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黃河科技學院,鄭州 450005)
當前,我國青少年面對社會轉型期多元價值觀念的沖突,學校德育主旋律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脫節,多是對傳統文化的單向灌輸,而對微觀層面的日常行為缺乏明確的引導,導致學生知與行間的脫離,最終流于空洞低效的說教。學生親身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的機會不多、體驗不足,社會忽視對學生情感的喚醒。在面對西方國家標榜的自由、民主等霸權文化的強勢滲透時,青少年在缺乏全面理解與引導的情況下極易陷入盲目崇拜而貶低本民族的優秀傳統。
因此,我們要從小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愛家、愛校、愛黨、愛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和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使他們自覺樹立和堅定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遠大志向,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進程中規劃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兩千多年前,我們先賢在《大學》里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段論述里的文字,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種被稱“家國情懷”的情感,奠定了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我們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校是培養孩子家國情懷的主戰場,愛國主義教育始終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而社會則是強化愛國主義精神實現的最佳場所,這三者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即“三位一體教育”,缺一不可,唯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全方位實施影響和教育。
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春風化雨般的逐步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一要教育學生要秉持家國情懷,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遠大志向。二要張揚青春朝氣,讓其在青年時代種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自覺從做好小事、管好小節開始,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錘煉高尚品德,傳播社會公益,弘揚人生美德。三要懷抱正確理想,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信心。四要做實學問根基,要把學習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夯實理論功底,提高專業素養,完善知識結構,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全面的素質能力。
開展系統、豐富、活潑的校史教育,努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優秀人才,進一步凝塑“興學強國”使命。例如,不斷深入挖掘本校長期辦學歷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和“黃科大”品格的精神內涵,逐漸將“家國情懷”作為人才的培育目標之一。同時,開展黃科大報刊專欄,鼓勵師生報道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大量富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感染人、教育人。
深入挖掘真正觸動人心靈的感人故事,例如,開展“黃科大”道德講堂等活動,鼓勵本院師生通過整理院史、人物口述史等途徑,挖掘歷史和身邊的真實而生動的故事,引導師生真正參與到“黃科大”精神的挖掘工作中,通過參與而受觸動,因為感動而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我們要積極推進校園文化載體建設,引導青少年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認識不斷推向深入,不斷豐富和發展校園文化。可采取第二課堂、讀書會、成立讀書社團等方式學習傳統經典著作,如經史子集、唐詩宋詞、《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典,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田”。
青少年要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用富有寓意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利用暑期擬舉辦“尋訪中國夢,感受紅色文化”、“我的青春中國夢”、“感恩·成長·使命”等一系列主題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為莘莘學子引導人生航向,使學生與社會接觸,提高個人能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求和社會有更大的接觸,對社會做出貢獻,把自身對社會的認同和社會對自身的認同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對于青年使命的認知與“家國情懷”的養成。
擬開展“保護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訪相關部門,對“商城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大力呼吁社會各界人士保護、傳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物質遺產,使其得以歷久彌新。
農村的發展對于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青少年只有深入到基層群眾的生活中去,親身體會農村的生活情況,了解農村的發展需求,才能進一步堅定自己服務基層、建設農村、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念,從而激發自己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更加踏實地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
學校將畢業生服務西部、服務基層作為一項長期工程來抓,多措并舉激勵學生建功立業。開展畢業生主題教育、大力宣傳“走進基層就業”的優秀畢業生事跡宣講會,一方面有利于鼓勵大學生學習他們優秀品質,學習他們服務百姓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基層服務意識的培養,鼓勵他們向先進人物學習,到基層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農村的發展和建設出謀劃策,在基層建功立業,激勵學生把自身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發展需要緊密結合。
探索在家國情懷培養實施方案的理念、目標、組織及教學方式等方面突破固有模式,與實際緊密聯系,立足于青少年的生活世界,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從微觀層面的日常行為加強引導,使學生接受愛國情懷方式發生明顯轉變。通過開展系統、豐富、活潑的校史教育及體驗式、感悟式的實踐教學、事跡宣講會等方式,用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引導青少年,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只有國家強大,才有中華民族的自豪。
由此可見,通過具有科學性及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不僅解決了青少年教育過程中的道德灌輸、空洞說教和知與行間的脫離,還喚醒了青少年的愛國情感。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各種“中國夢”實踐活動和學校精神塑造,引導青少年勇于擔當歷史責任,秉持家國情懷,張揚青春朝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1]秉持家國情懷張揚青春朝氣[N].中國青年報,2014-09-05.
[2]肖群忠.儒家道德的當代價值[J].中國德育,2014,(8):35-39.
[3]石國亮.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政策建構[J].當代青年研究,2007,(11):40-44.
[4]李太平.對中小學民族精神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7,(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