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琨
摘 要: 《醒世姻緣傳》是明清之際用山東方言創作而成的一部小說,書中使用了大量方言詞語。淮安是北方方言區與吳方言區的過渡地帶,本文根據淮安方言解釋了《醒世姻緣傳》里的一些詞語和用字。
關鍵詞: 《醒世姻緣傳》 淮安方言 詞語 用字
淮安是北方方言區與吳方言區的過渡地帶。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淮安方言屬于江淮官話洪巢片。本文所說的淮安方言為今淮安市清河區話。相關資料有卜玉平(1998);張牧如(2011);王一鳳、康健(2012)等。本文于2018年2月重新調查并核對了音系及所有用例。發音合作人兩位:屠士凱,男性,1985年8月出生,高中學歷,工人;董元波,女性,1961年3月出生,初中學歷,工人。兩人均為淮安市清河區人。
陰平 53,陽平 24,上聲 213,去聲 44,入聲 5
《醒世姻緣傳》(后文簡稱《醒》)是明清之際用山東方言創作而成的一部小說,書中使用了大量方言詞語,下面舉一些淮安方言里還在說的也見于《醒》的詞語,并考用字。
1. ● [pa213]:糞便,多用于小孩的語言,例如:伢子屙●● 哩,有什哩大驚小怪的?《漢語大字典》:“● ●:屎,糞便,多用于小兒語。”
《醒》第三十二回:“如今自己挑了黃忽忽的一擔把把,這臭氣怎生受得?”《說文》:“把,握也。”《廣韻》:“把,持也。”《醒》句中“把”不是握、持,而是糞便,應是“● ”。
2. 潷[pi]:過濾,留下液體或者渣滓,例如:把里面水潷得了,有水不好吃。“潷”,本義為濾去渣滓。《廣韻》:“潷,鄙密切,入質幫。”《廣雅·釋詁二》:“潷,● 也。”王念孫疏證:“潷之言逼,謂逼取其汁也。《玉篇》:‘潷,笮去汁也。《眾經音義》卷五引《通俗文》云:‘去汁曰潷……今俗語尤云潷米湯矣。”
《醒》第二十六回:“水飯要吃那精硬的生米,兩個碗扣住,逼得一點湯也沒有才吃。”《說文新附·辵部》:“逼,近也。”《爾雅·釋言》:“逼,迫也。”《增韻·職韻》:“逼,驅也。”民國元年修《定海縣志·方言》:“俗謂追曰逼。”《醒》句中“逼得一點湯也沒有”應為“潷得一點湯也沒有”,意思是過濾后一點湯也不留。
3. 摕[ti]:指拇指和食指合在一起摘取在物體里面的小東西。例如:請你把我手上刺摕得了。《說文》:“摕,撮取也。”《唐韻》:“都計切。”
《醒》第八十三回:“劉芳名道:‘小的詐他一個錢,滴了眼珠子,死絕一家人口!”《說文·水部》:“滴,水注也。”《玉篇·水部》:“滴,水滴也。”《醒》句中“滴”不是“水注也”,也不是“水滴也”,而是“撮取、摘取”,應是“摕”。
4. 枵[i53]:不厚、薄,例如:外面冷死得了,就穿這一件枵薄薄的怎干行哩。“枵”,本義為大木中而空貌,《說文·木部》:“枵,木根也。從木,號聲。”《廣韻》:“許嬌切,平宵曉,宵部。”《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枵,秏名也。”《天公開物·乃服·夏服》:“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為之,輕細之甚,值賤而質枵,不可為衣也。”“枵”在此處為薄義。
《醒》第八回:“那天又暖和了,你把那糊窗戶的囂紗著上二匹,叫下人看著,也還有體面。”“囂”,本義為喧嘩,《說文·● 部》:“囂,聲也。氣出頭上。”《玉篇·● 部》:“囂,喧嘩也。”《爾雅·釋言》:“囂,閑也。”清朱珔《說文叚借義證》:“《文選·養生論》‘則囂然思食注:‘囂然,饑意也。‘囂當為‘枵之假借。”《醒》句中“囂紗”應為“枵紗”,薄紗義。
5. 揣[tsu53],塞進、強迫讓人接受,例:死伢子,再不吃,就往嘴里揣!“揣”本義為度量,《說文》:“揣,量也。從手,耑聲。度高曰揣。一曰捶之。”林義光《文源》:“耑非聲,象以手量物之端。”后也有強加的意思,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強揣與我個欺兄殺嫂的罪名。”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三折:“平白地揣與我個禍根芽。”《醒》第七十八回:“那日太太合奶奶叫他去取做的小衣裳合珠墊子,回來撅著嘴說:‘罷呀怎么!每遭拿著老米飯、豆腐湯,死氣百辣的揣人,鍋里烙著韭黃羊肉合子,噴鼻子香,饞的人口水往下直淌,他沒割舍的給我一個兒嘗嘗!”
