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
未來,刺激通脹成患的應該是下面兩個因素的復合:
第一,是金融因素。為何現在出現了控制進口的跡象?肯定和經常項目有關。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國際收支數據,2018年一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逆差為341億美元,這是2001年6月后,中國第二次出現經常賬戶逆差,也是最大的一次。二季度的經常項目為順差58億美元。上半年經常項目為逆差283億美元。此時,就不適宜繼續擴大進口,否則國際收支的壓力加大,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加大。
第二,是貿易戰和庫存的因素。我國已經使用大豆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進行反擊,當對美國大豆征收25%的關稅之后,自美國進口的大豆成本就會上升,進口商就會將訂單轉移到巴西和阿根廷。但巴西和阿根廷無法滿足我國大豆的進口需求,就會造成進口的下降。
中國有幾個省份出現了非洲豬瘟,或許會少量影響大豆的需求,但生豬存欄量的下降,會影響豬肉的供給,推動豬肉價格,同樣會刺激通脹,所以,這一因素對通脹的影響可以不考慮。
美國大豆的國際價格會明顯低于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價格嗎?似乎不可能,因為一旦出現明顯價格差距的時候,歐洲就會采購美國大豆,讓兩者的價格趨于一致(即便有差別,也不會大)??蛇@會讓將來南美和美國大豆的到岸價不一致,此時,南美大豆就會提價,讓到岸價趨于一致。
自從貿易戰爆發之后,巴西大豆已經出現多次提價。5日,阿根廷總統馬克里說,將對出口商征稅以提高政府收入,也會提升阿根廷大豆的價格。這都是對未來預期的反應,讓南美與美國大豆的到岸價趨同。
也就是說,6個月后,也就是明年的二三月份(春節前后),大豆庫存就會耗盡,國內采購商在與國外談判時會處于被動地位,有望迎來大豆價格的快速上升。
上述只是以大豆作為說明,事實上,7月其它農產品的進口也出現了下跌,有些品種的跌幅還很大,比如:玉米同比下降63.7%,小麥同比下降43.3%,大麥同比下降16.2%,高粱同比下降62.5%,與大豆進口同比下降的原理或許是一致的。
大豆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其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包括禽畜肉類、水產、食用油、食品等。
今天,一些商品的價格正在成“妖”(比如撲爾敏的原料藥),這是在進口受限之后,國內很多廠家就對商品價格具有了壟斷能力,當然有能力肆意提價。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因為國內商家一旦肆意提價,商品進口就會增加,對價格形成打壓。但這種成妖的價格終歸反應在部分商品上,對通脹的影響還相對溫和??梢坏┺r產品和食品價格普遍上漲,就會形成全面通脹,讓通脹成患。
管理者應該嚴密重視這一問題了,這關系到十幾億人民的生活,特別是會嚴重影響我們這些底層小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