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凱軍 張志昂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不斷深化與普及,全球經濟正加速向以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的數字經濟進行轉變,諸多國家已開啟了新一輪的“數字革命”。2017年3月,數字經濟首次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根據國家工信部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6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30.3%,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率高達69.9%。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突破口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上海數字經濟發展能級亟需提升
上海數字經濟發展基礎牢固,產業數字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信息化和工業化 “兩化”融合程度較高。根據《中國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白皮書(2017)》,在數字經濟調研評估項目涉及的40個重要城市中,上海以83.8分排名第二位,僅次于深圳,是調研涉及城市中數字經濟發展狀況最好的城市之一,其在醫療、教育、交通、政務等領域的數字經濟應用水平相對較高,數字化技術應用在城市治理領域亦成效顯著。與此同時,上海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瓶頸:
第一,數字經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能級有待提升。從三大產業來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三二一產逆向滲透趨勢,第三產業數字經濟發展較為超前,而第一、第二產業數字經濟融合則相對滯后。從生產端與消費端來看,目前數字經濟投入主要集中于生活消費與服務領域,例如在線醫療、教育等,而生產領域的技術和資源投入相對不足,數字經濟應用于研發創新與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的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第二,數字經濟促進產業融合的作用需進一步挖掘。一方面,囿于信息技術的初始投入和追加投資成本大、回報周期長等因素,傳統產業利用數字技術的動力仍顯不足;另一方面,大量運用數字技術的新興產業體量偏小。目前,上海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雖然走在全國前列,但受制于自身規模效應,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有限。
第三,政府治理能力和監管水平有待完善。當前,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交融,線上線下問題聚合交錯,市場運行更加復雜,市場亂象不斷顯現,現行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與數字經濟跨界融合發展的態勢不相適應,相關部門如何劃分權責和實現有效協同,成為新的政府治理和監管難題。
促進上海數字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數字經濟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已經開啟,從全國范圍來看,上海擁有信息經濟的主場優勢,未來應當以更加有為的姿態主動擁抱數字經濟。一方面,以數字經濟引領實體經濟創新發展,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和深度融合,進而培育新增長點、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另一方面,上海作為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先行者和排頭兵,應著力優化重點產業布局,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以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目標,攜手蘇浙皖將長三角地區打造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以數字經濟助推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作為構筑區域經濟競爭優勢、促進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推動力。
第一,著力構建完善的數字經濟產業體系,推動數字紅利不斷釋放。一是建議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盡快制定上海市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先導產業、以深入應用數字技術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為融合產業、以相關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為支撐產業的數字經濟產業體系;二是要加快物聯、數聯、智聯布局,夯實數字化基礎設施,并加快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拓展數字經濟發展的空間;三是要加快數據開發共享利用,優化數字資源的配置效率,支持多領域數據的聯通共享,增進大數據應用合作、加速“大數據+”的進程;四是要大力鼓勵商業模式、生產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創新,構建開放型生產組織體系,形成網絡化、集群化的協同分工格局,培育成熟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體系。
第二,大力支持傳統產業開發和應用數字技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科技和產業的聯動發展。一是要激發傳統產業的創新活力。通過設立各類扶持基金和研發基金,鼓勵傳統產業結合自身業務特點主動研發數字技術,發揮數字化引領創新的先導作用,推進其技術、業態和管理全過程創新;二是要為創新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建議由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科委牽頭,打造國家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平臺,鼓勵各類主體廣泛參與,建立健全數字經濟創新成果保護、轉化和分配機制;三是要加快推進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等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協同搶占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制高點;四是依托長三角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世界級產業集群,提升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高端軟件、智能硬件等產業鏈的融合優勢。
第三,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建立風險防控體系。一是要著力優化公平競爭機制。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破除行業壁壘、體制機制障礙和區域限制,營造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環境,同時建立健全市場退出機制,允許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進行破產清算;二是要針對數字經濟發展主體、行為、環節等日益復雜且緊密的特點,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監控體系,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尤需防范互聯網金融所蘊含的各類風險。
第四,加快立法進程,提升政府治理和監管能力。一是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避免政府在數字經濟的治理和監管過程中出現“越位”和“缺位”;二是要加快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以適應數字經濟新興業態的發展,規范其市場運行秩序;三是要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治理主體,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協作的治理結構。面對數字經濟參與主體海量化、問題隱蔽化等特點,除強化包括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工商局、市財政局和市金融辦等在內的政府部門通力合作之外,更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治理,充分發揮各類平臺(社群)在規則制定、行為監管等方面的作用,以促進數字經濟規范有序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