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紅
摘 要: 思維是智力結構的核心,英語是交流思想和思維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思維能力培養與英語閱讀教學有效對接。本文以Father Dearest閱讀教學為例,從閱讀準備、閱讀體驗、閱讀延伸及課后作業方面闡述高師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路徑,以及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以主動參與為前提、以問題設計為靈魂、以動態生成為保障、以實踐創新為旨歸實現其訴求。
關鍵詞: 閱讀教學 思維能力 實踐及訴求
隨著英語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界關注的話題發生了重大變革,201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的思維品質首次作為顯性目標提出,足見其在英語教學中的價值取向。如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發展思維能力是擺在一線英語教師面前亟待探索的課題。
一、思維能力培養與英語閱讀教學的對接
思維是人腦借助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礎上進行的分析、比較、綜合、推理、抽象、概括、批判、創新的高級認知活動。思維是智力結構的核心,英語是交流思想與思維的工具,英語學習與思維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虼耍邘熡⒄Z閱讀教學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解碼文本的表層信息,更要展開深層次的文本閱讀活動,讀出文本背后所承載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人文情懷因素,有效的閱讀活動集閱讀、分析、交流、質疑、思考于一體,與學生思維品質的各個維度緊密契合。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力求將英語閱讀教學與思維能力培養對接起來,使學生學會辨析語言和文化現象,通過合作探究與獨立思考,建構自己的觀點與概念,形成獨特的思想與品格,實現自我價值。
二、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實踐路徑
下面,筆者以鄭樹棠、周國強主編的新視野英語教程(第三版)2 Unit 5 “Parents Love”中(Text A) “Father Dearest”的教學為例,幫助學生建構以思維為核心的閱讀活動體系,培育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閱讀準備:點燃思維火花
1.巧妙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一開始筆者用這段話導入:The older you get, the more deeply you begin to realize your parents love. When you were young, your parents made sure that you were always safe, and for sure this sometimes seemed silly to you.聽到這兒,有些學生默默笑了。接著,呈現這個問題:Is there anything funny that your parents (especially your father) do even now to protect you?學生爭相說出各自父母對自己所做的有趣事,有些學生覺得父母始終把自己看成小孩。
【設計說明】巧妙的導入旨在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開動腦筋(brainstorming)。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活躍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更趨敏捷、靈活。上述問題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自主探究的興趣。
2.解讀標題,培養預測推理能力。
由上面的問題很自然地引出閱讀文本的標題:Father Dearest,筆者要求學生根據標題及已有知識預測文章主要內容。這時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乘著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然后,筆者把學生的預測列出來,讓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核對所列出的預測哪些更符合文章內容,哪些更具想象力。
【設計說明】預測活動是一項卓有成效的閱讀策略,它改變了傳統閱讀教學中學生被動接收信息的模式,讓學生在讀前主動積極思考,大膽推理預測文章的整體內容,這樣的預測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養成,為全面理解文章做好鋪墊,為后面的深層次閱讀打下基礎,使學生真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閱讀體驗:拓展思維維度
1.分析結構,訓練綜合概括能力。
筆者要求學生通讀全文,用一個詞、一個短語或者一個句子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學生用了love, protection, protect his children, Dad tried his best to protect his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等概括,學生從自己的視角經過思考給出多樣化的答案。之后,讓學生分析敘事類文章結構并概括各部分主旨,如下表:
【設計說明】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框架結構,了解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及邏輯關系,這樣學生閱讀文本甚至寫作時,也能關注這種邏輯關系,更深層次地理解文本,訓練綜合分析能力及概括思維能力。
2.相互提問,激活求異思維。
在學生對文本有了整體把握之后,筆者適時讓學生就文本內容相互提問,先在小組提問,而后向全班匯報。學生的問題精彩紛呈,有的在文本中能直接找到答案,有的要從幾個句子或者幾個段落概括出答案,有的要回答作者的言外之意……
【設計說明】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方式通常是教師問學生答,這似乎成了提問的不二法門,然而這樣的提問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扼制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古人云:“知而好問,然后能才?!睆倪@個視角看,提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因此,要改變課堂提問“教師問,學生答”的單一形式,實現提問方式的多元化,促進師生、生生互動交織,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思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閱讀延伸:推進思維深度
1.比較反思,培育批判思維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的體裁、結構,而且要辯證地看待作者的寫作目的,引導他們質疑作者的觀點,更要讓學生聯系實際表達自己的想法。為此,筆者設計以下的問題鏈: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author to write the passag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athers love? Can you endure i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fathers love and that of the authors father for him?
