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榆林學院 外國語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我國翻譯界與文化教育、科技、經濟、政治等領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更為頻繁。此過程中翻譯產業復合型人才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也日漸凸顯。如此,按照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按照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來培養合格的、符合經濟發展的、與時俱進性的翻譯產業復合型人才即成為相關用人單位和教育機構目前的當務之急。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國內企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活動日漸豐富,涉外旅游行業、涉外商貿行業、國際交往行業等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正以驚人的速度在不斷提升中。但是,可承擔起對外交流任務的高水平、高素質專業翻譯人才卻遠遠與市場需求不符。
按照“十二五”規劃及經濟跨越式發展和轉型發展要求,翻譯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和復合型的翻譯人才缺口仍舊很大,甚至持續以不斷加大的態勢發展。據統計,中國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人員為6萬人左右,但是翻譯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卻將近50萬人,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復合型翻譯人才的需求量甚至可達到100萬人。
“一帶一路”發展國策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極為迅速,翻譯事業的日漸繁榮勢必會進一步提升對翻譯人才培養的要求,基于此,如何滿足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繼而培養出符合要求與標準的合格翻譯人才,就成為目前翻譯產業發展所需要面對并解決的重要問題。
翻譯在21世紀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決定著翻譯產業在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趨向。自從我國在2001年加入國際世貿組織之后,各類國際交流、國際會議、現金結算、貿易交易頻頻出現,使歷史悠久的翻譯充分發揮著其信息溝通與交流的橋梁作用。與此同時,翻譯產業作為新興的第三產業語言服務,其背后的各類小語種培訓機構、生產語種轉化服務設備的研發企業、提供各類語種間翻譯服務的公司、提供各類語種轉換咨詢與建議的中介機構等,都伴隨著經濟的社會化、國際化發展而日漸作為巨大的產業鏈條而快速成長起來。
翻譯產業作為朝陽產業以及第三產業中的特色文化產業類別,其屬于對外交流、國際貿易和合作中必不可缺的信息服務和語言轉換產業,同樣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國際化、開放化發展,為滿足對外交流、國際貿易和合作等的持續發展需求,包含手譯資格考試、筆譯資格考試、口譯資格考試等在內的復合型翻譯人才考核標準必然更為復雜,相應的,對翻譯產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關注力度,也會隨著復合型翻譯人才需求量及翻譯產業的發展而不斷提升。
翻譯產業化發展要求翻譯復合型人才培養在以人為主進行針對性培訓的過程中,解決客觀存在的質量和數量遠不能滿足語言轉換服務的市場需求的情況,尤其是高級翻譯人才極為匱乏的情況。兩者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高校教育忽視翻譯產業發展及對翻譯復合型人才的重視方面。各高校教育難以提供高質量、全面性的翻譯課程,比如教育復合型人才培訓所需的翻譯法律知識、翻譯技術、翻譯項目管理等與翻譯相關的專業課程。其次,無法滿足語言轉換服務的各項差異化需求。比如,目前翻譯人才的培養還主要集中在英語語言轉換人才的培養,缺乏對意大利語、法語、德語等小語種語言轉換人才的培養,目前所提供的培養方式以及語言轉換服務的人才專業技能培養質量及水平,與人才需求不具備契合性。
國內相關部門在翻譯產業發展方面的引導及政策規劃并不到位。我國翻譯產業的發展與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政府部門在監督和引導方面的作用并不樂觀。眾所周知的是,國內教育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尤其是在資金和政策方面,同樣翻譯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樣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但是很顯然的是,目前政府尚未顧及翻譯產業人才的培養扶植,雖然已經提出了人才教育戰略,但是可執行力度方面和執行水平方面與期待之間還存在極大的差距。政府方面如何及時構建與翻譯產業化發展相關的政府,如何為翻譯產業的復合型人才引導提供政策和資金助力,以推動翻譯產業的持續發展要求,則是目前政府職能在翻譯產業符合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短板。
