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平
近年來,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不僅使科技創新取得歷史性成就,也使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種種數據表明,國有企業過去和現在一直都是國家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尤其是國有企業在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創新擴散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有企業應該成為國家創新戰略的引領者和踐行者。
那么,一個企業的積極作用首先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何這么重要,這是一個老話題,但事實上并沒有很好地解決。黨的十八大以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逐步清晰。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被擺在最為核心的位置,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所以,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戰略決策也應該在經營發展中貫徹國家的創新戰略,并將創新作為根本戰略目標和重要突破口。
國有企業只有全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強化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協同創新,才能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要做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自主創新的能力。總的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較薄弱,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實質性改變。我國在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上對外依存度高達50%;雖然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量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多種方式方法打破常規改變思路,提升自身的科技創造能力。另一方面,要著力改變簡單套用行政管理方式管理創新活動的管理方法。
二是加速創新成果轉化的能力。自主創新的結果就是要形成新的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但我們看到,大量科研成果和專利成果的轉化率并不高。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而發達國家轉化率為60%至70%左右;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16年我國為56.2%,與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差距較大。這些問題正是國有企業長期存在的痼疾。
三是提高企業創新活力和創新質量。過去的國有企業長期靠模仿跟進策略形成 “路徑依賴”,也有現有體制不完善導致企業創新效益不顯著的現象。因此,釋放企業創新活力、提高企業創新質量,需要在知識產權保護、人才資金等要素支持以及優化產業創新的配套基礎設施等方面破題發力。
四是創新擴散能力。就是說國有企業要通過自身的優勢渠道,將國有資源產生的創新成果推向全社會,特別是眾多的民營企業,這也是國有企業應有的社會擔當。
五是國有企業創新不僅局限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還要加強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這些年來,新的科學技術正在改變甚至顛覆傳統的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對國有企業應該有足夠的認識和及時有效地反應。
總之,創新是全方位的,要在堅持科技創新的同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價值創造為目標,高度重視集成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品牌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等,做到有機統一、相互促進,不斷提升企業綜合創新能力。
另外,我們還認識到,在企業全方位創新的同時營造創新的環境和土壤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可獲缺的一環。
一是企業的文化是否支持和鼓勵創新,也決定著這個企業是否存在創新生存的土壤,決定著企業未來成長的高度。由此,我們要積極培育員工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中的創新種子,將具有創新精神的員工凝聚在一起,把創新的理念和空氣奉送給創新的員工并讓他們自由地呼吸。
二是組織設計、流程再造。因為在企業文化里種植了創新的“種子”還遠遠不夠,創新這種“植物”初期生長時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精心的澆灌,這就要求企業對經營管理流程進行全面梳理,通過流程再造全面融合業務經營與綜合管理,固化組織成員的創新習慣,強化組織的創新動能。
三是持之以恒地開展微創新。企業的創新發展不能奢望通過一場革命徹底解決,或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創新是企業發展永恒的主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由一系列微小的創新聚沙成塔成就變革的持久進程。我們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微創新”解決企業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直到實現企業脫胎換骨的改變。
最近,國務院國資委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央企業共建設雙創平臺970個,其中互聯網雙創平臺121個,實體孵化器187個,科技產業園區84個,各類創新創業活動578項,成立各類創新發展基金兩百余只,擁有國家雙創示范基地13個,依靠雙創工作,帶動全社會就業超過600萬,促進一批了中小企業發展。
前不久,國務院國資委主要領導指出,體制機制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下一步要不斷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措施,加大中長期激勵力度,激發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和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在創新驅動中,不論從科技創新還是從產業創新方面來看,都要充分發揮央企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探索有效的運營模式,通過開展投資融資、產業培育、資本整合,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優化中央企業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另一方面,要通過股權運作、價值管理、有序進退,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將中央企業中的低效無效資產以及戶數較多、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中的中央企業,適度集中至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做好增量、盤活存量、主動減量;搭建科技創新平臺,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各類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投資基金,鼓勵優勢產業集團與中央科研院所重組;搭建國際化經營平臺,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搭建優勢產業上下游攜手“走出去”平臺、高效產能國際合作平臺、商產融結合平臺和跨國并購平臺,增強中央企業聯合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作者:《名家論改革》叢書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