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城
摘 要: 插部是曲式結構中插入或穿插其中的部分。插部在音樂作品中準確地使用,不但能完美地體現作品的旋律,淋漓盡致地詮釋作品的意境,而且能滿足人們聽覺上的特殊需要,提升作品的審美功能。插部在曲式分折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插部在音樂作曲中所起到的功能意義看,兼具主體性作用和從屬性作用。插部作為音樂作品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和充當著獨特的角色,在音樂作品中具有無可替代的獨有價值。
關鍵詞: 插部 主體性作用 從屬性作用 功能意義
一、引言
生活中的許多物體都有某種插部,插部在物體中能起到固化和穩定的作用。在文章中,插部能起到起承轉合、畫龍點睛的作用。音樂作品中有許多插部,并且由這些插部構成整個音樂作品。曲式就是音樂作品諸多插部之一。
插部在曲式中將各種音樂要素所構成的一些或同或異的音樂事件在一個有起訖的時間過程中按一定的邏輯加以分布、組合所形成的整體結構關系。插部作為固化音樂作品的整體性結構,對體現音樂過程、展現音樂意境,顯得舉足輕重。
插部在曲式分析中從模仿性的教學訓練開始,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是插部模仿的樣板。到了19世紀末,曲式分析開始變成了一門研究課程。插部在曲式分折中的重要作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插部在音樂作品中準確地使用,不但能完美地體現作品的旋律,淋漓盡致地詮釋作品的意境,而且能滿足人們聽覺上的特殊需要,提升作品的審美功能。
插部,從其字面意思上說,顧名思義,即指插入的部分或穿插其中的部分。在音樂作品中,常用于如回旋曲式、奏鳴回旋曲式、賦格曲等體裁形式之中。從插部在音樂作曲中所起到的功能意義看,兼具主體性作用和從屬性作用。
音樂的本質是其審美功能,插部作為音樂作品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通過對音樂的各種配置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插部在音樂作品中具有無可替代的獨有價值。
二、插部在音樂作品中的主體性作用
元代范德璣在《詩格》中說:“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备鶕对姼瘛分械囊螅莆铡八姆ā辈粌H是對作詩的要求,而且對音樂創作不無作用。插部在音樂作品中發揮起承轉合的功能,是音樂創作中應遵循的章法。插部作為音樂創作中的主體性,是一種自為自存、自為自在,不依附于他物,并通過其獨特性存在進行表達。既然插部在音樂作品中起到主體性作用,那么插部的主體性只有通過自身特有的音樂形象來體現。以回旋曲式為例,奏明曲、交響曲、四重奏等套曲結構中的末樂章常采用回旋曲式?;匦降幕驹瓌t是主題周而復始地循環往復,在主題重復之間加以對比性格的插部。下面我將以肖邦《第十七首前奏曲》(op.28)為例,說明插部起到的主體性作用。
肖邦《第十七首前奏曲》(op.28)的曲式結構是回旋曲式,其圖示如下: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曾說:“藝術存在于自然中,誰把它從中取出,誰就擁有了藝術。”如果將“插部”從音樂作品中取出,就可以透過另一個角度重新發現插部在音樂作品中所起到的主體性作用,正因為“插部”的這一主體性存在,才使得音樂作品美之為美,美之更美,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的內涵。
三、插部在音樂作品中的從屬性作用
在回旋曲式中,一個主題至少出現兩次,前后都有與之形成對比的材料,從結構意義上說,這里的插部是與主部等量的。具有循環特點的像帶再現單二部、單三部、帶再現的復二部、復三部曲式,不但第一主題都出現了不止一次,而且中間都插有不同的材料,其實這里的插部的結構意義起到了過渡、銜接、紐帶的作用。在賦格曲中通常把插部稱為間插段,下面我將以肖斯塔科維奇的e小調賦格曲為例,說明插部起到的從屬性作用。
賦格曲是從16到17世紀經文歌里切爾卡中演變而來的,是復調樂曲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賦格曲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表現曲式,到了18世紀,j.s.巴赫運用插部的形式,賦予了賦格曲的新的內涵,加強了主題的個性化,擴大了和聲手法的應用面,將展開部和再現部通過插部的形式,進行了新的組合和部局,使賦格曲幾乎達到了相當完美,拓展了情景表現手法。在賦格曲呈示部以后,音樂段落在主題每次重新進入之前,稱為間插段。這個間插段可以看成是小尾聲的擴大和形式的擴展。在結構上起著補充、相互照應(即聯系)的作用。一般地說,小尾聲的篇幅比較短小,有時甚至只有幾個音作為照應主題與答題的樞紐。在音樂作品中,間插段的篇幅通常要比小尾聲長一些,織體的寫法呈現復雜、多樣化的形式。有些賦格曲中間插段的篇幅較長,規模之大,對推動整首樂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肖斯塔科維奇的e小調賦格曲是運用三部性的結構原則寫成的四聲部賦格曲,有兩個主題,每個主題各有呈示部分和展開部分。其圖示如下:
