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媛
【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新形勢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途徑研究,分別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方法創新途徑探析;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內容創新途徑探析;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理念創新途徑探析。
【關鍵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177-02
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方法創新途徑探析
上下平等溝通。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會意向化這里所說的“上和下”,“上”意為占據主動的一方,如高等院校、政府、社會、國家等最先發話的機構,這類機構一般會主動向外界傳播語言以達到預期目標;而“下”則代表在實際行為中被動收聽話語發出者發出的語言,接受信息。語言傳播消息的過程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中通常有兩個去向:第一種表現為語言信息的傳遞者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將所要傳播的消息如國家政策方針、書面語言、政治語言等發出給信息接受者,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話語對話方式,蘊含著我說你聽的語境。[1]第二種是語言接受者把自己在實際生活中所接受到的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能夠體現出時代潮流和當代語言風俗的形式,以一種更為年輕人所追捧、更為大眾所喜愛的新鮮詞匯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通常,人們更易于接受理解。這種對話方式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形式,蘊含著我說你聽的語境,平常我們所接觸到的生活用語、通俗語言就是這類話語。一般而言,以上兩種對話方式只適用于某種特定情境,它們都只包含了有限的語言內容,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就提醒話語體系創造者,在話語內容上必須密切結合話語發出者和話語接受者兩種群體,注意銜接好上下者之間的溝通橋梁。[2]
話語發出者應和話語接受者平等對話交流。話語發出者要真正實現與話語接受者的公平交流意識,就必須要摒棄語言交流中的獨白習慣和命令式作風。可以通過和外界的接觸由收到外界刺激而感知外部世界,也可以是話語發出者自身思想覺悟的提高而有所領悟。話語發出者需在實際生活中通過鍛煉來提升其可行性,比如,參加職業培訓、社會實踐、總結檢驗、與外界溝通交流。其次,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是話語發出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在實踐當中的公平交流其實有時候更多的考察是一種語言運用技巧。21世紀培養的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人才,加之西方自由思潮的盛行,當代高等院校學生大多數都具有鮮明的個性,追求解放自我,發現本真,生活中如此,在話語體系中亦如此。所以,話語發出者如果想讓語言的傳播更有效率,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時空、地點、任務、情境和形式選擇合適的對話方式,就必須親身融入到當時情境當中,通過參加職業培訓、社會實踐、總結經驗、與外界溝通交流來提高自己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最后,公平交流也要根據話語語境的情況而定,做好話語的跟蹤調查和及時反饋,以便改進不足。[3]
二、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內容創新途徑探析
古為今用,貫穿古今,話語體系內容的創新應秉持著一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展現出的是一種高校別具一格的教育風格,它經歷了不同時代,歷經風風雨雨,不斷汲取以往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和教訓,一步步走到今天。高等院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特征,大致看來,從改革開放以后算起,主要有八十年代方案、八十年代中期方案、九十年代后期方案、二十世紀初方案這幾個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話語體系。這就要求我們的話語發出者要非常熟悉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同時期話語體系內容,實踐出真知,在實際操練中熟練掌握每個階段話語內容的發展規律,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探索其奧妙。另外,話語發出者還應該熟讀中國優秀經典著作,從中領悟中華優秀傳統的博大精深,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有助于話語體系內容的創新。[4]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話語發出者要積極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把其充分運用到話語體系內容上,
體現話語體系的深厚文化底蘊。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國家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則表現為國家統治人民的精神枷鎖,因此,毫無疑問,它屬于歷史范疇,被賦予歷史意義。外國同中國一樣,在這一點上,幾乎每個國家都一樣,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只是國外的稱呼不同罷了。無論如何,它都是國家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其目的都是為了鞏固政權。所以,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除了本國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外,還可以拿去同國外的資源相比。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這個方面做得都很好。這里,就以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為例,美國是一個十分民主的國家,提倡自由平等,教育發達,重視學生的個體發展。美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過程,非常注重接受者的內在需要和呼吁訴求,同時也不忘鞏固國家意識形態方面的建設,具有很強的征服性和滲透力,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程度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深深影響了美國青年大學生對美國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美國的這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不僅表現在高等院校中,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也奠定了一定地位。他們的這種話語權對我國高校學生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力還在擴展,其潛力不可估量。[5]
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理念創新途徑探析
摒棄文本思維,從而轉為對象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過:“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等院校在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要密切關注學生,遵循對象思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偉大使命在于教會青年學生如何做人,重塑做人的本質,追求人類的真善美,其目的是爭取把德育最大化,立德樹人。這里所說的人即對象。追本溯源,回首建國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歷史,一貫秉承著傳統模式,只重視文本,而忽略對象,采取一種直觀的獨白式、死板化的思維形式,體現出純文本思維。無論是語言傳送、引領導讀,還是語言的內容解讀、方法選取上,話語發出者都依賴于一種文本思維
主導的教育實踐。話語發出者在純文本思維模式的套路下,把文本模式套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整個過程,從而使人們長期誤認為文本模式是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量身定制的,語言接受者接受得最多的就是文本信息,因此對于文本知識耳熟能詳。不過,一貫的文本模式使話語發出者過多地關注文本灌輸,而忽視接受者這個對象的需求,導致文本上的內容過于迂腐乏味,接受者不愿接受文本中的信息。
青年強則國家必定強,新的時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念應從工具理性轉為價值層面的追求,充分顯示出對學生的人文價值的關懷,引領時代新風尚。堅持以青年學生價值需求為導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生成與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郭強.當代美國高校德育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
[5]盧嵐.論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的空間轉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