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澤,楊從府
(云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99)
礦區位于“三江”流域中南段、揚子準地臺麗江臺緣褶皺帶鶴慶~洱海臺褶束西部,地處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巨型造山帶東段弧形轉彎處,瀕臨特提斯構造域與太平洋構造域交接部位,屬環球特提斯構造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圖1)。

圖1 三江地區火山巖構造分區圖
區內地層有下元古界蒼山群,主要由片麻巖、片巖、變粒巖及少量混合巖、大理巖等組成;下古生代中奧陶統、志留系為一套濱海相碎屑巖和淺海相碳酸鹽沉積;上古生界泥盆、石炭系主要為碳酸鹽沉積,次為碎屑巖及硅質沉積,二疊系玄武巖廣泛分布于程海、金沙江-紅河斷裂兩側。中生界三疊系為碳酸鹽建造及含煤建造,分布于麗江-北衙一帶;侏羅、白堊系紅色碎屑巖沉積建造,主要分布于紅河斷裂以西和程海斷裂以東;新生界第四系則主要分布于沿區域構造控制的小型山間盆地中。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為三個時期:華力西期以基性輝長巖、二疊紀玄武巖為主,與區內零星銅礦化有關;燕山期-早喜馬拉雅期主要為富堿的石英斑巖、輝石正長巖、花崗斑巖及石英閃長巖,并有較多的后期正長斑巖、煌斑巖脈在區內成群成帶展布,它們與金、銀、鉛、鋅礦化關系密切;喜馬拉雅期主要為中酸性富堿斑巖的侵入及苦橄玄武巖、橄斑玄武巖、堿性巖的噴溢,分布于金沙江-紅河超殼斷裂帶附近。侵入巖有石英正長斑巖、正長斑巖等,并有較多的黑云正長斑巖與煌斑巖脈穿入,它們與金、銀、銅、鉛、鋅、鐵礦化關系密切。
區域變質作用主要為熱接觸變質作用和動力變質作用。區域變質集中出露于大理洱海西側,為下元古界蒼山群的片麻巖、片巖、變粒巖及少量混合巖;洱海以東至賓川-程海斷裂,多為大理巖化灰巖-大理巖;賓川-程海斷裂以東為千枚巖、板巖及變質砂巖等。以熱接觸變質作用主要形成矽卡巖、大理巖化灰巖和少量角巖。動力變質作用主要沿斷裂帶形成構造角礫巖、碎裂巖及糜棱巖、斷層泥等。
礦區出露地層從新至老為三疊系中統北衙組(T2b)、三疊系下統青天堡組(T1q)、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Pe)。其中北衙組共出露三個巖性段(T2b1-T2b3):地層總體近北東-南西走向,傾向北西,傾角較緩,T2b3巖性為灰色、深灰色薄—中層狀生物碎屑灰巖、蠕蟲狀灰巖,夾泥質灰巖;T2b2巖性為深灰色、淺灰色中-厚層狀網紋、條帶狀、竹葉狀、蠕蟲狀含泥質灰巖夾泥灰巖;T2b1巖性為灰黃色薄層狀泥質灰巖,具角礫狀構造,沿層面具條帶狀灰質結核。與下伏地層T1q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青天堡組(T1q)出露于礦區南西至北東部,地層近北東-南西走向且呈不規則帶狀分布。傾向北西為主,傾角較緩。上部為黃褐色頁巖夾粉砂巖,頂部夾泥灰巖;中部為黃綠色頁巖、淺紫色砂頁巖互層,黃綠色薄層狀石英砂巖夾雜砂巖;底部具玄武質礫巖。與下伏地層Pe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峨眉山玄武巖(Pe)出露礦區北東至南部及南西部,巖性為深灰、灰綠色致密塊狀玄武巖、杏仁狀玄武巖,有凝灰巖夾層及熔結火山角礫巖。
礦區位于北衙向斜南揚起端東部,褶皺不發育,僅為一向北西或北傾單斜地層,總體走向北北東至南西,傾向北西、南西為主,傾角平緩,傾角8°~30°,局部地層受斷層活動影響產狀混亂。礦區斷裂構造主要圍繞老馬澗富堿斑巖體附近發育,其發育北北東向(F1、F3、F6、F15)和北西向(F2、F4)兩組斷裂,共6條。其中F3、F4斷層分別位于老馬澗斑巖體西側和北東側,控制著老馬澗斑巖體侵位及地表出露南北展布形態。礦區巖石節理裂隙發育,其在斑巖體中發育兩組:一組走向北西,產狀14°~167°∠51°~79°;另一組走向北東,產狀為250°~350°∠40°~76°;密集程度較高,一般5~10條/米,少數達20條/米,形成節理裂隙帶。局部節理裂隙中充填物質為褐鐵礦、泥質,部分具鉛鋅礦化。
