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倩
【摘 要】通過對高校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當代高校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普遍較低。針對學生個人創新意識和動力不足、學校對學生創新缺乏專業引導、國家鼓勵政策宣傳不到位三個方面的問題,提出激發和提升學生創新的興趣和動力、改變學生課程體系和考核方式、加強國家創新政策的宣傳力度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素質教育;大學生;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7-0209-01
一、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現狀
不同性別、專業和受教育程度學生在主動發現問題、嘗試吸取新知識和舉一反三、旁征博引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這表明不同程度的學生的創新意識不盡相同。男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經常會嘗試吸取新知識和善于舉一反三、旁征博引的比例均高于女生,說明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綜合數據分析得出,理工科學生的創新意識比文史科的學生稍強。專科學生、本科學生和研究生主動培養創新意識的概率分別為50%、11.8%和8.3%,專科學生比本科學生和研究生更具有創新意識。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普遍較低,其中認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好的僅占6%,而認為創新能力低的占大部分,為64%。這說明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這方面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可能是教育的歷史問題和人們傳統思想的固化,只強調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經常關注、時時留意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政策的學生僅占14%,而不關注、但知道一點的占將近一半,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國家鼓勵創新政策關注的并不是很多,一方面說明大學生自身對于創新并不感興趣,另一方面也表明國家的相關政策宣傳不夠充分。
二、影響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因素分析
通過對上述現狀的分析,發現影響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因素包括三大方面,即個人因素、高校教育、國家支持力度。學校教育是影響創新意識培養最重要的因素,占74%,其次是國家和社會鼓勵占據36%,再次是學生個人因素是33%,最后是家庭環境占30%。在此本文主要選取個人、高校教育和國家三個主體進行重點分析。
學生個人創新意識和動力不足。創新來源于思考。如今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大多比較安逸,缺乏自我研究和發現問題的氛圍,大多是借鑒前人的經驗,缺乏自我思考和鍛煉。學習過程中也僅限學習和掌握本課程的理論知識,知識面不足,缺乏相應的思考基礎。
學校對學生創新缺乏專業引導。著名教授錢學森指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冒不出杰出人才。”目前高校的教育普遍采用課堂講授,還有很多學校忽視了知識的更新速度,繼續給學生傳輸過時的舊知識;而學生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很少將知識消化成自己的理解并創造知識。
國家鼓勵政策宣傳不到位。首先,國家的創新政策鼓勵大多是對高科技等高精尖項目的獎勵,缺乏對高校在校大學生創新項目的支持。其次,政策宣傳覆蓋面不夠寬,很多大學生了解不到,因此就不再關注這些方面的信息。最后,政策傳播渠道狹窄,比如某些高校等級、高校所在地區受到限制,導致很多其他高校根本就不知道某些創新項目有政策扶植。
三、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途徑
針對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低主要是由于個人創新意識不足、高校傳統教育模式、國家缺乏政策宣傳,就此,本文提出以下三點有價值的建議。
激發和提升學生創新的興趣和動力。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自己應該養成多觀察、細心、善于思考的習慣,多問一個為什么,激發自身的好奇心。實踐出真知,多動手實踐,敢于嘗試。把自己頭腦中的創新想法付諸實踐,和老師、同學們進行探討,這樣也會獲得滿足感,從而更有動力思考問題。
改變學生課程體系和考核方式。創新意識、創新平臺、創新能力和創新文化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四個基本要素。首先,學校在進行學生課程安排時,應該有所側重,增設其他相關學科的課程,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學習更加全面。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授課方式,采用實驗教學、實習基地鍛煉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后,考核方式多樣化,能夠體現學生的個性,而不是束縛個性的發展。不只是單一的考試,包括手工作業、實驗成果報告等。
加強國家創新政策的宣傳力度。一是擴大國家鼓勵創新政策的覆蓋面,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如報刊、電視、網頁、微信等平臺進行宣傳;二是放寬申請創新項目的資格,高校在校大學生、全國高校等都具有參賽資格,鼓勵全民創新;三是增加科研基金投入并且進行嚴格的監管,使得科研基金落到實處,真正使學生能夠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徐曉紅,張紅,劉斌.探索實踐教學體系 促進創新人才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0):235-237.
[2]熊丙奇.正視問題 積極應答“錢學森之問”[J].中國高等教育,2010(0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