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義珵
摘 要: 豐子愷是著名的漫畫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以潤澤人的生命為指導思想,在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同時為后世留下豐富而寶貴的教育思想。本文從兒童教育出發,對豐子愷教育子女的事例進行研究,以從豐子愷對子女的關愛及教育和其兒童教育觀具體思想等方面闡述豐子愷兒童教育觀的精義。
關鍵詞: 豐子愷 兒童教育觀 父愛
1.豐子愷對子女的關愛
豐子愷十分關愛孩子,在《兒女》一文中,豐子愷寫道:“我對于兒女的確關心,在獨居中更常有懸念的時候。但我自以為這關心與懸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種更強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顧自己的畫技與文筆的拙陋,動輒描摹。因為我的兒女都是孩子們,最年長的不過九歲,所以我對于兒女的關心與懸念中,有一部分是對于孩子們——普天下的孩子們——的關心與懸念。”天下當父母的,沒有人會不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有多個活潑可愛孩子的豐子愷也不例外。
當兒女幼小時,他對他們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兼母的父》的漫畫便是豐子愷的真實寫照。他陪伴孩子的日常生活,教他們唱兒歌,陪他們玩耍,一同做游戲,搭積木。他寫道:“他們笑了,我覺得比我自己笑還開心;他們哭了,我覺得比我自己哭還傷心;他們吃東西,我覺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們跌了跤,我覺得比我自己跌跤更痛……”
豐子愷的兒童觀、生活觀和教育觀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豐子愷在兒女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了純潔美好的兒童世界,形成了兒童教育觀。
2.豐子愷兒童教育觀的具體思想
2.1保有“赤子之心”的兒童教育觀
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必也。”(《孟·離娶章句下》)意思是賢德高尚的人不能丟失童真無瑕的心靈。豐子愷對“赤子之心”頗為推崇,他說:“所謂赤子之心就是……孩子的本來的心。這心是從世外帶來的,不是經過這世間的造作后的心。”明言之,就是培養孩子純潔無瑕、天真爛漫的真心。“這位崇尚真善美的藝術家,對于舊社會人與人之間那種虛偽世故、自私自利與冷酷無情是極端厭惡的,正因如此,他異常珍愛兒童的‘天真無邪,他滿懷赤子之心,‘興奮而認真地描摹兒童日常生活中那些耐人尋味的平凡瑣事,衷心地贊美兒童的‘徹底真實與純潔,稱他們為‘全部心身公開的人”。
豐子愷認為,成人的事業和活動都是虛偽的,而孩子的“赤子之心”則珍貴無比。兒童貴乎其赤子之心,因而要守護之。在《華瞻的日記》中,作為父親的豐子愷被孩子的情感完全陶醉。他摒棄了大人的一切成果窺探兒童純潔的心靈,認為:“大人們的所為,真是越看越稀奇了!”《給我的孩子們》充滿了對兒童的憧憬:“我在世間,永沒有像你們樣的徹底地真實而純潔。”兒童時代是黃金時代,從兒童變為成人,在豐子愷看來是十分可悲的。他實在不愿意看到孩子們因為大人的錯誤教育而失去赤子之心,因此,他呼吁:“世間的大人們,你們是由兒童變成的,你們的‘童心不曾完全泯滅。你們應該時時召回自己的童心,親身去看看兒童的世界,不要誤解他們,虐待他們,摧殘他們的美麗與幸福,而硬拉他們到這枯燥苦悶的大人的世界里來。”他常常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反省自己作為大人的虛偽之處。《作父親》一文中描寫了一件事:孩子們在街上看見了賣小雞,甚是喜歡,小雞販子看孩子爭著要買便不肯讓價,孩子們買不成小雞,都哭著跑回屋里去了。然而這篇文章并不是表達對孩子們的同情,而是要借這件事襯托出大人的虛偽:“我繼續撫慰他們:‘我們等一會兒再來買吧……但你們下次……我不說下去了。因為下面的話是‘看見好的嘴上不可說要倘再進一步,就變成‘看見好的嘴上應該說不好,想要的嘴上應該說不要了。在這一片天真爛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這樣教導孩子的父親呢?”他認為成人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平等地對待孩子,培養而不是扼殺孩子的童心。在《童心的培養》一文中,他要求世間教育兒童的大人們,不能斥責孩子的“癡呆”(即“童心”),也不能盼望兒童像大人一樣,把兒童大人化,而“要處處離去因襲,不守傳統,不順環境照習慣,而培養其全新的、純潔的‘人的心”,并教孩子保有這種全新的、純潔的赤子心感受和領悟這個世界。
2.2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兒童藝術教育觀
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在認識自己與世界的各種關系的同時,作為創造者和被欣賞者投身于藝術的精神表達和創作中,并慢慢成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是教育的靈魂,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學習專業人才,更是在于培養具有想象力和富有創造力的人才。
