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瑛,鄭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高校體育作為我國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確定終身體育思想、實施終身體育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在“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的基調下,忽視了學生技能的掌握、鍛煉方法和習慣的養成及情感意志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由此產生大多數學生在離開學校后,很少參加體育鍛煉,甚至不參加體育活動。如今,隨著社會經濟和社會體育的發展,學校體育教育應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接受終身體育的基礎,學校體育應肩負起變革學校體育,特別是變革高校體育與發展終身體育的雙重任務。為此,本文就高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關系及對實施終身體育的要求進行探索,以便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學校體育是人們進行體育實踐與身體教育的重要過程,是人們進行終身體育鍛煉的基礎階段,是終身體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整個終身體育教育系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實施體育,是由學前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等體育教育層次構成的。學校體育主要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個主要階段的體育教育,小學階段主要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愛好;中學階段主要是養成學生鍛煉的習慣及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比較科學的鍛煉方法;大學階段主要是普遍實施體育鍛煉和健身方法階段。
從終身體育的角度看,學校體育是整個體育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而高校體育則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點,是學生在校期間進行體育學習的最后一站,是學生體育教育的最高層次,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
隨著終身體育理論的提出,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正在由“終結性體育教育”向終身體育轉變。各高校普遍采用基礎課、選項課和選修課的教學方式進行體育教學改革,而且高校體育是學生在學校接受體育教育中最有系統和最有時間保證的階段,在學會以科學方法進行鍛煉的同時,對體育教育也有深層次的了解,從而成為自我鍛煉的指導者和終身體育鍛煉的受益者。
體育教學改革,首先是體育教育思想上的變革。根據終身體育的體系,高校體育教育目標不再是運動技術教學的一統天下和少數學生展示運動才華的課堂,而是向全體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和學習的機會,使他們既學到體育活動的各種基礎知識,又有一兩項突出的、熱愛的可以堅持終身的體育項目;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會積極主動參與,學會完成身體練習的技術和技能。在自我參與中,獲得自我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水平面上都能體會到運動的樂趣。
小學和中學階段的根本區別在于,高校體育不僅要教會學生某種運動項目技術,而且要通過高校體育理論課使學生擴大體育知識的寬度和深度,為學生接受“終身體育”做好思想上的準備;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良好的鍛煉習慣,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理論和方法,學會自我設計體育鍛煉計劃和自我組織與管理的能力及運用體育環境和條件的能力,使其具有獨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最終成為自我鍛煉的指導者和參與者。
運動興趣和良好鍛煉習慣是進行終身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高校體育作為我國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體育教學與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結合起來,拓寬高校體育的健身、娛樂、保健和競爭等方面的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高校體育階段是實施體育鍛煉和健身方法的階段,應把學生普遍愛好和感興趣的運動項目作為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指導和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時,還應注意充分挖掘學生對運動的內在樂趣,無論是講解、示范還是組織教學方法,都要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調動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運動中充分表現出自己的運動才能,感受到參加運動對自己體質增強的實效,并以此培養他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情感。
高校體育之所以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它在有計劃的體育教學過程,除了使學生學會運動項目的動作技術外,更主要的是使學生系統地學習體育有關知識和健身方法,進一步提高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明確體育鍛煉目的,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堅持終身鍛煉,以培養學生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當他們帶著科學的鍛煉方法走進社會,匯入到大眾體育的行列中去的時候,全民健身運動將因此而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終身體育不僅是人們個體發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體質的需要,更是全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需要。終身體育思想指導下的學校體育不僅對學校體育作用、目的及對教師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學校體育課程、體育教材產生深刻的影響。只有認真研究與探討終身體育教育觀下學校體育教育內容的更新,樹立終身體育教育觀,才能使學校體育成為實施終身體育教育全過程中的基礎階段。由此,終身體育作為一種現代體育思想,已成為終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王雁玲.終身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C].第六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10-2-686.
[2]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