【設計說明】真正的閱讀不僅是獲取表層信息,更是借助思維對表層信息進行深層推理,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啟發思維的源泉。問題鏈的設置能引領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能力在問題情境中思考、質疑、探究,通過比較反思,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持續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
2.小組合作,促進深層思維。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表達觀點:父愛得到回報,孩子同樣深愛自己的父親,這里筆者順勢讓學生小組討論:How would you love your parents?每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愛護照料下健康成長,班級學生如今遠離父母,更感受到親情的可貴,他們懷著感恩之心暢所欲言,討論熱烈,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設計說明】基于“做中學,學中用”的教學理念,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獲得自由發言的機會,討論的內容來自文本又高于文本,既有利于學生拓寬思路,做到言之有物,又能讓學生盡情發揮,實現知識遷移的同時,讓語言與情感、思維產生共鳴,不僅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也得到發展,學生思維向縱深跨越。
(四)課后作業:倡導實踐創新
通過閱讀文本及課堂所呈現的交互活動,可以看出學生興趣盎然,因為本堂課討論的是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父愛及對父愛的回報。鑒于學生離開父母獨自來我們學校學習,心中肯定有許多話跟父母講,為此筆者設置的課后作業是:Write a letter to your parents and show your love and gratitude to them.
【設計說明】孔子曾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學-思-行的發展過程,閱讀教學正是這樣一個過程,閱讀輸入的信息經過思維內化、整合后輸出,即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幫助學生巧搭支架,啟發他們聯系實際進行想象、創造,真正以讀促寫,有效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多維思維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訴求
(一)以主動參與為前提
英語閱讀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顯性目標,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主動去思考、去參與、去探究,體驗思考帶來的樂趣。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滿堂灌”,而非有意義的“經歷”和“體驗”,這樣既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又泯滅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易于形成思維定式,遇事缺乏主見。因此,要打破傳統,教師必須重視學生作為生命的主體地位,所設計的活動都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的全面、主動參與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原則,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充分調動他們參與討論的積極性。通過主動參與體驗,學生可獲得豐富的經歷、完善的人格、獨立的思想。因此,思維型英語閱讀教學要以積極主動參與為前提,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促使他們和諧發展。
(二)以問題設計為靈魂
閱讀課的課堂提問是一個與學生互動交流、促進他們主動建構的過程,為了對學生的學習和思維進行科學的引導,教師應遵循“最近發展區”的原則,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有情境、有梯度的開放性問題,這樣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及固定思路,而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展開想象,融進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生成獨到的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發展求異思維。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還應適度“留白”,留出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允許和鼓勵學生相互提問或向老師提問,通過提問、質疑、辯論,讓學生大膽思維,在說理過程中實現對文本真正的理解、對問題深層次的思考、對思想方法寶貴的體悟。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應逐漸設計具有綜合性與復雜性的問題,以增加其思維含金量,促進自學能力的提升,教師的作用是在學生感到困惑的關鍵處為他們搭建好“支架”,這樣的問題設計是閱讀教學的靈魂,能真正保證思維的持續發展,有效提升綜合素養。
(三)以動態生成為保障
閱讀教學并非只是固化的預設的文本閱讀,它更是動態的生成體驗和感悟。在教學中,“師生不斷緣遇著、創造著、解釋著課堂事件,在此過程中內容不斷變革、意義不斷生成。教學正是這一系列課堂教學事件及由此實現的內容的變革與意義的生成”。為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動態生成,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將部分生成演變為整體生成,教學的生成常常分散于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適時地引導學生將其整合為一個整體。其次,從淺表生成發展到深層生成,如對閱讀文本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那么這樣的生成過于淺表化,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機智,通過品析、追問、讀悟等多種手段,達到深層次的生成。再次,從單維生成推進到多維生成,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單維的知識流動,更要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教學的方法、視野、思維及價值取向等維度均顯示生成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四)以實踐創新為旨歸
學習的終極旨歸是“學以致用”,知識只有在實踐中運用才會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因此,教師要理論聯系學生的實際,創設適切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主動探尋、思考、運用知識,使學生感悟到學習與掌握知識的價值,只有親身體驗、實踐的知識才能透徹理解、熟練應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都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實踐意識的關鍵,除了注重知識的聯系與整合外,還在于思維習慣的養成及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創想,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運用思維對實際問題進行辨析,養成追問的習慣,培育批判思維品質,積聚創新能量,提高實踐能力。
在高師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契機無處不在,關鍵是教師要把握最佳切入點,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解讀文本信息,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讓每個學生充分思維,形成自己的文化理解,促進學生心智發展,塑造學生健康的品格,增強學生的持續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
[2]林崇德.從智力到學科能力[J].課程·教材·教法,2015(1).
[3]劉道義.啟智性英語教學之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5(1).
[4]張華.研究性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