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琴 竇剛 石飛
摘 要: 幼兒期是個體掌握性別概念、形成良好性別角色偏好的初始階段和關鍵期。本研究選取襄陽市某幼兒園小、中、大班共120名幼兒為被試,測查幼兒性別概念的發展特點,研究結果表明,3歲左右的幼兒已經具備較好的性別認同;女孩在3歲左右具備較好的性別穩定性,而男孩則在4歲左右基本具備性別穩定性;3歲—6歲兒童的性別恒常性隨著年齡的增強而穩步增強。
關鍵詞: 幼兒教育 性別概念 認知發展
幼兒時期是個體獲得性別概念、形成良好的性別角色偏好的起始階段與關鍵時期。個體能否正確掌握性別概念并形成良好的性別角色偏好對其今后成長與社會適應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性別概念主要包含三個因素:性別認同、性別穩定性和性別恒常性[1]。性別認同也叫性別同一性,是指幼兒對自身和他人性別的正確認識。性別穩定性是指兒童對人的性別不隨其年齡、情境等的變化而改變這一特征的認識,即兒童知道男孩長大會成為男人,女孩長大會成為女人,性別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的。對于性別恒常性,科爾伯格將其定義為“對性別基于生物特性永久特征的認識,它不依賴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會隨著人的發式、衣著、活動變化而變化”[2],即指兒童對人的性別不因為其外表和活動的改變而改變的認識。
有關兒童對性別概念的掌握,國內外學者有著各自的意見。在性別認同方面,國內有研究認為,兒童在4歲時就已經獲得性別認同(劉青青,2012)[3]。國外的研究(Thompson,1975)則認為,幼兒在2歲時就已經實現性別認同,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性別。在性別穩定性方面,范珍桃、方富熹(2006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幼兒在五六歲時已經基本實現性別穩定性[4]。Slaby等(1975年)研究認為,兒童在4歲時就具備性別穩定性的能力[5]。在性別恒常性方面:邢少穎、賈宏燕(2001年)認為幼兒期性別恒常性的發展水平不高,無論是哪一階段的幼兒,性別恒常性的發展大致相同[6];范珍桃、方富熹(2006年)研究認為,幼兒從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其在獲得性別恒常性是循序漸進的,并且在大班時已完全獲得。而Kohlberg(1975年)等的實驗結果則表明,兒童在六七歲時才能獲得性別恒常性;但Martin(1983年),Miller(1984年)等曾改進研究方法,他們發現幼兒在5歲左右就已經獲得性別恒常性[7][8]。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雖然有一些學者對幼兒的性別概念掌握情況進行了一些研究,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方法和材料不同,導致研究結果存在分歧。再加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性別概念及性別角色偏好的發展可能會呈現出新的水平和趨勢,因此,有必要對這一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被試
來自襄陽市某幼兒園小、中、大班共123名幼兒參與了實驗,由于2名小班男生和1名中班女生未能完成所有測試,故統計時將其排除在外,共計120名幼兒的數據進入最后的統計分析。被試具體分布為:小班男生17人,女生23人,平均年齡3.55歲(SD=0.46);中班男生19人,女生21人,平均年齡4.40歲(SD=0.50);大班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年齡5.81歲(SD=0.53)。
(二)研究材料
為研究幼兒性別概念發展的情況,本研究采用Emmerich等(1977年)的實驗材料[9],共為被試提供9張人物圖片。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測查幼兒的性別認同。實驗時主試依次向被試提出以下問題:你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么?圖片中的兩個小朋友分別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么?待被試思考回答后,進行記錄。
第二步:測查幼兒性別穩定性。實驗時主試先問被試:你長大后是當爸爸還是媽媽,為什么?然后用手指著圖1中男孩的圖片詢問被試:“這個小朋友長大后是當爸爸還是媽媽,為什么?”接著用手指著圖1中女孩的圖片詢問被試:“這個小朋友長大后是當爸爸還是媽媽,為什么?”
