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月
【摘 要】藏族文化歷史悠久,藏族寺廟建筑更是遍及整個藏傳佛教文化圈,寺廟大殿建筑更是其重要的載體。藏傳佛教寺廟具有豐富的文化研究價值。本文著重研究了早期和晚期的藏傳佛教寺廟建筑的歷史文化特點,并對寺廟的整體布局、功能空間、殿內的流線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闡述說明,為藏傳佛教建筑寺廟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材料。
【關鍵詞】藏傳佛教;建筑;寺廟;空間;歷史
中圖分類號:B9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9-0134-01
一、藏傳佛教寺廟建筑
自從藏傳佛教進入阿壩縣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阿壩草原,豐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已經孕育。寺廟從藏傳佛教興起的時代開始,為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是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筆者通過對阿壩縣格爾登寺、各莫寺、查理寺、朗依寺、德格寺、賽格寺、安斗寺等七大寺院的調研分析,可以解讀到藏傳佛教對其藏式建筑寺內裝飾風格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建筑是一部凝固的歷史,而其裝飾部分則是這部史詩的細部表現,它為建筑藝術增添了血和肉,從而使整個建筑更具生命活力。
二、藏傳佛教寺廟大殿論述
寺廟外立面一般采用屋頂升高高度與建筑主體比例為1∶3,即建筑主體每升高3米,屋頂升高1米。挑檐長度為1.5米到2米之間。墻體升高了9米,往上每一層的高度均為3米,最頂上的屋頂升高1米。橫向方面,兩邊裙房與中間經堂寬度比為4∶15∶4。經堂分兩層,高度比為1∶1。如格爾登寺的立面。寺內主大殿的主體形狀為方形,十字形態的做法相對較少。一些修行密宗的寺廟或扎倉還采用了這種方法。建筑平而常被分為三段式。最前沿的是入口處的門廊,藏傳佛教寺院殿堂,是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室內的裝飾陳設等是為宗教活動及為渲染宗教環境氣氛而服務的。據史料中記載,寺院有金頂,屋脊上有瓶狀金飾物;室內以沙金泥墻,張華蓋;墻上懸帷幔或帷幕,墻上的緞面佛像;室內使用銀柱,玉梁,束柱用金,銀戒指懸掛在大梁、香囊和建筑上,佛像佩戴著珍珠和法衣,佛像用于燈、曼扎等。這些描述今天的一些大型藏傳佛教均可見到,有過之而無不及。多是方形或“凸”的。 通常幾列的列將升至兩層高。有兩種可能性。便利室內照明,隨后的寺院建設也以類似的方式模仿了大昭寺。另外,在藏傳佛教活動中,轉換是最基本和最常見的宗教活動類型,使用中間凸起的空間與周圍低暗陰影形成區別,最后一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佛祖廟。從戶外到門廊到祈禱大廳到寺廟的地面逐漸抬高,建筑物的內部空間也非常多樣化。
三、寺廟內功能空間論述
一層平面:從外到內主要分為3個部分,分別為門廳、大經堂、供奉大佛的經堂。交通空間位于經堂的東邊,入口則是朝向門廳開門。二層平面:從外到內分為僧人的生活空間,中庭的通高。其中圍繞中庭的通高是走廊。走廊兩側設置的一圈擺放佛像法器的墻壁。經堂的二樓南端是僧人的生活空間。西側是念經房,東側是僧人起居室。陽光可以直接射進房間里面。空氣還可以穿過房間和房間后面的中庭發生對流。前面有一條走道設置在屋檐上。
四、殿內流線
連接寺廟大殿內一二層空間的樓梯設置在寺廟的門廳東側。設置的是三向樓梯,每一段有十級臺階。圍繞的中庭則是放置雜物的空間。一層大殿是柱網的大空間。進入經堂第2根柱子到第6根柱子,東西第2根到第10根是通高的空間。二層圍繞這個通高空間則是一圈走廊。
五、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總體布局
西藏佛教寺院建筑的整體布局與漢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大不相同。這與漢族修道院所用的“伽藍七堂”的標準布局不同;西藏寺廟的典型布局是開放和自由的發展。整個寺院沒有統一的墻壁,外形也非常不規則。 它就像星系圖,每個組成部分都是獨立完整的。 但它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根據這一關系,它在建筑藝術中的統一和變化是有機結合,混合和無組織的。例如阿壩縣格爾登寺的總平面,有外到內為茶房,誦經場,大殿。周圍星羅棋布的分布著僧人的住房。由于寺院建造在平地上,建筑群基本上還是按照中軸線對稱分布的。
而阿壩縣朗依寺建于山坡上,地勢西高東低。僧人的建筑分布在大殿的東側低洼的地帶。圍繞寺院的是依照等高線開拓的一圈道路,來往車輛繞道而行。寺院內部則是縱橫連接的巷道。
朗依寺大門兩側有兩個放置大轉經筒的房間,大門直接有土路接到寺院門口。周圍分布大大小小的僧人宿舍。朗依寺背后有山,而且山上具備巖石地質條件,可以就地取材,石材土等都是山上直接取之。附近有河流,提供水源和運輸功能。
六、僧人宿舍
僧人宿舍用當地的培土糊墻,內部是包木的墻壁。墻體很厚,冬季保暖。室內還設有火爐。一層是院子和倉庫,二層是生活區。大殿內從入口到大廳后墻,有一個由紅色或棕色條帶組成的長墊子供僧人門坐。靠后墻佛像前設一高座,為僧眾習經辯經時法臺的座位。
參考文獻:
[l]宋瓊.阿壩縣藏傳佛教建筑裝飾研究[J].2011
[2]龍珠多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J].2015
[3]段海燕,烏力吉.四川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的外部空間特點解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