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丹丹 張志瑩
摘 要: 專業建設是高校重要的教學基本建設,對學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地域文化作為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品牌”,對地方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基于地域性文化前提,以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漢語(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特色建設為研究對象,分析地域性文化與教育事業的關系,從專業人才培養、武術特色與漢語專業課程建設的融合及實習實踐環節等方面討論如何將地域性文化融入專業建設,從而促進專業發展,同時為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地域性文化 專業建設 武術特色 課程融合
專業建設與發展是高校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校運作圍繞的核心。高職院校是專科等級高等院校在社會發展形勢下教育教學改革的產物,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它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與普通高校相比,實踐性、職業性更強,同時與社會的經濟發展關系更加密切。對于高職院校來講,專業建設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與招生、就業情況掛鉤,與學院的生存有直接的聯系。
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高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函〔2013〕6號)要求,高職院校在進行專業設置時應堅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遵循“主動適應、服務發展”、“繼承創新、靈活設置”、“科學規范、體現特色”、“推進銜接、構建體系”等原則,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目前社會形勢下,各種職業院校林立,如何加強專業建設,以謀求學校發展,吸引生源,成為期待解決的重要任務。為求生存、強發展,一些院校提出以特色突出專業優勢為路線促進專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培養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同時專業特色的設定要立足區域,根據院校所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明確定位,做好發展規劃,指導專業的特色發展。下面以河南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漢語(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為例,分析如何加強專業特色發展。
一、地域性文化與教育事業
地域文化的形成依賴一定的區域地理環境,受特定區域風俗、習慣、性格等人文環境的影響,各種因素交雜在一起,使得當地文化帶有獨特性的地域烙印。地域文化的成型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能夠真實地反映特定地區整體文化風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水土孕育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又影響地方經濟,從而造就地方特色。如果很好地運用地域文化,發掘它的與眾不同,就能夠很好地服務當地社會,具有可觀的經濟開發價值。比如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古滇文化、三峽文化等,都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除了造就獨特的文化氛圍、服務社會經濟外,還為后世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地域文化是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地理環境和人文化境的融合,讓地域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無論是對社會的進步,還是中國軟實力的提升都具有推動作用。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的成功,使我們對文化這一“無形遺產”的重視度倍增,我們要注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那些與地域環境融為一體的優秀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一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我們要盡力發掘地域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讓它成為一張具有標識性的“名片”。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教育是重要手段之一,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職成函〔2001〕17號)文件精神,教育要致力于區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基礎教育都要關注區域性,那么高校教育也不能脫離這一國家教育指導精神,在設置專業和開設課程時,要根據地域特色合理利用難得的地方資源,讓教育與社會環境接軌,尋找教育和地域文化的契合點,將專業建設發展與地域文化有機銜接,開發特色專業,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推動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漢語專業特色建設情況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是河南省一所民辦普通高校,隸屬鄭州少林塔溝教育集團,是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少林武術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人才培養基地、河南省職業教育特色院校建設單位,同時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以武術為特色的普通高校。該學院的辦學定位是以武術為特色,以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少林武術基地為依托,以服務河南省文化強省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為主題,通過校企合作、文武融合、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等路徑,培養思想品德好、武術功底厚、人文素養好、專業能力強、能用外語交流、有創新精神、有發展后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在這一辦學宗旨下,同時順應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河南省“中原文化走出去”戰略,以及河南省政府提出打造“少林武術”職業教育知名品牌等政策,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調整原漢語專業,整改為漢語(國際文化交流)專業,并將其建設成為學院特色專業。
1.所處地域文化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位于河南登封,登封地處嵩山南麓,文化積淀深厚,形成獨具特色的嵩山文化。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成功,從而形成“天地之中”文化品牌,登封市政府計劃“十三五”時期著重建設“中”文化特色城市。2012年少林寺及少林功夫榮膺登封市“十大文化符號”之一,少林寺是登封標志性景區,乃天下第一名剎,是少林功夫的發源地。“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這是武術人士對少林武術的美贊,少林武術在歷史上被譽為武林正宗,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登封因此被稱為“東方武術城”,并形成一系列武術產業,因此造就登封的武術文化。隨著社會進步和政治形勢的需要,少林武術從驅倦健身到搏擊再到養生、表演,形成一套博大精深的武術體系,并豐富武術文化的內涵,武術文化成為嵩山文化中最具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組成部分。
2.地域文化與漢語專業建設
漢語(國際文化交流)專業(以下簡稱漢語專業)旨在培養掌握必備的漢語基礎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及武術教學專門知識,對中外文學、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較全面了解,能適應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需要的應用型對外漢語國際推廣和文化交流人才。漢語專業并非是新型專業,是在適應世界“漢語熱”形勢下推出的專科專業,和各高校本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學培養類似,不同在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重在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文化交流專業設置理念并非對外輸出人才,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對內外宣傳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能力。
