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祥
摘 要:互聯網科技正在改變世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人們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使教育的變革已經變得勢在必行、不可阻擋。未來的教育體系以教育信息化為載體,正在進行悄無聲息的布局,新的學校形態會很快產生。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未來數年,我們的教育將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一場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顛覆性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學校發展;教育3.0時代
一、教育3.0時代已經到來
要談理想中的現代學校,首先必須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有洞察力和預測性。教育是為未來而生的,教育培養的是下一代。總的來說,今天的教育已經或即將進入3.0時代。
教育1.0時代是小農經濟時代的產物,實行的是精英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社會管理者、官員,“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教育1.0時代主要以政治為核心,以經驗為內容。
教育2.0時代是工商業經濟時代的產物,實行的是大眾教育,采用班級授課制,實施標準化,注重規模,強調統一,一度出現大班額與“超級中學”,以大量培養工商業發展所需要的勞動力——教育2.0時代主要以經濟為核心,以知識為內容。
教育3.0時代是信息時代、智能時代與人道主義時代的產物,實行的是個性化教育,受教育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與中心,教育呈現出私人定制的特點。學校也并非唯一的學習場所,知識教育基本上可以通過網上學習來完成,學校教育主要是承擔線上教育無法或很難完成的內容。智能化時代,很多工種將會消失,所以個人需要學習與從事的應該是智能機器人無法完成的工作;同時,知識的加速度爆炸,使人類知識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個人的學習速度,我們必須以更精細化的分工與創新才能趕得上時代的步伐,如果學校只教學生知識,那么永遠也無法跟上時代,只會越來越落伍。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推進,個人的幸福擺到了重要的位置,個人就是目的,而非像過去那樣,個人主要是作為大機器生產中的手段,即勞動力而存在——教育3.0時代主要以人文為核心,以創新為內容。
二、教育3.0時代,新型學校治理體系的顯著特點
(1)理念先行化。教育的前瞻性、系統性和對國家民族以及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決定了教育必須克服落后性、盲目性和隨意性,必須科學、嚴謹,并不斷完善、不斷創新。未來的學校治理,需要理念先行,學習引領;需要制訂方案,有序實施;需要基于問題,強化研究;更需要注重實踐,提高實效。教育不再以經驗主義為牽引,而是具有定制世界、塑造未來、決定人生的功能。
(2)管理扁平化。傳統的金字塔形層級管理模式有其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我希望能建設這么一所新學校,實施現代化的管理,管理者與教師之間的互相聯系呈現網狀化、扁平化,學校中心下沉到年級組和教研組,成立年級中心和學科中心等多個分散的靈活的小規模工作團隊。學校減少各種中間管理環節與組織,或者轉換功能,強調服務屬性,原有中層處室如教育處、教科室、教務處、總務處等都可以被調整為學生發展中心、教師發展中心、教學服務中心和后勤服務中心等。管理決策層與基層雙向流通,注重反饋,而非單向的層級金字塔形管理格局,年級中心與學科中心以及班主任、教師個人有充分的自主權、靈活度與創造性。
(3)教育個性化。新型學校治理體系,將圍繞教育個性化來謀篇布局、開展工作。教育個性化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教育的人性化,尤其是德育的人性化;二是教學服務的個性化;三是教師發展的個性化。這所新式學校,能以看透未來的眼光看到學校與教師的使命在教育3.0時代發生的重大變化,從而把每一個學生、每一位老師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與眾不同的生命體,讓學生真正成為自我學習的中心,讓教師真正成為自我發展的中心。事實上,當教育3.0時代全面來臨時,大數據、云計算已經普及,知識教育之類大部分可以交給專門的在線學習機構,并在網上完成。而且很多的一般性知識,因智能機器人在工作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而不再是人類學習的主要內容。因此,學校必須以人文為核心,以創新為重點,來完成互聯網和智能機器人難以替代的工作,何況目前人文道德的缺失,已經越來越演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未來數年,學校教育將迎來顛覆性變革
互聯網科技正在改變世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人們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使教育的變革已經變得勢在必行、不可阻擋。
(1)以應試為主的教育將退出歷史舞臺。極其頑固、難以動搖的以應試為主的教育體制,將被“互聯網+教育”打敗。以應試為主的教育偏重智育,而且是知識技能為主的低層次智育,當這種低層次智育完全可以在網絡上在學校之外完成,以應試為主的教育就失去了在學校存在的意義。學校必須另尋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學校必須做互聯網上無法替代的工作,必須去努力開發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等的課程。而且這些知識技能型課程,到時候由國家教育資源庫或者商業網校提供,這些課程都是由全國最優秀的教師執教,成千上萬的學生同時在網上聽課學習,這樣可以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均衡,促進教育的公平,提升教育的質量,縮小學生在基本智育方面的差距。
(2)學校不再是傳統的學校。學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變為學校的中心與主人,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由管理權威、教育權威轉變為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輔助者。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未來的學校形態肯定會發生變化,人的學習會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精準化,好的教育應該是滿足每個人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未來的學習,是基于個人興趣和問題解決需要而進行的自主性學習,是大規模的網絡協作學習。學生可能不再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非常完整的知識結構,而是希望在完成自己最初的知識結構以后,通過自主學習,建構能夠滿足自己學習的個性化的結構。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了可汗學院,并做了這樣的假設:不要限制上大學的地點,也不要管你在什么地方上大學,只要你能夠通過嚴謹而且經過國際認證的評估,來證明你自己對某一理論的精通和理解,就可以進入社會找到工作。
(3)人文教育和創新教育成為學校的最核心工作。總的來說,人文教育是“成人”的教育,創新教育是“成才”的教育,兩者的充分發展與融合,其成果即為未來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在以應試為主的教育體制下,缺乏個性化、人性化、自由化與多元化選擇的整體氛圍,人文教育和創新教育往往難以全面開展。但“互聯網+教育”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了,為人文教育和創新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學生“成人”與“成才”有了堅實的保障。而且當數理化等客觀知識性強的學科以及人文學科中的低層次知識教學整體納入網課后,學校教師將大量富余,學校師資將得到很大的解放,人文學者型教師、創新教育組織者以及專業化的班主任隊伍,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整合與發展提升,都有可能實現。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對教育的逐步滲透,已經將我們置于大變革之中,一個新的教育時代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未來教育的曙光已現天際。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作為人文底蘊非常深厚和創新氛圍非常濃厚的學校,面對“互聯網+教育”的變革浪潮,學校將積極參與其中。這是筆者作為一個教育人的教育夢,也是一所百年名校應該有的視野胸襟與社會擔當。
參考文獻:
[1]張 治,李永智.邁進學校3.0時代——未來學校進化的趨勢及動力探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7(4):40-49.
[2]李 菲.素質教育是成人與成才的完美統一[J].成才之路,2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