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龍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研究礦區位于屬岡底斯-喜馬拉雅造山系中段,它包含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岡底斯-喜馬拉雅多島弧盆系發育、弧后擴張、弧-弧碰撞、弧-陸碰撞的地質演化歷史;屬中、新特提斯洋盆構造演化重要地段,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弧后盆地演化、沉積盆地演化、重要地質事件等的關鍵地區之一,構造運動表現十分復雜。該礦床的發現曾被視為青藏高原地區找礦的重要突破,礦區內復雜多樣的礦化類型、變化明顯的礦化品位使研究區的進一步找礦工作一度陷入困境,礦山開采效益也不是十分顯著。
將研究礦區分為兩個地質構造單元,一級構造單元歸屬北喜馬拉雅特提斯沉積褶沖帶和雅魯藏布江結合帶的結合部。二級單元歸屬為喜馬拉雅造山帶中段,屬夾持于岡底斯-拉薩褶皺系及印度地臺之間構造單元;近年來隨著青藏高原地區中比例尺區調完成及最新成果集成,青藏高原及鄰區1:150萬地質圖及說明書基于多島弧盆系觀點對青藏高原構造單元進行了重新厘定,調查區大地構造位置一級構造單元為西藏-三江造山系(岡底斯-喜馬拉雅造山系),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和喜馬拉雅地塊兩大二級構造單元,分表跨及雅魯藏布江結合帶朗杰學增生楔和喜馬拉雅地塊拉軌崗日被動陸緣盆兩個三級單元(圖1)。
“構造變形序列”是指前后相繼的變形相轉換在同一變形地質體中構成不同的構造群落的疊加順序,也就是變形相在時間上的演變疊加順序(單文瑯等,1987)。礦區構造變形組合按時間為基礎,區內構造變形序列及其演化可分為以下世代組合。

圖1 測區大地構造單元劃分
大約發生在550±100Ma前發生的一次重要深成事件,被稱為泛非事件,其影響范圍主要為非洲大部分及相鄰的岡瓦納地區。近年來,不同研究者在青藏高原特別是藏南礦區廣泛發現泛非事件記錄。
據1:25萬江孜幅區調報告資料,康馬地區奧陶紀甲村組底部有部分礦物產出,表明早奧陶世區內經歷了抬升剝蝕,其后為甲村組淺海陸棚沉積。伴隨該次抬升伸展構造,奧陶紀與下伏基底呈伸展不整合,基底順層剪切變形,且多被后期改造。
早志留紀,喜馬拉雅地區可能發生了東岡瓦納大陸北緣的微陸塊與東岡瓦納大陸的陸陸碰撞,與測區處于同一構造帶的馬拉山-佩古錯穹窿碎屑礦物中有LA-ICP-MS礦物U-Pb年齡445Ma~431Ma記錄,鄰區變形,波及測區可能導致了區內先期侵位的礦物質變質變形事件,形成了片麻理(D2),而拉軌崗日群片理可能出現撓曲。
其后,包括測區的康馬-隆子地區在該次事件后處于抬升剝蝕中,志留-石炭紀無沉積記錄,而北喜馬拉雅其他地區奧陶、志留、泥盆直至早石炭世為連續沉積。
次變形屬于中深部構造變形相。
古新世末,伴隨歐亞大陸與印度陸塊的碰撞(D3),聯測區自奧陶系—古近系沉積蓋層形成了大規模的近東西直立褶皺及其斷面普遍傾向北西的斷裂系統。
伴隨持續的碰撞,變形具有共軸遞進變形特點(D4),早期褶皺疊加變形形成復式褶皺帶,沿著邊界斷裂及內部斷裂的持續向南逆沖推覆,形成大量韌脆性剪切帶、劈理帶以及同斜倒轉褶皺。
該期變形總體屬于中淺部構造相,但自下而上變形層次逐漸變淺。
中新世以來,伴隨高原隆升早期,藏南拆離系(STDS)繼承早期逆沖斷層面向北伸展拆離,形成以康馬穹窿為代表的由南向北拆離構造系列。
變形層次自下而上遞減:下部中深變形相普遍發育與順層韌性剪切作用伴生的層內剪切流變褶皺,軸面劈理平行于糜棱面理、構造片理、S-C組構,剪切方向表現為上層相對下層自南向北運動。
向上,奧陶系二疊系碎屑礦物,主要發育剪切布丁、順層掩臥褶皺;三疊系地層中主要順層掩臥褶皺。上述不同地層單元之間,均有強弱不等的拆離斷層帶相隔,流變褶皺構造往往在此附近強烈發育(圖2)。
該拆離構造導致康馬核雜礦物形成,自下而上經歷了中深部—中淺部構造變形相的演變。
該期屬于表部構造相。表現為先期斷裂的走滑及沿著邊界斷裂的斷塊抬升,伴生的第四系拉分盆地、裂陷盆地等形成,并持續至現代。

圖2 藏南拆離系主斷層附近變質礦物和蓋層
研究礦區內地質構造線總體以近東西向為主,局部疊加近南北向構造,構造變形以褶皺-斷裂組合為主,且褶皺尤為發育,自前寒武紀基底至新生代古近紀淺海相沉積蓋層均已發生褶皺變形。其中,中新世開始的喜馬拉雅期二幕開始的大規模的近南北向擠壓機制下的造山運動奠定了測區構造基礎。其后的自南向北伸展拆離作用,形成了基底與蓋層之間、蓋層內部不同地層單元之間的多層次伸展拆離斷層,組成著名的藏南拆離系(STD)。后期的近東西向側向擠壓,導致局部地段在早期近東西向褶皺帶之上疊加縱彎褶皺變形,造成北喜馬拉雅北帶哈金桑惹-康馬隆起帶中的面理發生褶皺,在近東西向的隆起構造帶之上形成了局部的近南北向短軸背斜。研究區自下而上可劃分為核部片狀礦物—基底滑脫層—蓋層褶疊層—頂部蓋層的多層次拆離結構及其滑脫拆離組構特征,進一步研究了主拆離斷層、蓋層拆離斷層帶幾何學、運動學特征,豐富了藏南拆離系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