、由于我國保險市場的飛速發展以及對保險規范管理的滯后,我國保險監督落后于保險實踐,尚未建立有力的配套保險監管法規保障體系。當前我國正處于金融市場改革和調整的過渡時期,加強保險監管,克服和消除各種非法活動,維護市場秩序的穩定非常重要。保險是欠債經營的特別行業,我國的保險監管軌制就應以保險公司是不是有飽和的償付能力為核心,層層向外延長以抵達鞏固保險總體框架、化解危害的目標。同時,吸收國外先進經驗、現行法規,提高中國保險監管水平。為此,監管機構不能僅僅是盡努力地完善目前已有的監管系統,而是應當使得這一體系反應加倍變通,籠蓋更加全面,在危機降臨之時,以迅速啟動應對設施,盡量減少外在因素對我國保險業的負面影響。
首先,必須要保持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固發展,進行金融改革的首要條件就是進行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另外,必須完善相關的有效政策,這對我國金融產業的改革也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管要雙管齊下,提高金融等信息管理系統的質量,建立數據庫,運用大數據進行預測與分析,維持行業有效競爭,保證公平競爭,各監管部門應當緊密監控機構風險,并且及時向市場提示風險。其次,在金融產品泛濫的當下,要學會正確使用金融創新產品,企業需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對產品的風險性進行深入研究,鼓勵與支持創新,要讓公民意識到危機,有分析危機的意識,培養理性投資行為,自覺主動提高自身防范風險的能力。最后,要與國際合作,與國際接軌,交換信息,政策相融,正確管理危機,敏銳地利用金融機構進行合作,獲取信息,了解政策,采取聯合行動,防范國際危機,更好更快地促進本國經濟健康發展。
[1]謝春芳.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影響及啟示[J]貴州社會科學,2009,(4):31-34.
[2]潘園園.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及啟示[J].經濟觀察,2010,(5):8-10.
[3]張益杰.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J].財稅金融,2009,(6):5-8.
[4]王娜娜.金融危機的研究[J].財會通訊,2011,(5):7-9.
[5]喻君,李維剛.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對策[J].商業經濟,2011,(3):3-4.
[6]張子涵.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金融視線,2009,(7):2-4.
[7]曹子勤.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9,(3):11-13.
[8]何金娜.論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啟示[J].現代商貿工業,2009,(7):3-5.
[9]邢永鵬.美國金融風暴對我國影響及對策探討[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9):2-5.
[10]高輝清.世界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走勢[J].國際棉花棉紡織高層論壇暨供需洽談會,2008.
[11]魏禮群.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維護我國金融安全[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9):16-19.
[12]江波.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中長短期對策研究[J].當代財經,2011,(8):14-15.
[13]董洪日.淺析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2,(7):21-24.
[14]黃華.金融危機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與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09,(14).
[15]郭鑄,沈輝.美國金融危機成因研究綜述[J].金融經濟,2011,(7):14-18.
[16]戴維·懷斯.對美國四大負面影響索羅斯也栽跟頭[EB/OL].http://www.t2m.cn/v/2008-10-7/36255.htm.,2008-10-07.
[17]大衛·羅森伯格.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深遠[J].國際金融報,2008,(6):9-24.
[18]格林斯潘.計算機技術導致金融危機[EB/OL].網易財經,2008-10-26.
[19]廖旗平.關于美國金融危機文獻觀點的綜述[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0,(9).
[20]何世紅.全球金融危機帶給中國市場的新機遇分析[J].世界能源金融報,2008,(7):8-10.
[21]吳敬璉.美國金融海嘯的性質是世界金融體系的危機[J].國際金融報,2009,(5):3-7.
[22]林毅夫.國際金融危機:“福兮,禍之所伏”[J].金融經濟,2010,(3):6-9.
[23]張五常.加拿大開放貿易應對金融危機[J].金融經濟,2010,(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