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久霞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一線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整合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實效性不強。改變這種狀況的有效途徑就是教師要充分地挖掘教材資源,依托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找準文本中隱性的單元習作和綜合性學習整合的切入點,精心組織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活動,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教材資源;語文綜合性學習;習作教學;有效整合
一、引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增加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后,許多一線教師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整合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實效性不強,存在許多弊端。首先是教師依托了教材但沒有真正開展綜合性學習而走形式主義,綜合性學習成了教師與學生的“閉門造車”,致使相應主題的習作教學收效甚微;其次是教材中有些綜合性學習和習作主題多元寬泛,教師缺乏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綜合性學習和習作指導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習作教學沒有收到“一課一得”的效果;最后是教師在習作教學時沒有拓展習作教材,課前沒有設計并指導學生開展與習作教學主題相對應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的習作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改變這種狀況的有效途徑就是教師要挖掘教材資源,研究教材,將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如何挖掘教材資源,讓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有效整合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初淺的看法。
二、依托教材顯性資源,有效整合
1.根據教材內容要求,有效整合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低年段沒有明確設計綜合性學習的內容,中年段的綜合性學習強調專題活動,安排在主題單元首篇課文的課后習題中,它與閱讀訓練緊密聯系,同時又與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高年段的綜合性學習強調語文課題研究,它既有中年段的小綜合性學習,又有單列為一個單元組的大綜合性學習。教師可以依托教材,有效整合,讓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相得益彰。
(1)實踐體驗,積累素材。教材是最主要的課程資源,入選到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和習作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因此,教師要依托教材,認真落實教學目標,精心組織學生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積累習作素材。如教學人教版五上習作一時,教師在課前要根據教材中主題為“我愛閱讀”綜合性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生自由組成“讀書故事組”“讀書名言組”“讀書體會組”“圖書分類組”“閱讀摘抄組”“讀書采訪組”六個小組開展綜合性學習。學生通過調查訪問、閱讀書籍、上網查找等方法收集名人讀書故事、讀書名言;摘抄好詞佳句、填寫閱讀記錄卡,把自己讀書時和書之間發生的故事或讀書體會記錄下來;訪問身邊喜歡讀書的人,請他們談讀書體會;給自己的圖書分類、做書目等積累習作素材。
(2)口語交際,展示交流。人教版教材中安排的“口語交際·習作”都是各組教材專題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各組教材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展示交流和習作個性表達階段。如人教版五上教材安排的“口語交際·習作一”提出的要求是:根據這次綜合性學習開展活動的情況,選擇一個角度進行口語交際和習作:①說、寫你和書的故事或讀書體會;②交流采訪經過,談采訪體會,整理出采訪記錄;③圍繞“開卷是否有益”展開辯論,寫辯論的經過或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教學時,教師可選擇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在本次“我愛閱讀”綜合性學習中收集到的資料最多的小活動,展開深入的交流。先由“讀書故事組”“讀書名言組”“讀書體會組”“圖書分類組”“閱讀摘抄組”的組長組織成員在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各小組代表在班上展示交流,其他組的成員互相補充,這樣學生心中就搭建起了一座“習作資料庫”。
(3)習得方法,個性表達。在展示交流綜合性學習成果后,教師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在學生充分交流自己選材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讀書故事或讀書體會用文字表達出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一件具體的事情來寫自己和書之間的故事,寫讀書體會時要把文中給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有啟迪或最受感動的部分作為中心來寫,并結合實際談體會。教師還可以以文本范例為“支架”,繼續引導學生在寫自己的讀書故事時可以運用《竊讀記》中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和學習細膩的動作描寫的寫作方法;也可以運用《走遍天下書為侶》中設問、反問、比喻等修辭手法。
學生在此次習作中的選材是多樣化的,表達是個性化的:有寫自己因看《格林童話》入迷忘了幫助媽媽倒垃圾,又怕媽媽批評隨手把垃圾從窗戶扔下去而被樓下阿姨看見挨批的故事;有寫自己晚上看《十萬個為什么》入迷而忘做作業被老師批評的故事;有寫自己看到《故事與笑話》中的可笑之處時笑得前俯后仰,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的故事;還有寫自己剛看到《水滸傳》武松打虎的情節,被媽媽叫去買一瓶醋時對售貨員脫口說出了《水滸傳》中的臺詞:“小二,來二兩米醋。”惹得售貨員和周圍顧客既驚訝又好笑。
