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思考。“數學思考”就是從數學角度,創設問題情境,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提供對話交流的平臺,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真切地體驗、感悟、理解數學,引發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文章就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作具體分析,以期促進學生“數學思考”。
關鍵詞:數學思考;高度;清晰度;縝密度
一、巧架支點,撐起思考的高度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學習某個新知識,思維偏離、思考簡單或思路一籌莫展時,教師需要及時鼓勵與提示,適時引導與點撥,搭起一個支點,讓學生盡快學會自主探索、深入思考,讓學生撐起通往新高度的思考,讓學生將認識和解決問題向縱深方向推進。
例如,五年級學習《梯形的面積》時,有道題:靠墻邊圍成一個花壇,圍花壇的籬笆長46米,求這個花壇的面積(如圖1)。
對于這類題目,學生常有困惑。僅從梯形的周長、面積的復習以及公式變式來講析的話,既費時,收效也甚微。
數學學習材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基石,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就要有意識地設計、提取具有一定挑戰性學習素材,并靈活運用這些素材,挖掘素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搭建素材與思維空間的橋梁,促進學生思考向縱深方向推進。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這道題時,先提供如下學習材料(如圖2):
師:看誰選擇的條件既簡潔,算得又快。
學生選擇條件時會出現思辨:
生1:如果選條件①③④,③又是斜邊的長度,是多余的條件,還欠缺一條下底的長度。
生2:只有條件②包含下底的信息,再加上條件④,就可計算出面積:12×9÷2 。
……
然后教師出示圖1那道題,學生馬上就意識到:用籬笆長46米減去高20米即是上底與下底的和,可以看成一個整體的數據,再乘高20米,除以2,即:(46-20)×20÷2,困惑就迎刃而解。
接著教師再出示圖3求梯形面積。這道題圖中僅標注了上底、下底的數據及45°角,而缺少高的數據,怎樣根據圖形中的信息求出梯形的面積呢? 學生可根據45°角聯想到直角等腰三角形兩腰相等的特性,推理出梯形的高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從而求出梯形面積:(2+4)×(2+4)÷2。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根據面積公式求積的新高度。
教師要善于設計多元豐富的信息群,讓學生從眾多信息中進行篩選、甄別、探尋,思維逐步逼近問題的本質。如此一來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思維得到鍛煉,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從中領會到數學思考的方法。
二、引導畫圖,增加思考的清晰度
教師必須教給學生畫圖方法,通過不斷訓練畫圖,掌握畫圖技巧,把抽象的文字直觀化,從抽象的圖形中找出數量關系,激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清晰度。
例如,教學四年下冊《平均數》時,有道習題:“學校舉行‘漢字聽寫大會,四年(2)班有5名同學參加,其中前3名同學的平均得分是91分,后兩名同學的平均得分是86分,請問四年(2)班這5名同學的平均得分是多少分?”大部分學生采用“先總后分”的方法,即總數÷份數=平均數。列式:(86×2+ 91×3)÷5=89(分)。個別學生采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列式:(91-86)×3÷5+86=89(分)。但很多學生不能理解第二種方法,我先引導學生用線段來表征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如下:
師:求五次的平均成績就是讓每次同樣多(如圖4),只要把哪部分的成績拿來平均分成幾份,就可使每次成績同樣多?
生:把3條91分比86分多5分的部分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分,再加上86分就可讓每次成績同樣多。
教師肯定這兩種方法,再引導學生討論這兩種方法各自的優勢和共同點,這樣在對比和畫圖中學生的思路更清晰。線段圖是一種解決問題最直觀、最簡潔、最實用的畫圖方法。為了讓學生清晰解題的思路,教師可在平時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畫線段圖的能力,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化難為易,從而提升解決問題的挑戰性。
畫圖策略不僅能把題目中數量關系具體形象表達出來,讓學生思路清晰,迅速地找到解題的思路,還能啟發學生發現題目中隱含條件,對解決繁雜疑難的問題,起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作用。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已經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出發,分層次、分階段進行教學,強化學生畫圖訓練,培養學生認識圖形表征能力,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輔助解決復雜問題。
三、叩問盲點,凸顯思考的縝密度
當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出現差錯,教師就要客觀、全面地分析錯誤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對癥下藥,引導學生分析、反駁、辨析和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從而讓學生思考問題更加周全,讓數學思考更加縝密。
例如,五年級有一道習題:“2.3÷0.6=3……( )”錯誤率很高。很多學生認為余數是“5”,只有少數學生寫的是“0.5”,學生反饋時出現爭議。這時,我故意站在錯誤的一方(即余數是“5”),頓時激起答案是“0.5”的學生的強烈反對。再順勢而導:“為什么是錯的呢?你們能找出理由來說服我們嗎?”此時,學生的思維都被激活了,答案是“0.5”的學生想方設法找理由證明自己的答案是對的,而答案是“5”的學生也不肯認輸地認真計算。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很快找出證明“5”是錯誤答案的方法:
生1:如果填“5”,那么余數都比除數0.6大,這有悖余數要比除數小的算理,所以是錯誤的。
生2:(興奮)如果余數是5比被除數2.3還要大,這是不可能的。
生3:通過驗算3×0.6+5=6.8,而不是2.3,說明填“5”是不對的。
這樣開展教學,學生緊扣余數的意義貫穿整個課堂,理解小數除法中有余數除法的算式,思考數學問題更加深刻且縝密。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教學中時刻把握“發展學生思維”的主旋律,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策略,追尋數學思考的有效課堂,感受著真實,體驗著真實,收獲著真實。讓學生在充滿思考的課堂上盡情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品味數學的真諦美,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讓數學因思考而美麗,師生因思考而智慧。
參考文獻:
[1]周錫華.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考”的幾個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 2011(5):3-6.
[2]王淑影.把握數學本質 發展學生思維[J].小學數學教育,2016(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