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珍珍
在2016年的云棲大會上,馬云首次提出“五新理論”——即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如今線上與線下邊界日益模糊,單純的電子商務時代即將結束,“新零售”逐漸成為引領未來商業發展的新模式, 服務商在現代物流系統支持下,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創新技術,實現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隨后,阿里研究院給出了“新零售”明確定義,即“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其核心價值是最大程度地提升全社會流通零售業運轉效率。2018年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文件中指出,針對電子商務全渠道、多平臺、線上線下融合等特點,要構建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快遞物流服務體系。對于新零售而言,無疑需要新的物流。新零售不僅僅促進新物流發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慧技術顛覆和重構傳統零售業態,也對物流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反過來,新零售物流模式的興起和發展發展也大幅度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為新零售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支撐。
新零售物流,即通過云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重構智能供應鏈,利用先進數據算法,實現線上電子商務平臺與線下門店的充分融合。新零售模式下,阿里巴巴實現“天貓+盒馬鮮生+菜鳥網絡”融合,重構輻射3公里范圍內的理想生活圈。消費者線上購物完成后,通過線下商場門店或者倉庫發出商品,在30-120分鐘可以送達消費者手中,極大提升電子商務物流服務質量和消費者體驗。
目前,新零售正帶來全球物流的加速與變革,新零售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智慧物流,在信息技術助力下,在線上線下人、貨、場充分融合與重構下,減少庫存,提高物流作業效率,實現物流供給側改革。
未來零售是智慧零售,通過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感知消費者習慣,預測消費者消費需求,引導生產制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新零售背景下,“個性化”特點決定庫存由“B端”移動到“C端”——未來經銷商、制造商的庫存會推到消費者端,物流中間環節被壓縮,倉儲僅僅起到暫時中轉作用,中間商品滯留期縮短,產品倉儲時間日益縮短,大大降低了物流過程中倉儲的運營成本。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能夠處理新零售模式下海量商品、訂單、消費者信息以及幫助企業和物流各環節成員儲存、處理大數據,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多樣化的智能服務。通過優化前端采購、生產、終端消費需求等供應鏈環節,大數據能更精準地預測銷量,調撥庫存,把貨放到消費者身邊,既可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又可以增加消費者用戶體驗。
為更好助力新零售物流,未來的智慧倉儲將做到由倉庫中的自動化設備替代原有人的部分工作,實現倉庫作業過程中最小的能耗、最快的速度以及最高的效率。菜鳥網絡和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不斷升級倉庫網絡,不僅在全國范圍內布局總面積近一萬平方米的倉庫,更是在全國重點樞紐城市建立機器人倉庫群,各種物流機器人、AGV、自動化流水線得到了廣泛應用。新零售模式下整個物流行業正快速朝著信息化、數據化、智慧化與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物流領域中以AGV、物流機器人、自動化處理設備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設備的應用促進了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
新零售促進新物流發展。“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對配送的“高效、準時”要求愈高。以阿里零售為代表的新零售物流—盒馬鮮生門店周圍3公里范圍內實現 30 分鐘送達的極速物流服務;天貓和菜鳥推出“定時送”服務,最快 2 小時可以送達,還可以預約特定時段送貨。以屈臣氏為代表的數千家門店已經陸續接入該服務。顯然,末端配送時效性已經成為了新零售門店提升消費體驗的法寶。新零售物流聚焦更為精準的配送范圍,不僅提高配送時效;也成為吸引客戶、擴大銷售額的關鍵因素。
當前同城即時配送市場火熱。根據《中國即時物流行業報告》顯示,當前我國電商市場快遞發展已進入新常態,2010-2018年上半年快遞行業增長速度已從50%降至27.5%;而同城即時配送業務量從2016年初不足快遞業務量的5%,到2017年接近快遞業務量30%,即時配送業務同比增長300%。預計2019年即時物流配送業務量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而這其中商超宅配成為增長新動力,新零售的快速發展促使同城即時物流配送成為其落地的必要設施。
“得末端者得天下”,在新零售、消費升級大環境下同城即時配送深入人心。
根據艾瑞咨詢網披露《2015-2018年8月中國即時物流企業融資及并購情況》顯示:以點我達、51送、鄰趣、人人快送、達達、優配良品、快服務等為代表的“最后一公里”同城配送企業深受風投機構追捧;之后,順豐、“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以及百度外賣、餓了么等各種O2O平臺也紛紛瞄準“最后一公里”配送,開始進入同城即時配送業務;其中鄰趣、閃送、眾包物流模式下的新達達等C2C企業提供的跑腿服務,更是以極具個性的方式切入更多生活場景。
新零售背景下,我國的即時物流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共同配送模式作為一種能夠節約物流成本、優化物流資源、增加社會和企業效益的高效物流模式,在國內得到廣泛關注。目前我國共同配送模式的特點是民間自上而下發起,這是由中國物流產業集中度較低的環境背景,在我國,雖然具備運作共同配送的條件,
但是由于參與共同配送模式的企業規模大小不一,利潤變化水平不同,導致共同配送聯盟的穩定性較差,企業間易出現不協調行為,造成成本損失,影響共同配送成本節約性。例如:江蘇沛縣飛馬模式,一改原來6家公司各自為政的狀況,建立共同分揀配送中心,節省60%的場地成本從原來的6家運輸2次(共12次)到現在整體一天4次,時效大幅提升,且節省了30%的人工成本。
新零售時代,新零售區別與傳統零售全渠道性、信息化、庫存化、新型店鋪等特點,決定線上與線下界限日益模糊,純線上電子商務時代即將結束;新零售必須打通線上與線下模式的隔閡,鼓勵線上與線下門店結合,在線下,應當建立各種零售門店;而線上應當推出移動購物商城以及各種電子商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將產品的庫存、銷售以及服務等環節融為一體,如聯華超市轉型到倉儲物流和供應鏈全面打通。目前,阿里、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已經積極嘗試將線上購物與線下渠道相結合,鼓勵線上消費,線下提貨,同時,也開辟了盒馬生鮮等自有超市。
新零售模式下,面對市場變化以及多樣化客戶需求,C2B模式成為主導,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按需定制與個性化生產發展迅速,需要重新設計產品和相應供應鏈服務,按照“干線+末端云倉集散配送+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方式,快速響應“多品種、少批量”配送方式。
新零售模式下,同城即時配送需求逐步提升,面對日益激烈市場競爭,如何提高B2B和B2C環節中物流服務質量,成為應對市場競爭的重要措施。各電商企業不斷升級自身物流體系,通過應用云平臺、大數據等高效的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更加智能、科學、精細的運作方法輸出更優質服務,提高即時配送能力,為更多實體零售企業賦能。而規模較大的實體零售企業,則充分利用更多科技手段豐富即時配送手段,例如:“智能貨柜”、“互聯網+末端人工”收貨站等末端智能設備;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設備。面對市場變化以及多樣化客戶需求,實體零售開始從店面轉型向供應鏈轉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