學生在習作中寫讀《昆蟲記》的體會也是各具特色:有寫蜜蜂過冬時在蜂巢內是互相靠攏,團在一起度過寒冬;螞蟻是靠觸角傳遞信息和辨別氣味;有著“泥水匠”美稱的舍腰蜂,它們是專門挑濕黏土和煙囪旁邊的大樹來建巢,昆蟲的世界真是奧妙無窮啊!有寫自己讀了《昆蟲記》后知道大自然有許多為了生存與天敵抗爭的“偽裝大師”:像樹葉一樣的擬葉蝗、像樹枝一樣的樹枝螳螂、像鳥糞一樣的黑斑雙尾蛾、像花一樣漂亮的蘭花螳螂、像竹子一樣的竹節蟲等。“《昆蟲記》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我從現在起開始注意觀察自然,探索自然界的秘密了。”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整合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訓練內容,都是編者編輯教材時精挑細選、精心設計的。教師可以依托教材、立足現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重點地選擇訓練內容。如人教版三上第五單元主題為“中國傳統文化”,習作前,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由于本次綜合性學習內容的范圍非常廣泛,既有民間工藝類、民族藝術類,又有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教師可以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定為學生每年都經歷的非常熟悉的“春節”,組織指導學生自由組成“拜年組”“守歲組”“貼春聯組”“貼窗花、‘福字組”“放爆竹、煙花組”“掃塵組”“年畫組”“吃年夜飯組”八個小組開展綜合性學習,學生在看、聽、聞、想、做的過程中積累習作素材。接著在口語交際課上展示交流綜合性學習成果,讓每個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收獲,學生展示的資料既有春節民俗活動調查表、壓歲錢的由來、春節的傳說等文字資料;春節對聯和窗花圖片;拜年和吃團圓飯以及賞花燈的照片;又有放煙花和燃放爆竹的視頻以及各種各樣的紅包、“福”字等實物。最后教師進行習作指導,讓學生選擇春節的一個民俗文化,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詳細寫一篇習作;也可以用范文引路,讓學生選擇春節的多個民俗文化寫成一篇作文。
教材中的民間工藝類、民族藝術類以及端午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和相對應的學生習作可以作為本節課的課后自主拓展練習,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成果和習作上傳教師空間展示交流,教師在空間進行點評,實現資源共享。
三、拓展教材隱性資源,有效整合
1.拓展習作教材,有效整合
現行有些版本的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安排了習作教學,但都沒有安排相對應主題的綜合性學習和成果展示交流內容。教師在習作教學時要認真解讀教材,拓展教材,開展相對應的綜合性學習與成果展示活動,才能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的有效整合。
比如,蘇教版六上習作5的主題是介紹家鄉的一種產品。教師可以拓展習作教材,在習作前組織學生自由組成“水果組”“水產品組”“食品組”“工藝品組”開展“走進家鄉產品”綜合性學習。學生在參觀、調查、訪問、動手實踐、品嘗、自主閱讀、網上搜尋等過程中收集豐富的習作素材。教師接著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學生有展示福州工藝品脫胎漆器、油紙傘、角梳、壽山石雕、軟木畫以及花燈、竹器、裱褙等;有展示福州特色食品:茉莉花茶、李干、肉干肉松;有展示福州的水果:橄欖、福橘、龍眼、荔枝、芙蓉李;還有展示福州海產品苦螺、丁香魚、海帶、海蚌、鮑魚。最后教師在習作課上讓學生說出最想寫什么、怎么寫的基礎上進行寫法指導:寫家鄉的一種水果時可以先介紹它的外部特征,如枝、干、葉、花、果的特點;然后寫出它的價值或用途;介紹產品時,要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2.找準文本切入點,有效整合
目前,有些版本的教材是以單元主題形式編排的,但沒有安排與本單元主題相對應的綜合性學習和習作內容。如果教師能從文本中去尋找到習作與綜合性學習整合的主題這個切入點,也是訓練學生習作、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如湘教版五下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春天”。關于主題為“春天”的綜合性學習和習作在教材中沒有安排,只在語文活動一中安排“我會填”欄目,積累并運用春天的詩句。教師要挖掘教材資源,找到“春天”主題這個切入點,組織學生自由組成“春天古詩組”“春天成語組”“春天歌曲組”“春天景物組”“春天探秘組”五個小組,開展“走進春天”綜合性學習。學生可以走入大自然,尋找春天的足跡,也可以收集春天的詩詞、歌曲、對聯等。
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成果展示,學生有展示春天古詩詞、對聯、動物、植物、人物、春天的美景等。最后開設主題為“我愛春天”習作指導課,學生的習作選材廣:有寫自己在西湖公園發現了先開花后長葉的玉蘭和臘梅這兩種奇怪的花,百思不得其解,網上搜尋后才明白臘梅和玉蘭它們的花芽和葉芽生長需要的溫度不一樣,花芽在溫度較低的初春就開始生長開放,而葉芽卻要在氣溫升高后才開始長出來;有寫迎春花,寫出它的顏色、形狀、味道等幾方面的特點;有寫在陽光下和微風中的柳樹;還有寫春雨落在河面上、小草上、花兒上、柳枝上、稻田里的情景……教師要充分發揮例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可以模仿《小塘春色》先總后分、每一自然段圍繞中心句寫具體的寫作方法;還可以模仿《春》選取有代表性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四種景物,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來描繪春天的寫作方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用詩歌形式寫春天。
四、結語
總之,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地挖掘教材資源,依托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找準文本中隱性的單元習作和綜合性學習整合的切入點,精心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活動,實現語文綜合性學習與習作教學的水乳交融。
參考文獻:
[1]鄭麗青.淺談農村小學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途徑[J].新課程(小學版),2015(10):129.
[2]張 黎,張智紅.“書”來“書”往[J].小學生創新作文,2008(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