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鐵道警察學院,鄭州 450053)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考察過程中,就我國經濟形勢提出了“新常態”的說法。2014年11月,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這一概念又進行了詳細的闡釋,指出我國經濟正呈現出新常態,一是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三是要素與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經濟增速的轉換、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科技創新的驅動等,對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濟結構的優化,使我國整體與地方之間的經濟結構出現了變革與調整,一些特色區域經濟帶不斷涌現,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轉型與調整。對于地方經濟發展有重要價值的地方院校也需要不斷轉型,使得院校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地方經濟需求及發展相適應,地方經濟對于地方院校的人才依托也在不斷提高。“十三五”規劃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要繼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將這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并落實到國民教育全過程中。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與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帶,對于我國今后經濟的發展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英語作為參與區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技能,也需要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助力于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
1.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應用型人才就是能夠利用客觀規律,服務于社會直接利益的人才,這些人才能夠運用一定的理論規范,通過非學術研究型工作,將各種抽象的理論及其符號轉化為可進行具體操作的實際構思或者產品構型,使理論知識能夠直接作用于實踐活動。因此,應用型人才就是將知識、技能與能力集合為一體的各類人才。
2.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的特征。應用型英語人才從培養目標上來說,需要具備扎實的聽、說、讀、寫基本功,有一定寬度、廣度和深度的知識面,知識運用與實踐創新能力都較強的人才。其培養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素質是基礎。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本,面向社會需求,培養更多具有全面性的、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第二,以能力為本。在人才培養上要致力于提升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操作能力,能夠轉變知識為本的理念,轉向能力與素質為本。第三,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要有針對性和有效性,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市場動態需求相結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畢業生就業更有競爭力。
3.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目標。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要以應用型為本,培養開放的、創新型的、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要結合學生就業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課程設計要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相符合,有利于培養一批有扎實的基礎知識、較強能力與素質的多元化人才,可以從事多個領域的英語教學、翻譯與管理等工作。這些人才需要同時具備綜合素質與專業理念,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
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仍然是教學,要從課程設置方面不斷優化課程體系,精心設計基礎課程,增加特色專業課程與選修課程,以英語為根本,加強外交、法律、教育以及翻譯等社會所需的各方面的專業性人才培養。將單一語言教學轉向具有專業特色的應用型英語教學,在不同的教學階段,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將經貿、法律等各個專業作為選修課程,優化課程設置。要根據社會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重視教育差異性,圍繞學校建設目標,將專業課程、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效結合,并充分尊重學生個體需求差異,不斷探索英語課程設置體系。將基礎英語知識要求細化,培養學生扎實的聽、說、讀、寫等英語語言基礎技能,并逐步縮短課時。結合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設立特色專業課程與選修課程,并不斷增加課時。要以英語為根本,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語言技能,開闊學生眼界,增強學生跨文化交流與溝通能力。基本功是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基礎與前提,在此基礎上,要設立一些提升英語專業內涵的課程,如增設中國文化相關課程,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院校建設目標與具體情況,設立與當地文化與經濟相關的文秘英語、商務英語、攻關英語、翻譯英語等課程,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設立相應的外語翻譯與旅游課程等。具備條件的院校,可以逐步建立雙學科式的培養模式,學生可以同時學習兩門學科課程,最終考試學分也以兩門學科各占50%的比例設置。這種模式有利于一些有志于同時學習英語與另一門學科的學生,這些學生可以選擇“英語+X”這種教學模式。X因素的決定并非校方或者學生個人,而是根據市場與就業導向,由相關院系教師進行授課,如“英語 + 旅游”、“英語 + 外貿”、“英語 + 物流”、“英語+傳媒”等,學生可以自主跨系學習相關專業課程。這些專業課程與英語專業課程同時作為主修課程。以培養特色專業型英語人才與復合型英語人才,更好地滿足經濟轉型、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產業升級等方面的要求。
新經濟常態下,復合型人才更具有職業競爭力,各個工作崗位更重視英語畢業生能夠在某個專業領域中,通過英語進行溝通和交際。因此,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加強內容與語言的融合學習,不僅要訓練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還要有專業內涵,能夠有效結合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這一模式的培養目標,不僅是使學生在某個學科知識的專業學習中提升語言能力,還要通過這一語言學習過程,能夠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重視對某一專業知識的教學和二語教學。同時,要做到語言技能和專業內容真正地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由英語教師圍繞學生專業或者學科整合教學材料,或者直接運用國外原版專業教材。要讓英語成為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工具,進而提升英語學習意義,提高學習動機與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進入工作后,熟練運用英語工具獲取專業領域的相關信息,并參與到各種國際金融、傳媒、會展、物流、設計等活動中。
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是第一課堂,而學校或者各種機構開展的各種語言類競賽則是第二課堂,社會實踐則是第三課堂。在這種培養模式下,最后一個或者兩個學期的實習期就無法再滿足這一培養目標,學生學習后期再進入環節,就無法在遇到問題后回到課堂中進行彌補或者修正,教學過程不具有修正與補充的作用,并不適合即將畢業學生的就業需求。在教學環節中不斷增加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見習與實習時間,通過實踐、學習、再實踐這一模式,對于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具有更大的價值。學生適應院校生活,并積累了一定的語言基礎技能后,就可以開展針對性的實踐,將所學知識通過實踐轉化為自身技能,并對所學知識進行修正與補充。通過這一有意義的循環過程,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從而有針對性地及時彌補并修正所學知識。這是一種更能夠適應新經濟常態、經濟與市場轉型需求的培養模式。針對這一培養模式,可以將工讀交替培養模式引入教學實踐中,以培養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為目標,將英語教育教學作為一個職業能力培養的過程來對待。學校以經濟效益為杠桿,與企業進行合作,積極設置各種實踐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工讀交替平臺。工讀交替的培養模式,對于學生角色的轉變、學習總結與工作探索都有重要的意義,學生能夠真正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綜合素質與技能都將大幅提高,學生在走向社會后能夠迅速成熟。
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結構轉型、創新精神等,使教育面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各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要不斷探索并更好地運用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正確理解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內涵及特征,針對當前英語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不足進行革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提高知識講解和語言運用能力的融合性,使英語人才培養真正適應當前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的要求,使英語教育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建設新型的、更適應經濟需求與院校建設目標的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
[1]盧加偉.我國新常態經濟下的外語教育:困境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5,(10):140-143.
[2]胡曉榕.基于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7,(3):142-143.
[4]張輝.經濟新常態下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機遇和挑戰[J].教育教學論壇,2016,(19):37-38.
[5]林正柏.新經濟形勢下的高校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6):124-128.
[6]左菊.經濟轉型及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基于企業實踐的反思[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6,(5):31-36.
[7]甘麗華.珠三角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背景下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4,(1):151-153.
[8]梁素文.地方院校轉型發展背景下的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7):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