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張淵
【摘 要】本文從情緒性剪輯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其在具體作品中的應用并探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情緒性剪輯、創新、觀眾結構、味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125-01
如果說近幾年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熱映和好評如潮,打破了國人對于印度電影只有歌舞和開掛的舊有認知,那么這部《十月茉莉,淡淡花香》則會開辟你對其文藝性一面新的認知。它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藝術電影,簡單的故事、舒緩的節奏、悠長的余韻、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思考,而與如詩如畫的空鏡和貫穿全片的背景音樂相配合的,是同樣為意境和主題服務的情緒性剪輯。
一、情緒性剪輯
自經典好萊塢時期起就建立的至今仍對電影創作起著主導作用,關注于故事的進程,忽略剪輯點的存在是連續性剪輯的目的。它對于觀眾來說是隱形的,將觀眾的心理溶于文本的流動中。[1]不同于使觀眾接納電影敘事的目標,傳奇剪輯師沃爾特·穆奇強調了情緒對于觀眾感知的重要性,他認為在做出剪輯決定時,情緒是最為重要的元素。在其著作《眨眼之間——電影剪輯的奧秘》中,沃爾特·穆奇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為優秀的剪輯決定列出了六個標準,列表中最重要的是情緒,其后才是故事、節奏、視線、180度規則與空間的連續性。他認為觀眾在觀影中記住的不是剪輯或者攝影,而是他們的感覺。因此,剪輯師的優先任務不是境頭的連續性,而是激起觀眾特定的情緒,將情緒置于決定剪輯的最重要的位置。
二、情緒性剪輯在本片中的具體運用
相對于主流印度電影對“連續性剪輯”的遵循,《十月茉莉,淡淡花香》另辟蹊徑,對情緒性剪輯進行了大膽嘗試。電影開篇軌道列車緩緩駛過的長鏡頭,略帶哀傷音樂的漸入,給整部影片奠定了一個基調,為接下來意外的發生做好了情緒上的鋪墊;關于女主對于茉莉花的喜愛,剪輯上先用了幾個空鏡來烘托環境,沾著露珠的花瓣、陽光斑駁的樹葉、從樹上緩緩飄落的花朵,周遭的一切仿若人間仙境。女主蹲下身子撿拾花朵入鏡,好似落入凡間的仙子,她接下來的動作被若干個特寫鏡頭串聯了起來,輕輕拾起花朵的指尖、溫柔承接的掌心、專注的側臉、嗅聞花香的陶醉臉龐。舒緩的剪輯節奏,在小景深和移焦鏡頭營造的朦朧氛圍中,傳遞出唯美而浪漫的意象;在女主失手墜樓的高潮段落中,反復組接朋友們相繼向樓下張望的背影,卻遲遲不肯揭示女主的安危,用剪輯做了刻意的延宕,吊足了胃口的同時也把觀眾的焦慮之情和關切之心累積到了臨界點;關于女主離世的敘述,首先是客觀鏡頭男主醒來,然后反打他的主觀鏡頭,發現女主坐著輪椅出現在他的門口,再回到客觀鏡頭男主睜大雙眼確認,繼續接同樣的主觀鏡頭,當再次回到同機位同景別的客觀鏡頭時,則是男主在睡夢中被手機吵醒,主觀鏡頭看向門口,大門緊閉,再回到客觀鏡頭看手機,最后以手機屏幕女主家來電的特寫來結束這一段落。通過一系列主客觀鏡頭的交替,亦真亦幻地暗示出女主應該是發生了不測,而從觀影經驗的角度出發,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死亡,女主是來向男主告別的;而最終答案的揭示也是緩慢深沉地鋪開,從進入女主家大門的長鏡頭開始,沿途以男主的主觀視角看到四處或哀傷或啜泣的人們,直到看到躺在床上雙眼緊閉的女主,悲傷的氛圍彌漫在整個畫面空間里,情緒性剪輯的運用功不可沒。
三、創新的背景
(一)觀眾結構發生變化。九十年代以前的印度電影,是“貧民窟的代言人”,大量觀眾來自于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期望看到的是美好的愛情、廉價的笑料、超越物理認知的打斗和圓滿的大結局,給他們勞苦的人生帶來一絲亮色。然而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當中的多廳影院逐漸代替了以往單一的銀幕,票價的上漲使印度電影的主要觀影群體從農民轉向了城市中產階級。他們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對電影藝術水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因而傳統的masala電影已不足以滿足更高的觀影需求,印度電影從內容到形式都要進行創新。
(二)勇于探索的主創群體。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給這個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他們大多接受過專業的影視教育,有些還有海外留學的背景,樂于接受國外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并進行本土化的移植。本片的導演Shoojit Sircar以制作和拍攝獨立電影而知名,勇于嘗試各種類型的題材和風格,是寶萊塢工業體系中的探索者和先鋒者。
(三)“味論”美學的當代延伸。新的嘗試并不意味著推翻傳統,反而往往植根并脫胎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印度的梵劇注重激活或者說“催化”觀眾的情緒,使觀眾產生某種情味(rasa)的共鳴[2],情緒性剪輯可以看作是味論的美學觀念在當代印度的繼承和發展。
四、結語
實際上,情緒性剪輯的手法并非出格,近年來傳記片也有頗多這樣的作品,如貝特朗·波尼洛的《圣羅蘭傳》,重氣氛,輕敘事,更多以意境塑造人物;2012年戛納最佳導演獎獲獎影片《柳暗花明》達到了情緒式剪輯的某種極致,它的每場戲前后剪輯都毫無任何邏輯可言,已經趨向表現主義,但它通過情緒的鋪陳,令人感知到群體人性之間的矛盾對立。《十月茉莉,淡淡花香》使我們看到了印度電影人對于情緒性剪輯的大膽嘗試,探索了印度電影的另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美]巧馬斯·沙茲.新好萊塢/舊好萊塢——儀式、工業與方法[M].美國:咨訊出版公司,1983:3.
[2]王志毅.孟買之聲[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