《醒》第五十八回:“他待說那個和尚好,你就別要強惴給他道士……”“惴”為憂懼、恐懼義。《說文·心部》:“惴,憂懼也。從心,耑聲。”《廣韻》:“之睡切。”《醒》句中“強惴給他道士”應為“強揣給他道士”,意思是強迫讓人接受。
6. 泚[ts53],水向外噴射,特指人為讓水向外噴射。例如:你看你家伢子,把水泚遍地都是的。《說文·水部》:“泚,清也。從水,此聲。”《正字通·水部》:“泚,汗出貌。”淮安方言也有“夏天我臉上汗泚泚出”說法。
《醒》第二十一回:“碧清的一泡尿雌將上去,笑的一個家不知怎么樣的。”“雌”,《說文·隹部》:“雌,鳥母也。從隹,此聲。”后也指母的,如雌兔。《醒》句中指小兒把尿噴射出去,應為“碧清的一泡尿泚將上去”。
7. 嗓[sa213],大口吞吃,拼命往喉嚨里填塞食物,常用來形容人吃相惡劣,貶義色彩非常強烈。例:你飯嗓足沒呀,還不快來!“嗓”本義為喉嚨、嗓子。《集韻·蕩韻》:“嗓,喉也。寫朗切,上蕩心。”后方言中有吞塞義,蒲松齡《聊齋俚曲集》:“播開門閂鉆進來,抹抹索索找飯嗓。”《醒》第七十八回:“童奶奶后來知道,重新稱羊肉、買韭菜、烙了一大些肉合子,叫了他去,管了他一個飽。他也裝呆不折本,安著決不作假,攮嗓了個夠。”
《醒》第十九回:“兩口子拿著饃饃就著肉,你看他攮顙,饞的那同院子住的老婆們過去過來,嘓嘓兒的咽唾沫。”《說文》:“顙,額也。從頁,桑聲。”《方言》卷十:“額,顙也。”《醒》句中“你看他攮顙”應為“攮嗓”,意思是你看他大口吞吃的樣子。
8. 實秘秘[smimi],嚴實、密密麻麻,例:布蓋實秘秘的,不會挨人看到的。“秘”,本義為不可測知的;不公開的。《廣韻·至韻》:“祕,密也;神也。俗作秘。”《集韻·至韻》:“秘,密也。兵媚切,去至幫,脂部。”“秘”也有閉、藏的意思。《文選·謝靈運〈入彭蠡湖口〉》:“……異人秘精魂。”李善注:“毛萇《詩》傳曰:‘秘,閉也。”《醒》第四回:“走到他門上,只見實秘秘的關著門。”這里“實秘秘的關著門”意為門關得很嚴實、很緊。
《醒》第九十回:“富家宦室擁了錢谷,把兩扇牢門實偪偪的關緊,不要說眼看那百姓們餓死,就是平日莫逆的朋友,也沒有肯周濟分文。”《方言》卷六:“偪,滿也,腹滿曰偪。”《集韻·職韻》:“畐,《說文》:‘畐,滿也。或作偪。”《玉篇·人部》:“偪,迫也,與逼同。”《說文新附·辵部》:“逼,近也。”《爾雅·釋言》:“逼,迫也。”《醒》句中“兩扇牢門實偪偪的關緊”應為“兩扇牢門實秘秘的關緊”。
9. 老鴰[kua44],烏鴉。例如:你看他搞老鴰樣的,呱呱說不完。《說文·鳥部》:“鴰,麋鴰也。從鳥,口聲。”《醒》第六十三回:“一個鐵嘴老瓜飛在上面,連叫數聲,一泡大屎拉在頭上。”《說文·瓜部》:“瓜,● 也,象形。”《醒》句中“老瓜”應為“老鴰”。
10. [k213]:抓癢、撓癢,例:頭皮都破得了,還癢癢!《廣韻》:“,苦淮切,平皆溪。”《廣雅·釋詁二》:“,摩也。”《廣韻·皆韻》:“,揩也。”
《醒》第三十二回:“夏驛丞說:‘咱不打就別打,咱既是打了,就蒯他兩蒯,他也只說咱打來。咱不如就像模樣的打他兩下子罷!”“蒯”,本為莎草科、草名。多叢生水邊,莖可制索編席。《廣韻》:“苦怪切,去怪溪,月部。”《醒》句中“蒯他兩蒯”應為“他兩”,意思是抓他兩下。
11. 拗[44]:執拗、不順從,例:這死人拗頭拗腦的,你哪個也拗不過他!《廣韻》:“拗,于絞切,上巧影,幽部。”《古今韻會舉要·郊韻》:“拗,心戾也。《玉篇》:拗捩固相違也。”《集韻·爻韻》:“拗,戾也。”
《醒》第三十回:“那元朝畢竟傲他(文天祥)不過,只得依了他的心志,綁到市上殺了。”“傲”,本義為驕傲、傲慢。《廣韻》:“五到切,去號疑,宵部。”《說文·人部》:“傲,倨也。”句中的“傲他不過”應為“拗他不過”,意思是無法使他順從。
參考文獻:
[1]鮑明煒.江蘇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晁瑞.《醒世姻緣傳》方言詞歷史演變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胡士云.漣水方言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5]徐中舒.漢語大字典[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6]岳國均.元明清文學方言俗語辭典[K].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