豐子愷總能發現孩子們思想中的靈光,通過自己的漫畫描繪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女兒阿寶看見凳子有四只腳卻沒有鞋穿,便把自己的小鞋脫下來給凳子“穿”上,媽媽看見想阻止她時,豐子愷連忙制止媽媽不要破壞這樣有趣的景象,迅速作了《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長子華瞻才兩歲時就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他看見大人騎腳踏車的樣子,就把兩把蒲扇前后一放,當作兩個輪子,拿著走,就儼然是在騎腳踏車了。因此,豐子愷畫了著名的《瞻瞻底車——腳踏車》。在他七歲時,有一次想吃書桌上放著的蘋果,可是手夠不著,大人又不在身邊,情急之下,孩子就把書桌的一排抽屜依次拉出來,形成一個小樓梯,爬上去拿到了蘋果。這個景象恰好被走進門來的父親看到,他驚喜地拿起筆來,趕緊把這個富有創造力的想法畫到他的漫畫速寫本里。豐子愷通過記錄孩子們富有童趣的行為,就是對兒童贊許和鼓勵,更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豐子愷認為游戲也可以啟迪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常說:“玩是孩子的天性,兒童的權利,玩可以啟發兒童的智慧與能力。”孩子們有時在大廳上玩“貓搶四柱”;有時到天井里“造房子”;有時在花草里采集標本,捉蟋蟀,看螞蟻搬家。豐子愷總是在一旁笑瞇瞇地看著,有的時候他也會加入子女們一起玩。他的女兒回憶:“記得有一次父親讓我們到園子里去挖來爛泥,教我們塑造各種小動物。父親特地上街去買來了彩粉,教我們調勻后給小動物涂上色彩,成為鮮艷奪目的泥工玩具。然后又逐一評比,看誰手最巧。這游戲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持續玩了很久,越做越像樣了。連母親、姑媽她們看了也都贊不絕口。”兒童在游戲過程中盡情想象和創造,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思維,鑄造個性,培養能力。
兒童的世界是童話的、夢想的,在想象的世界里,“游戲與工作”“現實與幻想”“科學與想象”“理智與夢想”是可以水火相容、合二為一的。兒童在想象中不斷地認知和探索世界、創造世界。
2.3融入中國智慧的兒童教育觀
老子曾說:“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一章)豐子愷完美地繼承了老子誨示的這種“生而不有”的愛生之念。其中他為弘一法師所繪的《護生畫集》便是中國智慧在其漫畫中的集中表現,也是他實踐護生之愛最直接的途徑。豐子愷尊重生命,認為眾生平等,任何一種生命均享有天地恩養的權利。在他的詩中同樣也表達了對于萬物可貴的平等意識。抗戰期間,豐子愷一改前期出世的態度,轉而積極入世,期間創作了不少抗戰題材的繪畫,為實現人類的和平事業而高歌吟唱。他痛恨不尊重生命的萬惡的侵略者,并運用中國智慧抗爭到底。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襲擊了上海。日軍在金山衛登陸后,到處狂轟濫炸,豐子愷一家逃難到長沙。后來豐宛音回憶戰亂時期談道:“父親平時遇到任何危急和困難,都能保持樂觀的情緒,但在這長年兵荒馬亂,交通阻塞的情況下,獨力帶領老幼十余口,長途跋涉,畢竟極其辛苦。因此他的須發便在流亡途中漸漸斑白了。但他還是很達觀,常常捋著胡子,把楚國伍子胥過韶關,須發在一夜之間完全變白的故事講給我們聽。”面對戰亂和苦難,豐子愷沒有向孩子們抱怨,而是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影響著他們,讓孩子即使在流離失所之時能仍然保持積極的心態。
在長沙安頓不到半年,九江失守,豐子愷只得又帶領老幼十余人,來到了桂林。此時,妻子在流亡中懷了孕。“想起了未來的孩子,豐子愷覺得雖然多一個孩子多一點麻煩,但孩子降生在神圣抗戰的時代,受到生氣蓬勃的環境的胎教,生下來一定是個好國民,是未來新中國的堅強的一分子。豐子愷不怕麻煩。”這個孩子是豐子愷最小的兒子。他的名字叫“新枚”,取自豐子愷在漢口所作“大樹被斬伐,生機并不絕。春來怒抽條,氣象何蓬勃”一詩的意義。豐子愷還把所喜愛的牛棚書屋讓出來給新枚住,他說:“……讓他吃牛奶,住牛棚,將來力大如牛,可以沖散敵陣,收復失地……”(引自《教師日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豐子愷先生將自身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將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希望他們能自強不息、頑強地生存下去,為抗戰為國家貢獻。
3.結語
本文以豐子愷兒童教育觀為主要研究內容,在廣泛搜集資料和閱讀文獻的基礎上,以對子女的教育為例,結合豐子愷的兒童散文、故事、漫畫的作品進行分析,對豐子愷的兒童教育觀做出簡要的概括。豐子愷關愛兒童,贊美兒童,其教育觀從涵養人的內在生命出發,以培養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核心,融入中國智慧,期待人們能保有赤子之心,用健全的心靈和睿智的慧眼達觀萬物。最后豐子愷的子女皆有所成就,體現了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鄭勤硯.以培養審美素養和創造力為核心的美術教育[M].北京:柏實,2011:21.
[2]劉曉東.兒童教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
[3]豐一吟.我的父親豐子愷[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2:128.
[4]豐宛音.父親豐子愷軼事[M].桐鄉:桐鄉市豐子愷紀念館,20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