老馬澗富堿斑巖體出露于礦區中南部,平面呈不規則橢圓狀產出,北西向長約440m,北東向長約400m,出露面積約0.126 km2。侵入于青天堡組地層及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中,斑巖體侵位及地表出露受F3、F4斷層控制。圍繞斑巖體有隱爆角礫巖呈環帶狀分布,接觸部位有少量鐵質;巖性特征為巖石呈淺灰白色,具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含量51%~70%,具邊部含量較高、向中部減少特征;粒徑一般0.5mm~2mm,個別2mm~3mm;成分主要為鉀長石、少量石英;基質具隱晶-微粒結構,含量30%-45%,成分由微粒長石、石英、絹云母等組成。斑巖體總體蝕變較弱,主要為碳酸鹽化、高嶺石化、綠泥石化,次為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地表風化強烈,部分長石風化后形成高嶺土。節理裂隙發育,隙中充填物有鐵泥質、方鉛礦等,局部裂隙密集形成褐鐵礦化、鉛鋅銀礦化。
礦區圍巖蝕變總體較弱,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斑巖體本身蝕變,主要為碳酸鹽化、高嶺石化、綠泥石化,次為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另一類為圍巖蝕變,主要有重晶石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孔雀石化、黃銅礦化、褐鐵礦化、方鉛礦化[1]。
(1)地球物理特征。玄武巖為低阻強磁性體,灰巖為高阻弱磁性體,砂巖、隱爆角礫巖、石英正長斑巖均為低阻弱磁性體。
(2)地球化學特征。北衙組一段有As、Pb、Zn、Ag元素相對富集,Au、Cu元素分散富集,Pb、Zn、As、Ag元素局部富集;青天堡組只有Ag元素均相對富集,As、Pb、Zn、Au、Ag元素分散富集,Cu元素局部富集。各元素襯度較低,難以尋找有用礦體。二疊系峨眉山玄武巖中僅有Cu、Au元素相對富集。
老馬澗斑巖體平面上元素水平分帶比較明顯。其靠近石英正長斑巖與隱爆角礫巖接觸部位附近,Au(極大值 達31.8×10-9)、As(極 大 值 達124×10-6)、Sb(極 大 值達151×10-6)、Hg(極 大 值 達2.19×10-6)、Cu(極 大 值達137×10-6)、Pb(極 大 值 達14242×10-6)、Zn(極 大 值達3769×10-6)、Ag(極 大 值 達12.6×10-6)、W(極 大 值達17.3×10-6)、Sn(極 大 值 達 18.2×10-6)、Mo(極 大 值達8.2×10-6)都有異常顯示,巖體中心只有Hg(極大值達1.17×10-6)、Pb(極 大 值 達988×10-6)、Zn(極 大 值 達286×10-6)有異常,且北東接觸部位附近的元素異常值比南西邊接觸部位附近的異常值高,在北東接觸部位附近成礦更有利。
礦區以往已控制3個鉛礦體,礦體主要分布在老馬澗富堿斑巖體與隱爆角礫巖接觸帶附近。Ⅰ號礦體受北東向陡傾裂隙帶控制呈扁豆狀產出,走向控制長35m;傾向南東,傾角65°~70°,傾向控制延深125m;礦體平均厚度5.60m,平均鉛品位5.20%;Ⅱ號礦體受近東西向陡傾剪切裂隙帶控制呈透鏡狀產出,北東向控制長92.5m;傾向南,傾角80°~85°,傾向控制延深190m;礦體平均厚度17.40m,平均鉛品位9.00%;Ⅲ號礦體受北東向構造破碎帶控制呈脈狀分布,走向控制長30m;傾向南東,傾角80°~85°,傾向控制延深70m;礦體平均厚度5.9m,平均鉛品位5.2%。
在地表出露的石英正長斑巖與隱爆角礫巖在接觸部位附近局部有多處含銀、鉛、鋅、褐鐵礦化信息。
老馬澗富堿斑巖體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恰居于兩板塊(特提斯構造域與太平洋構造域)接合帶上,屬滇西藏東成礦帶,而此帶之南北兩端均已有斑巖型銅鉬礦床分布。巖體的巖石結構為斑狀結構,基質為隱晶質,表明巖體屬淺成相。巖體呈筒狀,產狀較陡,圍巖以玄武巖和青天堡組砂礫巖為主,圍巖巖性相對致密,對斑巖體起到封閉作用。圍繞斑巖體隱爆角礫巖的形成表明巖體曾多次爆破,氣液有多次活動,再加上圍巖蝕變弱,封閉好,礦液可能未逸散。
從金屬礦化看,巖體上部已經具備斑巖銅礦的上部特征,即有Pb、Zn礦化、且含Ag、Ca高,并有Cu、As、Sb、Bi、Mo、Sn等元素的伴生。可能是與巖體被剝蝕的深度有關,沒有形成很好的地球化學場,那么在深部可能會形成斑巖型銅礦床。另外老馬澗斑巖體元素測試結果顯示:富SiO2、低鐵鎂。硅過飽和, w (SiO2)含量在(67.13%~72.95%);里特曼指數為(1.82~1.99),為鈣堿性。w(A12O3)變化范圍(在12.51% ~15.68%之間),A/CNK為1.16~2.28;大離子親石元素富集,虧損高場強元素。輕稀土富集、重稀土虧損的特點。與周邊北衙斑巖體進行了對比,石英正長斑巖體可能是同期形成的。巖漿來源較深,并且都是碰撞造山走滑構造系統深部殼幔相互作用的產物,更利于發生金銅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