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乙今
【摘 要】柏拉圖美學對文藝創作的研究,從對文藝活動的感受出發,將文藝創作歸于靈感,并將靈感的來源及文藝創作過程與其“靈魂說”與“回憶說”相結合。柏拉圖最早提出藝術創作來源于靈感,此說法直至今日依舊能夠獲得大眾的認同。藝術創作需要后天學習,更需要所謂天賦的存在,而靈感就蘊含于個人的天賦之中,并與靈魂具有密切聯系。本文圍繞靈感的來源及表現形式、靈感與靈魂回憶展開,探究柏拉圖靈感說為藝術創作帶來的啟示,以及其與理想國理論之間的關行的探討。
【關鍵詞】柏拉圖;靈感;靈魂;迷狂
中圖分類號:B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9-0236-02
一、靈感由神所賦
在古希臘文化之中,詩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荷馬史詩中記載了傳說中的古希臘英雄拯救人民,與命運不斷抗爭的事跡,對古希臘民眾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柏拉圖以詩為對象,認為是神賦予了人們創作詩以及誦詩的能力。
《伊安篇》中,誦詩人伊安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出色地誦讀荷馬,并且對于荷馬有較于他人更深刻到位的見解,是因為自己在對誦讀荷馬這方面的技藝下了很大功夫。但蘇格拉底卻反駁伊安,并認為伊安擅長解說荷馬的本領不是一種技藝,而是靈感。這種靈感是受神力所驅使的,詩神像磁石一般,吸引詩人并將詩的靈感傳遞給他們,接著詩人吸引誦詩人,誦詩人吸引觀眾。《斐德若篇》中,蘇格拉底受詩神憑附創作出關于愛情的文章,并且并沒有將文章敘述完整,但他卻說“話就說到這里,你別指望再從我這里聽到些什么了。” [1]由此可見,靈感不僅由神所賦予,甚至在進行創作的時候,神已經附在人身上,借助人的肉體和技藝來表達神召。以詩人廷尼科斯為例,此人一生中只創作了一首《謝神歌》,但卻成為了經典之作,這就是詩神借廷尼科斯來表達自己,詩歌從本質上講就是屬神的。詩人正是因為擁有靈感,所以能在各種類型的詩中專一于其中一種詩,就像伊安提到荷馬就可以滔滔不絕,但提及他人時就沒什么想說的。
靈感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最接近神的狀態。柏拉圖認為,人們在受到神力的作用下得到靈感,進而陷入一種迷狂的狀態。正是在這種迷狂的狀態中,人們失去了平常理智,才有能力進行藝術創造,才能代神說話。而“陷入迷狂”正是創作中的一個正常現象,藝術家們為了創作出優秀生動的作品,必定要將自己情感與作品進行融合,處于一種高度興奮甚至異于常人的狀態之中。
迷狂有四種,分別是預言的迷狂、祭祀的迷狂、詩歌的迷狂與靈魂回憶的迷狂。在迷狂的狀態之中,人能夠與神進行交流,獲得神旨,或者直接被神附體。雖然處于迷狂狀態的人很難受到理智的支配,但是迷狂產生一種美滿的效果,使人們感受與神同一的美好。
二、靈魂回憶
靈魂本身是不朽的,自動的,并且靈魂的羽翼完滿,就能夠升入理念世界,但如果靈魂失去羽翼,他就會下落至塵世的人身上。靈魂駕馭馬車追求著神,以獲得神那樣的完滿。但是靈魂的馬車很可能會受到馬匹與御車人的拖累,導致靈魂無法緊跟著神,而向塵世墜落。靈魂附在人身上,但它還保留了自己的不朽,所以能夠轉世,附在不同的人身上。
神通過附在人身上傳達的東西其實是來自理念世界的,而通過回憶所獲得的理念與神同處于理念世界之中,所以人的回憶是一個獲得靈感的過程。因為靈魂雖受肉體的束縛,但它其實是見識過理念世界的,所以人們其實已經具有知識與理念,只不過只有依靠回憶才能喚醒我們原有的理念。塵世的事物對人產生刺激,于是人們就回憶起理念世界中相應的理念,而創作的過程就是將理念世界中的東西摹仿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身之上。
不論是在這種迷狂之中,還是處于其他的迷狂,靈感和迷狂總是不可分割的。靈感與迷狂二者同時存在,不分先后,因為人們在獲得靈感的那一刻就開始迷狂了,而在迷狂之中靈感會不斷持續。柏拉圖認為通過靈魂回憶所陷入的迷狂是最好的,“這樣的人一見到塵世的美,就回憶起上界真正的美,他的羽翼就開始生長,于是他只能像鳥兒一樣,昂首向高處凝望,把下屆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為瘋狂。” [2]
