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傳婉
【摘 要】藏族日常生活禁忌是在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影響下,秉承先民遺風而形成的藏族人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普遍遵循的行為規范。從某種意義上講,禁忌文化是藏族社會文化中的一種標志性文化。故了解藏民族的日常生活禁忌及其折射出的優良思想,對傳承、發展藏族文化和搞好藏族現代社會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藏族;日常生活;禁忌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9-0239-01
藏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受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影響,其思想、語言、行為等各方面在繼承先民遺風的基礎上形成了本民族的禁忌。禁忌是藏族人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普遍遵循并用來判斷或評價好壞善惡、文明野蠻的行為準則,具有約定俗成的法律屬性,[1]包括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兩方面的禁忌。拋開宗教禁忌,藏族的日常生活禁忌是人們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生活經驗的總結,因而反映了藏族人民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共同要求和認識,也體現了藏族淳厚善良、重禮自尊的道德規范和社會文明風尚。因此,了解藏族的日常生活禁忌及其折射出的優良思想,對傳承、發展藏族文化和搞好藏族現代社會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體現藏族禮儀禮節的日常生活禁忌有:忌自己端碗先吃,應先敬老人;“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忌用餐時大聲講話嬉戲打鬧;忌倒置飯碗和茶具;忌單手而用雙手接送物品;不用破損或不干凈的碗待客;忌摸觸頭和肩部(此乃神佛手觸賜福之處);忌跨越別人的衣帽和家中的炊具、食物等。藏族的日常生活禁忌是由最初的風俗或傳統逐漸演變, 慢慢約定俗成。在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中,禮儀禁忌起著激發藏族人民的民族社會感情、加強民族社會關系紐帶的作用。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的文化道德素養和精神文明程度。
蘊涵藏族道德規范的日常生活禁忌有:遇乞討、求助者,必須施舍(藏族有“遇乞丐要施舍,遇強盜分文不給”的古訓);忌浪費糧食,如做好的糌粑必須食用完,不可扔掉,否則眼睛會瞎;忌浪費用水,如婦女刷鍋和洗滌時,水不能多;忌在牛馬圈里大小便,否則牛馬不壯,會得病而死;忌男女混坐同屋,應遵循男左女右;忌女性當眾抖裙子,否則會帶給人災禍;忌在父母兄弟面前談情說愛;忌講“死”字,認為這帶有對人不滿和詛咒;忌白天清洗婦女衛生用品和曬于太陽下,否則會玷污太陽等。上述禁忌是從藏族社會道德關系中提煉得出,反映出藏族尊老愛幼、團結互助、和諧人愛等優良的民族道德規范;也展現了倫理上崇尚道德、以善為本;對生活以勤勞、節儉、和睦等為準則。這些優秀傳統美德均在包括禁忌文化在內的眾多民族傳統文化中保留下來,世代延續相傳, 它以形象的、道德的、審美的乃至貶抑的特殊方式, 直接或間接地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2]。
藏族禁忌秉承“萬物有靈”思想,出于對大自然的崇敬、感激、畏懼之情,而產生了對自然萬物的保護禁忌。其中增強藏族環保意識的日常生活禁忌有:忌砍伐樹木、打魚,否則會觸犯天神而招致災害;忌在泉邊洗滌物品,認為會使泉水干涸;忌倒垃圾等不潔之物入水中;忌帶白色物品夜出家門,認為會使家中財氣外流;忌坐在灶臺上或腳蹬踩灶臺;忌倒剩飯、酒回原容器,防止某些傳染病通過食物傳染他人……藏族百姓常把自然災害與人類行為聯系起來,格外注重和約束人對自然界所做出的日常行為,也就以日常生活禁忌達到不觸動自然界之目的。而這些以“不觸動自然界”為核心的日常生活禁忌,有效地起到了保護自然環境、維護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作用,同時也將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深植于人們思想中。
藏族乃是擁有千百年文化發展歷史的優秀民族, 藏族禁忌辯證地吸取了藏族哲學思想、觀念體系、道德規范及宗教意識中的觀念或思想,并將其體現在具體日常生活行為中。藏族禁忌文化蘊藏著古老豐富的寶貴資源,是藏族民眾吸收人類文明的成果, 也是藏族人民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貢獻。禁忌文化作為藏族文化中極具標志性的獨特文化,是藏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體現的“寬容主義”、“人性主義”、“利他主義”等精神, 對我國乃至世界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成果,可有效地抵制和防范那些不道德或反道德的現象和不良社會風氣。我國進行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繼承發揚優良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 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設。”[3]從這一角度, 藏族禁忌文化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尤為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
參考文獻:
[1][2]華銳·東智.淺論藏族的禁忌文化[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7(6).
[3]桑吉卓瑪,馬麗敏.藏族禁忌習俗[J].民俗研究,1992(4).
[4]李雙劍,周潤年.藏族禁忌試析[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