通過對近幾年國家漢辦派出人才調查發現,為了在國外更好地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國家漢辦在派出人才時對學歷有一定的限制,即要求學歷最低本科等級。這為專科等級漢語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比如2014年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漢辦教師帶領8名漢語專業學生前往武漢參加漢語志愿者面試選拔,結果全軍覆沒。在后期溝通中,我們了解到專科等級的學生在基礎文化知識上落后于本科生,但是漢語專業學生的特長表演——武術及進行武術展示時帶有的精氣神給面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這次面試,漢語專業教師意識到要將學生推出去,除了鼓勵學生提升學歷外,還必須尋找一條合適的路線,走特色人才引進道路。而且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物之一,近年來武術在中外文化交流上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影響力越來越大,因此在進行漢語專業建設時,我們抓住武術及武術文化這一地域特色,并將這一特色融入專業建設,在秉承“文化傳承、文化傳播和推廣”的發展理念,加強中國語言和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同時,在課程學習中突出武術特色,進行武術和武術文化學習,以武術為依托推進專業發展。
3.武術文化與漢語專業課程建設的融合
漢語專業在發展過程中重視地域性文化的影響力及其產生的品牌效果,走武術特色路線,那么在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中就要凸顯武術特色。
(1)人才培養方面。
在人才培養上,漢語專業認真貫徹“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堅持武術與文化特色,抓住漢語國際推廣契機,走產學合作之路,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面向漢語教育、涉外服務的就業崗位群,修訂和完善工學結合的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漢語及中華文化等理論課程的學習,同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注重武術訓練及英語視聽練習,逐漸在教學中形成“一體兩翼”,即漢語和中華文化為主體,武術、英語為兩翼的獨特人才培養模式。
(2)武術及武術文化與課程教學的融合。
在世界范圍內“漢語熱”和“中國文化熱”的潮流下,漢語專業抓住武術特色,以武術為橋梁進行國際交流。中華武術作為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符號,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融會和汲取中國哲學、傳統醫學、養生學、美學、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營養,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是一種地域文化,又是一種民族文化,是武術技能與中國傳統文化綜合的結晶,從這種意義上說,武術的對外傳播不僅僅是單純的武術技術上的傳播,更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一種媒介。如何將武術特色融合該專業的課程學習中,成為我們思考的重要問題。通過社會發展形勢、學院發展現狀及漢語專業發展前途分析,我們嘗試進行了如下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改革:
①開設了武術相關特色課程
首先公共必修課中開設《武術素質課》,以武術套路教學為主,培訓學生武術技能,代替一般高校里的體育課,使漢語專業學生形成教授他人武術套路、太極拳的能力;其次專業選修課中加入“武術英語”,將武術術語和英語口語結合一起,使學生用英語對國外友人進行簡單的武術教學;再次在公共選修課中開設“武術漫談”、“中華武術文化”課程,讓學生了解武術潛在的文化內涵,豐富學生的武術文化知識。
②將武術特色融入專業課程學習
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優秀文化的構成,在專業課教學中,可以合理、適當地滲入武術文化部分。比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時,加入武術文化專題,借助武術向學生講授太極文化及養生文化等;學習“跨文化交際”時,可以采用對比的手法展示中國功夫與泰拳的不同,以及不同競技手段體現的民族性格、宗教色彩等;學習“對外漢語教學法”時,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學生可以借助武術為媒介物進行漢語教學,體現“快樂武術學漢語”,寓教于樂,學練結合。
(3)為學生提供國際文化交流機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借助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少林武術基地的平臺,在漢語推廣、中華文化交流、武術巡演中,漢語專業學生得到學習實踐的機會。
國際夏令營:每年暑假學院承接美國等國際中小學生夏令營活動時,漢語專業學生都會踴躍報名、積極參加,對外國學生進行漢語、武術的教學,在與外國朋友互動過程中不僅傳播了中華文化,還提高了自己的英語聽說水平。
國際巡演:漢語專業部分學生通過學院選拔參加院漢辦表演團,霍小飛、廖少恒、肖宙、王高杰、陳少康等漢語專業學生參加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主辦,河南省教育廳承辦的“武林漢韻”中國武術國際巡演活動,先后走進意大利、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南非等地,少林功夫所到之處驚艷了無數觀眾。
對外文化交流:受河南省漢辦委托,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承擔美國校長團接待活動,學院漢辦會從漢語專業選拔優秀學生參會,學生在接待活動中開闊了視野,積累了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憑借武術特色路線,漢語專業部分學生接受國家漢辦委派前往國外進行武術及漢語教學,如2015年漢語專業學生褚書彪在玻利維亞進行武術教學,2016年漢語專業學生戎祖邦前往柬埔寨進行漢語教學,2017年漢語專業學生王高杰受學院漢辦委派前往意大利米蘭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武術文化交流活動。
三、結語
縱觀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在全球的蓬勃發展,漢語和中華文化在世界上傳播速度愈演愈快,對外交流人才愈演愈多,雖然很多院校提出特色人才培養,多數是采用“雙語”教學方式,以武術為特色融入專業教學的院校,目前主要是河南少數學校,比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等。這些院校加入武術教學,都與河南省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幾年的建設與發展,漢語(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成為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特色專業、重點專業,同時是河南省民辦高校品牌專業、河南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漢語專業取得的這些成就離不開武術這一地域文化特色。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高職院校各專業的發展形勢不明朗,要讓專業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利用地域優勢,發揮地域文化功能,營造特色文化環境,走出自己的獨特專業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國榮,王克風.基于地域性文化定位的校園雕塑設計研究[J].雕塑,2012(4).
[2]杜麗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地域性文化相結合的探索[J].高教學刊,2016(1).
[3]劉小蘭.職業院校專業特色建設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15(21).
[4]謝齊勇.從專業出發認識特色的基本特征 促進特色專業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2(3).
[5]張靈.專業特色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2(9).
[6]張婕.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現實與前瞻[J].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