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梅
(1.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1;2.青海省第五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99)
普查區位于羌北地塊弧后前陸盆地(VII-3-2)中,該單元幾乎全被中、晚侏羅世地層覆蓋,地層由淺海相、濱海相及陸相紅色碎屑巖、碳酸鹽巖夾膏鹽層組成,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地層之上,另見分布局限的古近—新近紀山麓河湖相紅色為主含膏鹽和碳酸。
礦區位于雁石坪弧后前陸盆地中,地層出露比較單一,主要為中侏羅世雁石坪群雀莫錯組上段、布曲組及第四系地層。構造、巖漿活動較強烈(圖1)。
(1) 中侏羅世地層雀莫錯組上段: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巖石組合為一套灰、灰綠、灰紫色巖屑石英砂巖,巖屑砂巖夾灰紫色礫巖,含礫粗砂巖及粉砂巖。該巖組巖性在縱向上自下而上表現為由含礫細砂巖~粉砂巖的韻律性變化,并顯示由粗~細的海進序列,巖性主要為紫紅色鈣質石英砂巖,石英粉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夾泥質粉砂巖,底部為礫巖。布曲組: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及西南角,巖石組合為淺灰~深灰色以較穩定的含生物碎屑不純灰巖,微晶灰巖,泥灰巖為主夾有紫紅色及灰黃色的泥鈣質粉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含有豐富的海相動物化石。
(2) 第四紀地層主要為晚更新世洪沖積物和全新世沖積物組成,前者主要為礫石、砂、粘土、泥等組成,后者有砂、礫石組成。

圖1 楚多曲礦區地質礦產略圖
礦區內共圈出多金屬礦體11個,其中鉛鋅銀礦體4條(M1、M5、M7、M9),鉛 銀 礦 體3條(M2、M3、M4、M11),鉛銅銀礦體1條(M8個),銅銀礦體1條(M10),鉛礦體1條(M6)礦體長200m~1400m,厚度1.27m~24.04m,產狀與破碎帶產狀一致。
礦體主要賦存于構造破碎帶內碎裂灰巖、碎裂長石石英砂巖中,含礦碎裂灰巖、砂巖中礦化蝕變明顯,蝕變類型主要有重晶石化、碳酸鹽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多成脈狀,局部團塊狀。
其中重晶石化、碳酸鹽化于近地表最強,主要以重晶石、方解石脈形式廣泛發育于構造破碎帶及其兩側巖石中,脈體厚度一般小于10cm,局部成網脈狀;硅化則以晚期石英細脈發育于構造角礫巖中;硫化物近地表主要見粒狀、細脈狀、團塊狀出現于構造角礫巖中。
根據沉積巖巖石特征和成礦作用特征,確定成巖成礦時代為晚燕山期—喜馬拉雅期。本區多金屬礦體均產于破碎蝕變巖中,受斷裂、褶皺破碎帶的嚴格控制,成礦早期主要為鐵錳礦石,在其裂隙中充填有脈狀方鉛礦、黃銅礦石,其中伴生有較高的銀,其蝕變類型有重晶石化、碳酸鹽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等,后期主要為近地表表生氧化作用類型,成礦時期應為陸內造山運動期之晚燕山期—喜馬拉雅構造活化階段。巖漿活動帶來了鐵、錳、鉛等成礦熱液,在斷裂構造的有利部位沿裂隙通道在雀莫錯組、布曲組地層有利地段,灰巖夾層的砂巖中沉積而富集成礦。
地球化學標志:水系沉積物異常的元素組合是以Pb、Zn、Ag、Cu等為主。其中Pb、Ag、Zn是最主要的指示元素。土壤異常成礦元素具明顯的異常帶及其濃度分帶,Zn元素含量250×10-6,Pb元素含量200×10-6以上所圈定異常范圍,可以大體指示礦化范圍。
地球物理標志:近南北向含礦蝕變破碎帶呈現中阻中激化特征,與帶內強蝕變及礦化不均勻特征吻合。近北西向含礦蝕變破碎帶呈現低阻高激化特征,是主要的地球物理標志。
地表氧化露頭:礦體產出位置地表氧化明顯,多成褐鐵礦化、鉛礬、銅藍、孔雀石化等,另外,重晶石化、硅化、碳酸鹽化等現象也是尋找礦體的主要標志。
構造指示標志:礦區內的構造體系目前認識不清,但北西向主構造與礦化關系密切,斷裂帶上呈現低阻高激化特征,與磁異常基本吻合。
該區在中生代處于伸展階段,發育有規模較大的額爾隴巴組組玄武巖、安山巖、流紋巖、玄武質火山巖、角礫巖、安山質疑灰巖、流紋質疑灰巖等,根據賦礦巖石時代、大地構造環境及礦床(點)賦礦巖石組合、蝕變特點、金屬礦物組合及粗略的蝕變特征等分析,初步確定區內有中低溫熱液型礦床的存在,其形成時代為中侏羅世中晚期,礦化主要為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及鐵、錳質礦物等,蝕變主要為高嶺土化、硅化、重晶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該類型多金屬礦空間上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賦礦巖石主要為中侏羅世雀莫錯組、布曲組灰巖,已發現有楚多曲鉛鋅多金屬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