第三步:測查幼兒性別恒常性。實驗時主試先用手指著圖2詢問被試:“如果這個小朋友想成為一個女孩,他能嗎,為什么?”然后用手指著圖3詢問被試:“當這個小朋友穿了女孩的衣服,他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么?”接著用手指著圖4詢問被試:“當這個小朋友理了女孩的發型,他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么?”再用手指著圖5詢問被試:“當這個小朋友既穿女孩的衣服,又理女孩的發型,他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么?”完成上述實驗后,再用圖1中女孩的圖片重復上面的實驗。首先用手指著圖6詢問被試:“如果這個小朋友想成為一個男孩,她能嗎,為什么?”然后用手指著圖7詢問被試:“當這個小朋友穿了男孩的衣服,她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么?”接著用手指著圖8詢問被試:“當這個小朋友理了男孩的發型,她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么?”再用手指著圖9詢問被試:“當這個小朋友既穿男孩的衣服,又理男孩的發型,她是男孩還是女孩,為什么?”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使用IBM SPSS23.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錄入、處理、統計和分析。
本研究取性別概念某維度下所有題目的平均分作為該維度得分,分數越高表示對該維度的認知水平越高。不同年級幼兒的性別概念認知情況見表1。
根據統計結果,在性別認同維度上,大班、中班、小班的認知分數相同,而且男生、女生之間無差異,說明幼兒從3歲起就已經獲得較好的性別認同。
在性別穩定性維度上,大班、中班、小班女生的認知分數均相同,說明女生從小班的時候就知道性別是穩定不變的。但單因素的方差分析顯示,不同年級男生的認知分數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F(2,55)=5.95,P<0.01,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小班男生的認知分數顯著低于中班和大班男生,Ps<0.01,而大班和中班男生之間無顯著差異。另外,小班男生的認知分數顯著低于同班的女生,t=2.43,P<0.05,表明男生對性別穩定性的認知不如女生好。
在性別恒常性維度上,以年級和性別為自變量,性別概念認知得分為因變量進行3×2的二因素方差分析,見表2。
由統計結果可知,年級主效應顯著,性別主效應不顯著,年級和性別交互作用不顯著,表明不同年級的幼兒在性別恒常性的認知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同年級的男女生之間不存在差異。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大班幼兒的性別恒常性得分最高,中班次之,小班分數最低,說明在幼兒園階段無論男生還是女生的性別恒常性都是隨著年齡的增強而穩步增強的。
三、結果討論
在性別認同維度上,本研究發現幼兒的性別認同不存在年齡和性別差異,在小班時,幼兒就已經實現了性別認同。這和范珍桃、方富熹(2006年)及張付慶、錢文(2008年)[10]的研究結果相似,但與邢少穎、賈宏燕(2001年)的研究有出入,其研究認為6歲仍有29%的幼兒尚未實現性別認同。出現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研究的方法、材料不同,邢少穎、賈宏燕在運用圖片進行提問時,依次改變圖片中男孩和女孩的頭部、身體,使圖片中的男孩呈現男頭男身、男頭女身,女孩呈現女頭女身、女頭男身,然后讓幼兒分別對其性別進行辨認,而本研究在運用圖片進行提問時,方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僅向被試呈現男孩和女孩的圖片讓其辨認,沒有改變圖片中人物的頭部和身體。
在性別穩定性維度上,本研究發現小班男生的認知分數顯著低于中班和大班男生,而中班和大班男生之間無顯著差異,這表明男孩在4—5歲時性別穩定性的發展較為迅速。這與沈杰(2016年)[11]及Slaby等(1975年)的研究結果相同,但與張付慶、錢文(2008年)的研究略有不同,其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性別穩定性在5—6歲時發展最為迅速,出現這種差異可能與問題設置不同有關,張付慶、錢文的問題設計比本研究多一個方面的內容,其提問的內容包含幼兒對自身及他人性別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判定,而本研究提問的內容僅包括幼兒對自身及他人性別現在和將來的辨認。
在性別恒常性維度上,本研究發現幼兒在性別恒常性的認知上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不存在性別差異,大班幼兒性別恒常性的認知水平高于中班幼兒,中班幼兒性別恒常性的認知水平高于小班幼兒,在幼兒園階段無論男生還是女生的性別恒常性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穩步增加,這和國內及國外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另外,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幼兒在6歲左右尚未完全獲得性別恒常性,仍有少量幼兒易受服飾、發型等外在因素改變的影響,這和我國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結果存在出入,國外的大多研究認為:幼兒在6歲時,甚至6歲以前就已經完全獲得了性別恒常性[7][8],出現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1)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相對于國內來說,更加重視對幼兒的性別教育,所以其幼兒對性別恒常性的認知比國內幼兒好。(2)研究的材料不同,國外的一些研究都選用真實的人作為研究材料,而本研究選用的是人物的圖片作為材料。通過對幼兒做出性別判斷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從小班到大班,幼兒對性別的判斷受服飾、發型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當問及幼兒原因時,小班幼兒的回答通常是“他穿了女孩的裙子”“他頭發變長了”“她穿了男孩的小短褲”“她頭發短了”;中班有一大部分幼兒的回答和小班相同,但有少量幼兒能夠回答“他本來就是男孩,只是穿錯了衣服”、“她就是女孩,把頭發剪短了也還是女孩”;而大班的大多數幼兒都能夠回答“他本來是男孩”、“她本來就是女孩,只是把頭發剪短了”。
四、研究結論
通過對幼兒性別概念進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一)在性別認同維度上,幼兒不存在年齡和性別差異,幼兒從3歲起就已經獲得較好的性別認同。
(二)在性別穩定性維度上,女生在小班時就已經獲得性別穩定性,而男生在中班時,基本獲得對性別穩定性的認知。
(三)在性別恒常性維度上,不同年級的幼兒在性別恒常性的認知上存在顯著差異,同年級的男女生之間不存在差異。在幼兒園階段無論男生還是女生的性別恒常性都隨著年齡的增強而穩步增強。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Bussey K,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4).
[3]劉青青.3—6歲幼兒性別概念認知發展的實驗研究[J].早期教育,2012(10):33-36.
[4]范珍桃,方富熹.學前兒童性別恒常性的發展[J].心理學報,2006(01):63-69.
[5]Slaby R. G., Frey K. S..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ame-Sex Models[J]. Child Development, 1975, 46(4): 849-856.
[6]邢少穎,賈宏燕.關于幼兒性別角色發展的研究[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04):82-84.
[7]Martin C. L., Jr C. F. H.. Gender constancy: A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J]. Sex Roles, 1983, 9(7): 775-790.
[8]Miller A. C.. A transitional phase in gender constan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gnitive level and sex identification [J].Child Study, 1984, 13(6):259-275.
[9]Emmerich W., Goldman K. S., Kirsh B., Sharabany R.. Evidence for a Transitional Pha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J]. Child Development, 1977,48(3):930-936.
[10]張付慶,錢文.3-6歲兒童性別恒常性發展與性別角色偏好的實驗研究[J].幼兒教育,2008(06):44-48.
[11]沈杰.幼兒的性別恒常性及其性別偏好發展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38(06):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