e小調:
間插段(19-21小節)、(63-66小節)起到引入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的展開部分的作用。間插段(30-35小節)、(74-76小節)則起到將主題(36-40小節)、(41-44小節)、(76-79小節)從新調C大調、F大調、c小調上引入的作用。間插段(45-46小節),調式調性從降B大調逐漸過渡到b小調,采取等音手法轉換,即把降B等于升a變為b小調的導音很自然地進入了b小調,起到調性轉換,引入第二主題的作用。間插段(83-87小節)起到引入再現部的作用。
從對肖斯塔科維奇的e小調賦格曲的分析,可知間插段是將呈示部中所表達的音樂形象作進一步的發展,具有展開性的作用。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間插段的旋律音調一般特性不強,常運用流動性的音調進行,這樣便于展開并可以烘托出音樂主題的特性;間插段富有強烈的動力性,中間無明顯的停頓,音樂在進行中常采取模進的方法展開樂思,推動樂曲的發展;對音樂情緒的發展,間插段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間插段常作為引向樂曲高潮的過程,使音樂情緒逐步高漲。當主題再次出現在中音區或低音區而情緒逐漸平靜時,也需要間插段過渡。在間插段的調性發展方面,不僅本身可作離調或移調的處理,而且當主題在新的調性上進入時,也要通過間插段逐步過渡到新的調性上。
間插段很少保持在一個調性內,它常常是從前面主題結束的調性上開始,然后逐步地向主題重新進入時的調性上過渡,在過渡中可作調式、調性的變化(如從大調轉入小調或從小調轉入大調等)以促進樂曲的發展,增加色彩上的對比。
四、插部造成某種象形的意象顯現
“文似看山喜不平”,強調的是文章的跌宕起伏,好比登山觀景,美不勝收。一部好的音樂作品,也一定是主題多種變奏,通過不同的表現方法,變幻出很多形式,并通過人們的主觀感知覺,可以有某種象形的意象顯現,使欣賞者陶醉于美妙的情境之中。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又名《列寧格勒交響曲》)第一樂章插部的意象所指就是這種象形的意象顯現的代表作。這部作品采用一個主題加十一個變奏,人們聽了這首交響曲后,有的說其作品是淋漓盡致地描繪出法西斯強盜像瘋狗一樣,其氣焰不可一世;有的說插部主題同古老的德意志普魯士軍隊進行曲有著血緣關系;有的說是對斯大林肅反擴大化運動的控訴;有的說主題與希特勒侵犯進攻無關,而是描寫被斯大林破壞,希特勒只是把它最后毀掉的列寧格勒;還有的說可以帶著善惡的情感去感受作品、去理解作品,發揮聯想和想象。我認為這些音樂并不是都不能表現,一個主題加十一個變奏就是一種表現,抱持親歷的唯一性,就是要用耳朵去聽,用心感受這首十一分鐘強的音響結構之本身,其整個音樂的形態之進程及其動力、方向、力度、厚度、強度、幅度、音色、演奏技法等都是表現其所為。一個主題加十一個變奏,無關乎希特勒、斯大林。就這一個插部,足以在十一分鐘強的時間里,充分地調動了人們的情緒,激發了人們的某種沖動。
五、結語
當人們創造某一插部的時候,插部本身就已經承載著讓自身發揮作用,完成使命的任務。每一個插部都包含一定的特性,具有詮釋音樂作品的功能。盡管插部本身在并不附加任何外因的條件下沒有語意表達能力,但它還是通過音樂作品滿足了人們的生理刺激,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了影響。
在音樂作品中,由于每個人的欣賞心境不同,觀點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使得人們在看同樣事物的時候抱持的音樂形象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但這并不妨礙“插部”作為主體性和客體性而存在于音樂作品之中。
人們通過“插部”這樣的媒介更好地理解了作品,透過插部這樣的音樂要素看到了作曲家所表達的善惡、悲喜、正義、苦難,并且將其內化吸收,從而真正用心感受到、體味到音樂作品的真實,并隨之伴隨著對世界的看法和態度,激發對于好的事物、美的東西、真實的世界的渴望,這樣的功勞無不和插部有著密切的關系。
總之,我們對于音樂作品中插部功能意義的分析,不應忽視從不同的立場去分析,即“局內人”和“局外人”,在音樂作品內部,我們可以用主觀的分析方法分析,在音樂作品外部,我們也可以用客觀的方法分析。
參考文獻:
[1][美]托馬斯·克里斯坦森,編.任達敏,譯.劍橋西方音樂理論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陳銘志.賦格學新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3]高為杰.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薛藝兵.論儀式音樂的功能[J].北京:音樂研究,2003(1).
[5]宋瑾.音樂的功能、價值與本質[A].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2003年北京第一屆全國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