基于市場需求是翻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定位,然而目前國內提供語言轉換服務的各類企業并不能形成完善的翻譯產業鏈,甚至多數翻譯服務企業服務能力不足、服務規模較少,雖然國內從事語言轉換服務的企業大大小小近15039家,而正式從事翻譯工作的技術人員將近3.5萬人,其他以不同形式從事語言轉換服務的工作人員將近10萬人。
但是,假使將其計入翻譯產業的內部構成與因素,多數提供翻譯服務的企業規模小之又小,甚至只在1—2人左右。國內翻譯服務企業服務能力的低下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暴露無疑。此兩次盛事中巨大部分翻譯服務及收益都被國外企業賺走,國內翻譯產業的年產值與國外相比,只能望其項背。
國內翻譯服務的提供企業,在產業鏈和體制上與國外同等機構的差異導致目前翻譯產業的發展相對艱難。國內語言轉換企業自身的硬傷不僅制約翻譯產業的順利發展,同樣會制約翻譯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針對翻譯復合型人才培育方式與需求不符問題,目前可以做的依舊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推動翻譯產業化發展為目標,在嘗試提升翻譯產業綜合競爭實力的過程中,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國際化發展為最終目標,明確可以為翻譯產業鏈發展提供輔助和扶助力量的政府部門,梳理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制定相關制度和政策的方式入手,引導和規范相關部門的扶助行為。比如,進一步細化翻譯產業人才培養的科目,在各類高校設立對應的科目,縮小國內與國外復合型翻譯人才培養的差距,完善考試與培育的制度、規章,為翻譯產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提動翻譯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等,這也是促進翻譯產業健康、有序、良性發展的客觀前提。
對于區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語言轉換服務需求龐大問題,各高校和教育部門可聯合各培訓機構,從根本上為人才的培養鋪設龐大的輔助網絡,比如,設立包含意大利語、法語、德語等各類小語種的高質量、全面翻譯課程及語言轉換課程,提升翻譯人才專業技能,著重培養應用性的綜合翻譯人才,完成語言轉換服務需求、數量、質量之間的匹配。
在翻譯產業化的過程中,重視國內翻譯產業及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式、方法、過程與國外現狀之間的差距,汲取國外先進經驗,強化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比如,強化翻譯教育機構、翻譯企業與各個國家、國際譯聯和翻譯協會的交流與溝通,引入成熟的、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教育理念,借助現代化國際信息資源的扶助,提升語言轉化服務供應企業的服務能力和工作效率,加快國內區域范圍內翻譯產業化進程及翻譯人才隊伍的培養速度,將語言轉換服務提供企業轉化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進而促進發揮翻譯產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及人才培養的積極動力。
對于目前翻譯復合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質量與水平問題,以及翻譯產業構成要素無法提供推動作用問題,建議進行現有翻譯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進,緊密聯合或者結合翻譯實踐與傳統課堂講授,以探索教育應用型專業翻譯人才的模式為起點,盡量避開空洞說教。教學改革模式如果可以從應用型翻譯教學創新需求角度入手,那么可將教學改革模式分成兩個板塊。其一為構建“高?!敝鲗?,即將企業需求與高校翻譯教學融合,完成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構建要求,以便培養出應用型翻譯人才。其二,可按照企業/市場模式的改善要求,以此為主導,圍繞企業/市場需求,進行翻譯企業需求和技能要求的深入研究。此兩個模塊可成為翻譯產業“產、學、研”運作模式構建的基礎及輔助。
從強化“雙師型”導師隊伍建設角度而言,可將重視翻譯教學實訓和實習視為工作重點。可借助選擇具有專業特色的企業和知名翻譯企業的機會,為學生提供翻譯教學實踐甚至預先上崗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投身翻譯實習實訓基地,努力表現和提升自身實力,繼而為就業及摸索企業需求奠定基礎。各類國際會議和翻譯實踐活動也可成為提升學生技能的重要平臺。
可建立外國語學院翻譯中心和校內實訓基地,以不同渠道和不同方式為企業提供俄、英、日、葡萄牙、法等語種的翻譯,以及口譯、筆譯服務,為政府如外貿局等提供投資項目指南翻譯等,借此來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并為學生提供翻譯實踐能力提升的機會,繼而為社會、企業、政府等創造經濟效益。
[1]葛秀麗,陶瑞雪.新媒體視域下以內容為依托的英語翻譯實踐教學模式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11):217-218.
[2]李萍.復合型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的思考[J].學術探索,2013,(6):121-124.
[3]余亮,柏宣宇.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