但是靈魂對真理的認識也是有差別的,從塵世之物引起對上界的回憶并不是每個靈魂都能夠做到的,只是暫時見識過理念世界的靈魂和在塵世墮落的靈魂都不能夠回憶理念。靈魂的羽翼更完滿,靈魂就能更加接近神和理念世界。然而能夠回憶理念世界的靈魂的羽翼也并不同樣完滿,他們的靈魂之間存在差距,這就導致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程度的天賦。進行創作的人們,大多數只是資質平平,擁有一般的天賦,但也能夠使他們進行正常的創作。然而每種創作總會有極少數人擁有高超的天賦,他們由此進行非凡的創作,產生世人都為之驚嘆并能廣為流傳的作品。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創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因為天賦是無法通過后天培養而改變的,人們可能會認為自己不具備較好的天賦而消極面對創作活動。同時,追求理性和善的人天賦能夠得到越來越充分的發揮,反之天賦則會受到蒙蔽。這就要求進行文藝創作的人,不能完全沉迷于迷狂之中,不顧理性,而是要追求美德,保持理性始終能夠發揮作用。
三、非理性靈魂說與理想國
柏拉圖討論靈感的時候,將詩歌、繪畫等文藝創作與神相結合,并強調靈感的非理性迷狂狀態。但在柏拉圖的理論體系中,追求善、美、理念,就一定離不開理性的指導,同時德性也使我們服從這種理性的指導。在《理想國》中他提出要將一切摹仿詩人驅逐出理想國,用理性對靈感進行批判,認為詩人與畫家會造成人們品性的敗壞。這些理論看似產生了矛盾,為了正確看待非理性靈魂說與理想國的關系,應當以理性為切入點進行理解。
柏拉圖認為畫家、詩人都是摹仿者,他們對于所模仿的對象不具有知識,所以只能對對象進行摹仿而不是進行創造。人們普遍認為能以某事物為題材作好詩的詩人,必先對其所詩歌化的食物有知識。但是像荷馬這樣出色的詩人,不僅作詩,還談論有關戰爭、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話題,但是除了作詩之外他并沒有指揮戰爭、治理國家或教書育人的能力。詩人在進行摹仿的時候也不會去請教應用者對事物所有的知識,他們也沒有對事物正確的見解。詩人們只會為迎合大眾,摹仿人們非理性的那一部分。
人們的欲望與理性總是存在著矛盾沖突,欲望與理性會指導人們有大相徑庭的行為。一個遭受災禍的有理性的人,在眾人面前會節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但當人們在欣賞悲劇的時候,情感會感到哀傷,產生同情。喜劇中類似小丑般的行為與某些低俗的言語,也表達了人們用理性克制的詼諧的部分,但也引得觀眾的共鳴。如雅典喜劇家阿里斯拖芬的著作《鳥》中故事與臺詞表達的荒誕。人們對詩歌戲劇的反應與我們理想的理性狀態相違,而詩人們的詩歌只會使人們遠離理性而偏愛欲望,導致人性中理性的不斷缺乏。
既肯定非理性的靈感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又堅持理性的主導地位,這正是柏拉圖以理性為主導的理論體系的特點。可以理解為,詩人在迷狂中不知理性與道德,他們只顧產生作品,而不顧作品對公民所產生的影響。在理想國之中,被驅逐的應當是摹仿人們的非理性部分的詩歌,而贊美善與美的詩歌應當保留。這就說明,詩歌與繪畫作品也應當受到理性與道德的調控。但在對于個人來說,追求理性與善的人,靈魂越完滿,天賦與靈感就越優越。那么靈魂完滿的詩人,就不會為摹仿普通物質群眾所認為的美,而是創作歌頌真正的美的詩歌。
參考文獻:
[1][2]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2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3+164.
[3]李平.“模仿”與“靈感”的指稱滑移—論西方元典詩學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D]. 上海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