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崔明軒
“九合一”選舉剛剛結束,島內藍綠陣營就開始布局2020年“大選”。表面波瀾不驚,其實暗潮洶涌。民進黨內部已傳出“逼宮”之說,國民黨的“老藍男”們則一改2016年時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局面,掩飾不住內心“舍我其誰”的姿態。
蔡賴同坐一條船
蔡英文選后請辭民進黨主席后,新黨魁將于明年1月6日由黨員投票產生。據臺灣《聯合報》9日報道,為及早應對接下來的2020年“大選”,執政高層將打破以往慣例,提前成立“總統競選辦公室”,調整步伐和節奏。
最有可能的候選人仍然是蔡英文和“行政院長”賴清德。《中國時報》8日分析稱,敗選后,民進黨空出一堆位置,但并非每個人都可以坐得穩,“目前來看,蔡英文參選連任是必然的”,否則就像“今天的民進黨否定蔡英文執政的民進黨”,2020年“大選”勢必更傷。文章認為,雖然蔡英文率領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但她的存在一直都是黨內最大公約數,更是派系間的砝碼;尤其賴清德自從當上“行政院長”后,更是與蔡英文成為“命運共同體”。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稱,如果由賴清德取
代蔡英文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蔡英文并沒有要退讓,硬是逼宮會搞得很難看;二是今年選得這么慘,2020年要贏很難,何苦爭了半天只是當炮灰,不如先退居二線韜光養晦。
至于賴清德,他7日兩度被問到是否投入2020年“大選”時都未直接回應,僅表示他和蔡英文都是民進黨籍,不管何時離開,都是這個陣營的一分子。資深媒體人黃創夏稱,民進黨已呈現出“12月難民潮”,除了綠營人士紛紛檢討施政不當外,更有一堆資深黨員與黨工上政論節目炮轟黨中央,顯示出蔡英文政權已經“死體化”,“聰明的”賴清德在這種情況下當然要快逃,他目前最有可能的就是仿效當年的馬英九,在李登輝把國民黨搞爛時選擇劃清界限,等到2024年再以“泛綠救世主”身份出現。《中國時報》也稱,蔡英文發表“回廊談話”后,賴清德緊接著進行檢討,“這一波波的節奏,反而像是蔡賴對話,更意味民進黨已綁在一起,同坐一艘船,2020‘蔡賴配態勢日趨明顯”。
國民黨陷“多人角逐”
國民黨的情況似乎更為復雜,目前包括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和新北市長朱立倫都是可能的人選。據臺灣《聯合報》9日報道,兩人8日一前一后參加“藥師佛文化節法會”。對于是否可能“吳朱配”參選,吳敦義不發一語,朱立倫則表示,老一套的“宮廷政治”才談誰跟誰配,只有民意能決定國民黨該怎么走。至于是否競選“總統”,他稱,珍惜25日以前每一天為市民服務的機會,25日以后再努力。
除了這兩人外,馬英九及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也各有擁護者。有分析稱,馬英九選舉期間跑遍全臺,不少基層黨員及民眾對比蔡英文施政,開始懷念馬,“盡管馬再選幾率不高,但仍有基層希望他再出面角逐”。而策動中南部派系動員整合的幕后功臣王金平,也仍具挑戰實力。
至于中生代接棒,國民黨內已點名“立委”江啟臣和蔣萬安。有分析直言,關鍵在于有沒有人選愿意承擔,加入“總統”初選的競爭。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前“行政院長”張善政,他日前已表態考慮參選。《遠見》雜志分析稱,張善政8月開始幫國民黨候選人輔選,從菜市場握手到掃街拜票,展開人生第一次輔選,也被外界視作為參選“總統”試水溫。不過,知名度對張善政
來講是一大考驗。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國民黨籍。《聯合報》稱,根據國民黨“黨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提名辦法”,只有縣市長選舉才有與友黨的協商機制,但張善政已表明不考慮加入國民黨。
最終還是要看民意
除了藍綠兩大陣營外,代表“白色力量”的臺北市長柯文哲也被拱參選。他對此回應稱,“你們都不要吵我,明年6月再問我”。
前“立委”孫大千認為,不管誰參選,都必須回答10個問題,包括“臺灣人民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有什么解決的方案?”“你要如何維持一個穩定雙贏的兩岸關系?”以及“你要如何協助臺灣的農民和漁民,解決現在的價格困境?”等。
《聯合報》8日刊登的一篇言論稱,媒體帶動的話題,都是誰能勝選、如何勝選,有意者也在研究如何包裝自己,籌設網軍,討好年輕人;但勝選后是否有能力治理,“更重要的是能否安天下,否則就是誤國殃民”。中時電子報稱,盡管兩黨的權斗方式不同,最終的結果還是要看民意,“兩黨大佬們都應該看清楚民意要求世代交替的現實。否則,宮斗結果還是一場空”。《中國時報》9日的一篇言論還稱,臺灣人民正在嘗試脫離意識形態的捆綁,以實際的政策有效性為依歸。而政黨與政治人物的更新是否能夠跟上人心與民意的潮流,則是一個艱巨的考驗。▲
環球時報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