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跨界創新是互聯網思維的轉型,是一種新銳的理念和思維模式,是科技時代加速奔跑下的企業變革性超越的策略。如阿里巴巴的成長歷程也體現了馬云的跨界成長,通過“老業務+新收購”戰略,從“超行業跨界”發展到“超價值跨界”。校長應該向馬云學習跨界創新的思想,因為這一思想對于謀求學校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校長也要具備跨界創新的能力,引領學校成為正能量的聚集地、精氣神的聚集地、發展力量的聚集地。
一、跨界創新的困惑在于確定成長的方向
作為校長,跨界創新的能力之一就是“找路”的能力,即找準學校的發展之路,這是關鍵。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湖學校依據校情,確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與階段性目標:第一個三年完成城市化學校建設進程,第二個三年完成品質化學校建設進程。學校以“內煉品質、外塑形象”為契機,以“創意校務、課程建設”為端口,以“智慧課堂適切教育”為抓手,以“全人教育、內涵文化”為要旨,以“智慧校園、管理平臺”為承載,以“學校重建、項目落地”為突破,以“拓展辦學內涵,提升辦學品質,打造智趣課堂,助推全人教育”貫穿六年行動要領,立足校本、依托本土的“生活教育”文化,提煉出了可以繼承創新的辦學思想——“自然而潤澤的教育”。以此為思想統領,通過六年的努力,將其落實到自然而潤澤的生態環境營造、“三生”德育開展、“幸福創想”課程開發和“適切教育”智慧課堂的行動中。
學校三年一個臺階,穩步走向城市化、現代化、品質化學校,實現了由形到神再到質的轉變,初顯了品質學校的三個屬性:指向教育本真(終極關懷)、指向師生自我(幸福創想)、指向學校本體(彰顯精神)。這使學校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更具有內在氣質、個性及外在“表情”(即師生的精神風貌)。
二、跨界創新策劃的價值在于形成核心競爭力
一是準確定位。學校利用重建的契機打造未來,將“自然而潤澤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幸福創想課程文化場所,并以“重建文化”帶動教師對項目研究與課程文化的思考,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從設計任務書到平面分割,從學校歷史文化課程及項目研究的梳理到學校特色文化統整的立體化呈現,均著眼于學校長遠的發展規劃。校長對學校歷史、現在及未來進行了整體考慮,對辦學理念實施、發展路徑、幸福創想課程圖譜、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教育場所、學科項目研究方向等進行了整體考慮,對文化、裝飾、景觀、弱電與校園建筑風格的匹配進行了整體考慮,形成了以“趣文化”為主題,通過五條主線(學、問、研、創、展)、五大脈絡(百科創意、非遺傳承、童年游戲、探索發現、吾土吾民)重建學校的發展目標,即無處不在的互動學習場所、無處不在的課程文化中心和無處不在的流動博物館,以趣玩趣學為一體的學生興趣得以自然生發的“趣場所”。
二是多元發展。開設“百科創意”課程,由原來的九大類發展為十一大類,在內容、實施及提升方面更好地體現了綜合性;在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的結合上,體現了專業性;在優化活動的設計與過程實施上,體現了豐富性。基于“百科創意”校本課程從適切化、普惠化、課程化、專業化的學校特色結合新校建設,將“學校特色到特色學校”的發展目標鎖定在“百科創意”精品課程的深度挖掘,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著力點,以“匠人之心、守品質之美”傳承吳地“工匠精神”,助力學校內涵建設。學校將內涵建設落在“廊文化”“廳文化”與“角落文化”“課程及項目文化”的實施中,將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以及自然而潤澤的理念的形成與生長貫穿于“從學校特色到特色學校”的發展中。這就是多元發展的“品牌優勢性堅持+本土化=成功發展”的有效路徑。
三、跨界創新的整體推進在于人和
如何讓學校成為正能量的聚集地、精氣神的聚集地和發展力量的聚集地,讓每個人都具有“向心力”呢?學校在確定發展方向后的第一個三年中,努力改變教師的心態,進一步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學校行政團隊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務實、身正,靜心抓管理、潛心抓質量、沉心抓落實,贏得了教師們的信賴與好評,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倡導“學校是我家,發展靠大家”的思想,使各項措施的“管”和“理”都落到了實處。從教師真實教育生活中提煉出教育故事,拍攝微電影《我在五中,幸福就像摩天輪》,在這一過程中,提升了教師的幸福感,使他們對自身行為有了更高的要求,從而充分認識到校園即家園——值得守望的家園。經過三年的努力,使正能量得到積聚與提升,逐漸消除了許多不利于發展的舊習氣和偏執,使教師隊伍的凝聚力、創新力、執行力和學習力得到顯著提升。
第二個三年是“學校精神”的淬煉與打造階段。通過尋求“五中精神”活動,投射內省的目光,讓每位教師的生命價值與職業尊嚴得以彰顯。通過“尋找身邊的感動”“發現學校之美”“學校發展大家談”等活動去發現體會校園的“重建之美”、教師的“素養之美”、學校的“管理之美”“感動之美”“工作之美”“合力之美”。這一尋美過程是對學校精神進行挖掘、提煉和培育的過程,是使學校煥發活力、永葆青春的過程,也是老校文化固本培元、不斷升華的過程。通過對教師進行“道德思想”“為人師表”“愛國守法”“關愛學生”“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等職業道德專題培訓,重塑教師的職業價值。教學中的首席顧問制、質量分析會中的問題導向制、青藍工程鎖定的小眾定點發展制、年級管理的扁平化和行政管理重心的基層化,以及做好“質量、責任、大局、創新和服務”的五種意識,做優“固心、固基、固點”的“三固”工作,還有管理表率、黨建引領、暖心工程、青藍工程、梯隊建設的滲透,使全體師生的“向心力”成為學校發展的動力,使學校邁向了至和之路。
六年來,學校從“管形”到“聚心”再到“至和”的衍化,水到渠成。學校上下團結一致,講過程、講格局、圖發展,使師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讓他們認識到學校的每一個人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著共贏美好未來的使命。
在這個科技與創新加速度奔跑的時代里,跨界創新是學校發展的強勁動力,是撬動學校發展的有力支點。校長要有“切中時代需求的脈搏勇求蛻變”的主體性發展意識,才能打破行業思想壁壘,跨“企業管理思想”“多元文化思想”“教育受眾心理期望”等諸多邊界,避免學校的同質化危機,推陳出新,使學校在優質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