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美珠 趙麗娜 李晶
摘要:在傳統的教學中,城市規劃原理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在建筑學專業講授。目前,應用型建筑學本科在課程設置和授課內容上更強調實踐性和創新性。因此,本文通過構建“多維度、全時空、多平臺”的實踐教學環境對城市規劃原理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和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建筑學 城市規劃原理 創新實踐 改革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033-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指示,這既為新時代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指明了發展方向,也為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從思想上不斷深化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從行動上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因此,對于城市規劃原理這樣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進行改革已是必然,如何將其融入實踐,起到推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作用,成為本次研究的重點。
一、本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城市規劃原理是建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內容十分龐雜,其許多內容對于建筑學的學生來說,應用性不是很強,今后能夠運用的機會不多。[1]然而教師往往為了完成所有教學內容多采用“粗而全、滿堂灌”的方法進行授課,雖然課程計劃完成了,但是最后授課效果卻差強人意。很多學生認為城市規劃原理課程就是一門理論課,需要大量的記憶和背誦。甚至有學生認為該課程是一門與建筑學、建筑設計關系不大,非常 “高冷”的課程。城市規劃是規劃師和政府的事情,對自己來說今后用途也不大,所以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不高。這也導致了在后續課程的建筑設計,甚至畢業設計中也不知道如何將規劃知識融會貫通。
二、應用型本科教育對本課程的啟發
近年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獨立院校、新晉本科院校紛紛向應用型大學進行轉型。政府也在不斷鼓勵和推進滿足條件的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我校自2014年升級為本科院校以來,作為新晉本科院校就是以應用型本科教育為主體,以培養面向生產服務一線,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勇于創新精神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強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本課程在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前提下也受到一些啟發。
(1)在教育教學方法方面。應用型本科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傳統的“滿堂灌”已不適用。應不斷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將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現場教學、小組討論、動手實踐等相融合。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使教學成果更加實用。
(2)在教材選用與教學內容方面。在教材選擇上,多數院校選用同濟大學吳志強和李德華主編的《城市規劃原理》這本書,但由于此書內容過于繁多、復雜,并不適用于我校建筑學專業學生作為教材使用,而是作為參考書向學生推薦。在教學中我們選用了由王克強等人主編的《城市規劃原理》作為教材,全書共分為十四章,將城市規劃的任務、體系、編制程序、城市用地空間布局、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以及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更新等內容進行了淺顯易懂的介紹。但由于學時限制,所有內容無法全部詳細講解,又根據應用型本科教育特點,在教學內容上進行部分刪減和壓縮,重點放在專項規劃上,并且根據建筑學特點選擇學生所熟悉的大學校園進行規劃設計實踐練習,以提高本科程的應用型,也為后續課程奠定基礎。
三、“多維度、全時空、多平臺”的創新實踐教學改革思路
(1)“多維度”的實踐教學。維度,又稱維數,是數學中獨立參數的數目。0維是點;1維是線;2維是面;3維是體;4維是空間加時間;運動的4維是5維;6維是思想。面對各種城市問題,要培養出能夠適應新形勢的現代化城市規劃、建筑學專業人才,核心任務是將城市規劃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將“多維度”的概念引入到本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消除實踐教學的單一化、獨立化、死板化。通過多種形式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打開設計思路,由單一的理論學習擴展到規劃實踐調研、對熟悉環境的再規劃等等,由小到大、由簡到繁,一步步使學生深入了解城市規劃的奧秘與趣味。從而使本課程教學內容更加系統、高效、靈活。
(2)“全時空”的實踐教學。“全時空”從字面理解為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概念或許有些大。但是將其融入實踐教學,是為了讓我們擺脫實踐教學必須在課上時間、必須有固定的教室或實訓室、必須有老師等傳統觀念。由于本課程是建筑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時僅為48學時,因此在靈活的時間以及空間上進行實踐學習就更加重要。可以通過教師布置的實踐任務指導使學生課下完成,也可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責任課、組織社團等形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愛好,又能達到自愿實踐的良好效果。最終使學生形成無時無刻、全方位的實踐意識才能真正達到實踐的目的。
(3)“多平臺”的實踐教學。所謂教學平臺,是指為開展教學實踐使用的一系列軟硬件設施的統稱。“多平臺”實踐教學應在傳統的軟硬件設施中增加更多的形式與內容。1)教師與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課下實踐教學指導。例如學生將設計作品發送給老師,通過互聯網教師與學生溝通修改方案。2)教師通過錄制MOOC、微課將一些設計軟件的技巧提前告知學生,既可以節省課上時間,也可以使學生在設計作業制作中更得心應手。同時讓學生提前預習,做好時間安排。3)教師使用墨客等手機終端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實時掌握和評價,使學生最終成績更加公平有效。4)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利用企業真實項目,使學生真切感受一個完整規劃項目的始末終尾,以及規劃項目對后續建設工作的影響。從而加深學生對城市規劃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知識應用型的轉化。總之,在這個信息化、大數據的時代下,我們要為學生搭建更多形式、更多資源、更多內容的學習平臺。
四、結語
城市規劃原理課程雖然不是建筑學專業重要的核心專業課,但與建筑設計有著緊密的聯系,影響著學生今后設計作品的完整性、合理性,甚至關系到作品的社會價值與城市發展方向。因此,本著應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創新實踐,強調知識的應用性,在城市規劃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就必須加強實踐內容的應用性,以“多維度、全時空、多平臺”的實踐教學理念,開啟聯合企業共同育人模式,將這門理論課打造成為更具創新性、實踐性的課程。
參考文獻:
[1]羅艷,何遠秀.應用型本科建筑學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改探討——以昆明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17 (7):161-163.
[2]李想思.維方式與價值觀的轉變——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7 (8):215-216.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