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鵬
(鹽城工學院,江蘇鹽城 224005)
《會計信息系統》是高校財會專業一門專業課程,是會計學、計算機科學、經濟計量學和企業管理學科為一體的新興交叉邊緣性學科。該課程以會計業務流程為主線,將總賬、會計報表、薪資管理、固定資產、購銷存及應收/應付等子系統融為一體[1],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會計核算、管理工作面臨著全面實現信息化、網絡化和電子化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會計電算化”發展趨勢逐步邁向“會計信息系統”發展階段,通過《會計信息系統》的學習能夠培養出既精通計算機技術又掌握會計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掌握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對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會計信息系統》是一門跨多學科的課程,是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包括理論教學環節與實踐教學環節。教學的目標是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和應用會計信息系統開發,為后續信息化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奠定扎實基礎。教學內容包含了會計信息系統基礎知識、軟件開發應用和管理。教學方法上兼具傳統的多媒體授課形式,也有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而教學模式更應注重培養學生會計信息系統的實際應用能力。
通過《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的學習,能夠增強學生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的能力和水平。它是一門跨學科應用型課程,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和熟練應用會計信息系統,理順會計信息系統與管理信息系統的融合。會計信息系統教學和實驗,幫助學生掌握會計信息的收集技術、存儲技術、加工技術以及傳輸技術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此外,會計信息系統的教學與國際上企業信息化建設注重企業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一體化集成管理的目標和要求相一致,通過該學科的學習,有利于實現與國際交流和合作。
目前,導致《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效果不佳的因素主要有:教學學時不足、重課堂輕實踐、教學實驗條件和學習環境有限制約了實踐教學效果[2]。教學目標認識不清、對會計信息化實驗的范圍和要求認識模糊、受到學校財力以及課時數量限制、教師自身的原因等,也是影響實驗環節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還有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過時,偏離了實際應用導致實用性不強等原因。就當前的教學模式來看,主要存在教學方式陳舊、教學軟件和硬件基礎較薄弱(實訓基地和專業實驗室建設落后等),實驗組分組不夠科學、軟件品種單一,以及師資力量配備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善。
根據《會計信息系統》的課程教學目標以及課堂科學實際,將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為基礎、中級和高級三個教學層次。根據不同的教學層次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和課時安排。例如,基礎層次的教學一般設置25—30個學時,需要學生掌握的實踐教學目標是能掌握基本的會計信息系統基礎知識,尤其是商品化會計軟件的基本操作技能。中級層次的學時應安排35—40學時,除了基礎的目標之外,學生要能夠組織基本的會計信息系統規劃、實施和實現之后的管理維護相關工作。高級層次的學時應在40—50之間,這一層級的教學目標應是要求學生掌握一般的會計信息系統開發知識,會參與到會計領域相關軟件的系統分析與設計中;對一些高級層次的學生中優秀者,鼓勵他們經過自己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從事會計軟件開發工作。
《會計信息系統》無論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要立足于幫助學生提高會計信息化的利用能力和水平。例如,理論教學內容設計方面,應減少對總賬以及其他子系統的講解,著重于介紹1—2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ERP軟件應用操作中的典型流程、使用方法的介紹和實際計算機應用聯系,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操作方法,然后通過典型案例介紹會計方面系統的開發方法、步驟以及內部控制方面的知識和原理。除了掌握會計操作軟件的應用外,學生還要能夠學會用規范語言表述會計信息系統的目標、功能模塊設置、流程處理和數據字典,幫助學生提升信息素質和對數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在專門的會計信息機房進行實踐學習外,還要積極拓展實踐教學領域,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例如,學校積極與當地知名的會計事務所和財務管理軟件開發公司合作,設立培訓實踐中心或軟件實習基地,通過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學生盡快將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此外,嘗試建立團隊教學模式,組織學生到公司開展實地訓練,并由學科教師和公司人事部門相關人員共同對學習在實地訓練期間的活動進行指導并給出相應的評價。
除了優化教學目標、內容和實踐模式外,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的考核方式進行優化,使考核的結構更加真實準確的反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一是采取日常考核。針對每次的上機結束后要求學生填寫一份實驗報告,便于授課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并在后期教學和實踐中給予有針對地指導,日常考核占學期總成績的30%。二是期末綜合考核。學期結束后,授課教師在本學習年度中抽取3—4個實踐課程要求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逐一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期末實際操作的綜合考核占學期總成績35%。三是期末理論考試。采取無紙化理論知識測試,讓學生在計算機系統中的試題庫里隨意抽取考題進行理論知識測試,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35%。此外,在上述考核基礎上,還可以結合認證體系等方式考核,通過獲取相應的軟件操作證書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會計信息系統》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外,還要學會培養他們實際運用會計方法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的能力。在優化課程教學模式基礎上,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法的比選,提高教學效果。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比較法、圖示法、糾錯法等[3]。
運用教學內容相互聯系又有區別的特點,選擇比較法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教學內容,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教學中應用用友T3會計軟件與Excel軟件就教學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比較(如單元描述對比、函數對比、表運算對比)。電算化會計中的教學知識常用到比較法:電算化會計錯賬(負數更正法、補充登記法)與手工會計錯賬更正方法(更正法、紅字法、補充登記法等)比較等。
圖示法教學主要是將教學內容以圖表的形式展現出來。圖示法直觀又簡潔,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深奧知識的簡單化理解和掌握。圖示法教學主要有流程圖法、關系圖法等。其中,流程圖法是根據會計信息化業務按照操作流程,制作出相應的分析講解流程,能夠幫助學生在短時間里掌握知識原理和操作程序;而關系圖法則主要利用會計信息中知識的相連性,通過關系圖法幫助學生直觀了解知識點和教學內容。
會計信息系統教學的實踐性強,在實際操作中會經常出現各種錯誤,這時,作為授課老師要學會應用逆向思維,幫助學生找出問題所在,通過糾錯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會計信息系統》課堂教學成果。
會計信息化是一門涉及會計、財務、管理、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性邊緣學科,也是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集信息化人才必備的能力要素,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大方面[4]。(1)專業能力。根據實際應用的能力要求,專業能力應包括信息化背景下的會計業務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決策能力。要培養學生掌握經濟、信息技術、會計、語言公文等方面基礎理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隨著實際專業應用的需要,還要掌握會計核算、稅務報告、會計軟件、收稅籌劃、業績管理等基礎和后期工作需要的能力。(2)方法能力。主要是指學生的《會計信息系統》知識的學習力和創新力,培養學生在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培養創新精神,參加工作后依然能夠將學習方法應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3)交際能力。信息化背景下,會計工作需要企業內部之間、各企業之間,以及與政府、稅務等多個部門建立廣泛的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交際能力,學會與人共處,善于合作和適應社會競爭的現實需要。這里的交際能力包括合作、表達、溝通、協調等綜合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會計專業對人才的實際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滿足市場需要、提升學生就業率的現實要求。通過不斷優化《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模式,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對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所學知識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蔡軍.會計專業信息系統實驗課程體系構建[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6):95-97.
[2]王慧瑜.高校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財會與審計,2010,(7):64-65.
[3]郭新芳.《會計信息系統》教學方法探討[J].財會月刊,2014,(4):117-120.
[4]呂志明.會計信息化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財會通訊,2010,(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