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要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互相促進。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新教材為語文教學的讀寫結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語文教師也應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融合,其中一項重要內就是“讀寫結合”。
一、問題的提出
一個人不可能經歷所有的生活事件,但一顆心卻可以感悟所有的靈魂。用心去感知,用生命去體悟,用行走的筆墨去記錄生命的點滴,是一場有意義的人生修行。
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把應試作文當成作文教學的最高價值追求,于是便有了模式化的作文、虛情假意的作文。這種現象的產生,導致教師不會教、學生不會寫。究其根源,是由于把閱讀和寫作隔離了,沒有做好“讀寫結合”。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道是規則規律,是自然的法則;術是做事的方法和行為,是具體的過程。作文教學應是道和術的結合,應具有三個維度:一是技巧和技法;二是積累和反思;三是價值和情懷。第一維度的技巧和技法,重在對作文的篇章結構、布局謀篇和表達技巧方面的學習和訓練。這是“術”的層面,是最基礎,也最有章可循的。第二維度的積累和反思,已不僅停留在寫作技法訓練的層面,還涉及到了閱讀和積累的問題。這需要學生學會閱讀,不僅要讀美詞美句,更要在讀的過程中有所體悟,進而生成自主判斷的能力。第三維度的價值和情懷,就是學生在生命成長中所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所擁有的高尚情操。這種價值追求既可來自個人修養,又可來自閱讀中對他人生命的感知,屬于“道”的層面。
那么,作文教學到底教什么?真正的寫作是一場生命的修行,所以既要以第一維度的技法和技巧為橫截面向橫向發展,也要以第二維度的積累和反思和第三維度的價值和情懷為縱截面向縱深處延伸。這樣才能橫縱交錯,構建生命的立交橋,形成多元思維。這樣的作文教學才是道與術的完美結合,這樣的人生行走才能越來越趨向道的境界,成為一場真正的生命修行。
有人說:“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是說自然屬性的人總是在不斷成長和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中學生精神世界補給的主要載體就是教科書。如何基于部編新版語文教材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寫作成為學生生命的一種修行呢?“讀寫結合”是一條有效途徑。所謂讀寫結合,就是以文章為基本載體,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設計與之相關的寫的內容,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方式,讓閱讀、寫作和思維訓練形成一個整體。
二、“以讀促寫”立體化建構作文教學
楊絳先生的《老王》,回憶了老王窘迫的生活和他與“我”家具體交往的生活畫面,寫出了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老王與“我”一家人的友誼。文章通過大量細致的語言、肖像和動作的描寫,寫出了老王的孤獨、純樸、仁義和善良。在這個環節中,尤其是對老王給“我”家送香油和雞蛋的一系列動作描寫,可以看作本文的點睛之筆。這時,教師就可順勢而為,關注寫作的第一維度,從技法和技巧的角度安排仿寫訓練。比如,讓學生仿照文中連續性的動作描寫“望著盤子里最后一塊雞翅,已經撐得直不起腰的小胖,還是伸出了小手”,寫出了小胖的貪吃模樣。這是基于第一維度對寫作技巧和技法進行適時、適度的訓練,通過對動作的仿寫,刻畫人物性格。
但當學生真正讀懂文章最后一句“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時,就會懂得什么才是人性的光輝,即對不幸者的悲憫是人性,對自身的反省是人性,對命運的感慨更是人性。這時,再設計《如果我是作者,我愧怍于……》的小練筆。這是“以讀促寫”式的訓練,這時的寫是學生在達到了閱讀的最高境界,在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或再生成的過程。這是基于寫作的第三維度,對情感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它既關注了橫向的基礎訓練,又融合了縱向能力的訓練。
三、“以寫促讀”多元化建構作文教學
在學習李森祥的《臺階》之前,教師可先讓學生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作《我的父親》,要求寫出父親性格的同時還要寫出父親的迷茫和困惑。學生很容易完成對父親性格的塑造,但很難通過文字表達出父親的困惑和迷茫。
通過分析總結后,教師再讓學生學習《臺階》,在學習過程中一邊歸納父親“老實本分,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秉性,一邊揣摩父親的物質理想得到滿足,而精神理想受到挫折的結局。這種困惑和迷茫,以及物質理想和精神追求錯位的多元思考,要通過“以寫促讀”的讀寫結合才能完成,這既有第一維度的訓練,又有第二維度和第三維度的融入。所以,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和訓練應該是立體而多元的。
四、“以讀促讀”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基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用飽含溫情與細膩的筆法記述了作者兒時的保姆阿長與自己的點滴生活,既有詳略得當的敘述,又有將回憶與童年感受彼此交錯的轉換,更有生動細致的細節描寫。這都是運用了第一維度的技巧和技法,才把那個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卻樂天安命,雖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卻天性純樸善良、仁厚慈愛的保姆,寫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教學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學生講解作者的寫作手法、藝術技巧,因為這都是第一維度的“術”的層面,學生很容易掌握。而是應該再推薦一篇相同主題的文章,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感悟兩位作家怎樣用飽含深情的筆觸表達對自己兒時保姆深深的愛意,這是對學生寫作第二維度的積累和反思以及第三維度的價值和情懷的培養。讓學生有感而發,懂得真正的寫作是抒寫真情而不是技巧和技法的羅列,只要有了真摯的感情,就有了表達這種情感的技巧和途徑。這種抓住時機,“以讀促讀”的作文教學適時、適度地從第三維度出發,能夠更好地為學生生命成長奠定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就是吸收,寫作就是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便是讀寫結合,讀是為了學會更好的表達,寫是為了學會更深入的閱讀;學生在閱讀中豐富精神世界,豐盈生命內涵,助推生命成長??梢?,在寫作中修煉自己、陶冶性情,才是真正的寫作。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