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徐楊瓊
摘 要:一篇課文往往有一個至幾個重點段,一段話一般有一個至幾個精彩詞語,這些詞、句、段的精彩之處就是閱讀的重點,就是需要下功夫感悟的地方。
關鍵詞:文字;引導;閱讀教學
葉圣陶說過這樣一句話:“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想象主人公在當時語境中的所思所想,使學生有親身經歷,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樣,讓學生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情入境,更好地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在《四季》一文中,體會四季特征,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是本課的重難點,在執教“冬天”這個環節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出示文字及圖片: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我就是冬天。”
“孩子們,雪人可愛嗎?哪里可愛?”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雪人的肚子圓圓的”“雪人的肚子鼓鼓的”。我接著引導:“你有這樣圓滾滾的大肚子嗎?”有的孩子立刻腆著肚子,小臉漲得紅紅的。我故意指出:“唉,你那是鼓著腮幫子!雪人不光可愛,還很調皮,他在跟我們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還做了一個動作,誰能找出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他挺著大肚子!”我接著說:“對,雪人是冬天的吉祥物,從他說話的神態語氣中,我們就能看出他很自豪,從哪個詞中可以看出來?”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就是。”
時機成熟了!我接著啟發:“誰來演一演雪人呀?自豪的雪人在哪里呀?”一片“小樹林”高高舉起,看著孩子們各有特點的表演朗讀,真是忍俊不禁。
正所謂“感悟有多深,朗讀就有多真!”當學生準確理解“大肚子、挺、就是”等詞句時,讀起課文就聲情并茂了。
因為低年級孩子的認知水平有限,有些語句孩子們理解不了,這時,我會用播放視頻動畫的方式,調用視覺感官幫助學生理解。
又如,教學《我為你驕傲》一課時,用這種方法來理解下面的句話:
我們看著石頭像子彈一樣射出,又像流星一樣從天而降,覺得很開心,很有趣。
我提問: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方法?為什么用這種修辭方法?學生都能回答出比喻,但是說不出為什么把石頭比作子彈和流星。我接著引導:當石頭被扔出去的時候快不快?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快!”“對,就像子彈射出槍膛一樣快!用力很猛,可是為什么又像流星一樣降落呢?你們見過流星嗎?想不想看流星?”我故作玄虛,孩子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小腰板坐得很直,小眼睛閃爍著亮光,在他們的注視下,我播放提前準備好的流星視頻,教室里此起彼伏地響起贊嘆聲:“哇,好美呀!”
我接著問:看到這美麗的流星,你們高興嗎?句子中的“我”看著石頭被扔出去,落到老奶奶家的房頂,他高興嗎?當“我”看著扔出去的石頭像這漂亮的流星完美地落到對面老奶奶家的房頂上,除了高興,你還能讀出什么樣的心情?
在這一環節中,我播放流星視頻,讓學生對流星降落有直觀形象的認識,再在此基礎上談談看到流星的心情,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有效體會了“我”當時玩耍時的興奮和刺激,無需老師多余解釋,達到學生對這一比喻句理解的水到渠成。
在閱讀教學中,貼近生活想象理解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執教《烏鴉喝水》一課時,第一句“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中的“到處”是一個關鍵詞,我是這樣處理的:
孩子們,烏鴉為了喝到水,它可能去過哪些地方呀?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地說一說吧。
“它可能去過工廠。”
“我覺得,它還可能去過沙漠。”
我抓住契機小結:是呀,烏鴉為了喝到水,它可能穿過茂密的森林,可能掠過荒蕪的沙漠,也可能飛過高山峻嶺……它克服種種困難到過許多——(地方)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就接上了。
我接著問:“你能用‘到處說句話嗎?”
“下雨了,地上到處都是水。”
“我的鉛筆盒掉地上了,鉛筆散落得到處都是。”
對孩子來說,“到處”是一個似懂非懂的詞語,我便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思考烏鴉可能去過的地方,針對孩子的回答進行小結,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并把他們的想象進行匯總。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了“到處”的意思,進而說出生動形象的句子,也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隨著學生知識儲備的增多,通過比較近義詞來理解辨別詞語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我在執教《兩只鳥蛋》一課時,理解鳥媽媽的“焦急不安”一詞,我就用了這種方法。
大屏幕:媽媽看見了,說:兩只鳥蛋就是兩只小鳥,鳥媽媽這會兒一定焦急不安!
我問:“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
學生立刻舉起小手回答:十分著急、特別著急、非常著急。
我又問:如果“著急”的指數是3顆星的話,你覺得“焦急不安”會是幾顆星?同學們紛紛伸出手指示意:5顆、8顆、10顆。
我又問:生活中你有沒有“焦急不安”的時候呀?你能不能用“焦急不安”說個句子呀?
在這一環節中,我引導學生說說“焦急不安”的意思,孩子們的理解水平和表達水平畢竟有限,如果照本宣科地告訴他們是“著急煩躁,心神不定”的意思,他們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而用近義詞比較這種方法,孰輕孰重在孩子們的頭腦里立刻變得清晰起來。
小學低年級孩子的思維帶有具體形象性,因此,老師一定要在整個閱讀教學中尋求到最佳的落腳點,積極挖掘教材中的語言訓練點,全方位多角度地讓學生感悟課文散發出的語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