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461000)楚紅枝
目前,介入治療在腫瘤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治療期間,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護理風險事件,影響臨床療效。基于此,本文以70例患者為對象,旨在探討護理風險管理在腫瘤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時間范圍區間內,共收集70例我院收治的腫瘤介入治療患者,隨機抽選35例設為對照組,余下35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范圍22~78歲,平均(45.3±5.68)歲。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21~75歲,平均(44.1±6.07)歲,其中,13例肝癌,8例直腸癌,11例肺癌,3例胃癌。分析比較臨床資料,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及疾病類型等方面雖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但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護士保持病房干凈整潔,并及時打掃衛生,強調每天消毒。此外,從飲食干預、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心理干預、并發癥預防、康復訓練等多個方面進行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如下:(1)識別護理風險:①腫瘤患者,病情嚴重,死亡率高,特別是晚期腫瘤,易誘發各種并發癥,如心力衰竭、猝死等,進入導管室前與從導管室返回至病房前的該段時間內,容易發生意外事件,增加風險系數。②管道脫落或堵塞,進出導管室前,一般情況下,患者帶有靜脈留置針,且涉及各種引流管,在平行車與導管床搬運過程中,容易導致導管脫落或者阻塞。③誤吸與窒息,腫瘤患者,介入治療時,化療藥物或栓塞劑,經由腫瘤供養動脈注入,完成灌注化療與栓塞化療,此種治療方式,化療藥物直接對腫瘤區域產生作用,藥物濃度高,容易引發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等,誘發窒息或誤吸。④墜床,搬運時,未拉起床欄、行走速度過快等,均可能導致墜床。⑤出血,經由血管,介入治療后,需絕對制動處理股動脈穿刺肢體,鞘管拔出后,按壓時間不夠,或者可見動脈鞘管,搬運過程中,行走過快、平行車速度有差均可能引起出血。⑥術前準備不夠充分,可能導致手術時間延長,而術前未落實宣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配合度。(2)評估護理風險:全面分析患者基本情況,包括一般資料、病情、既往史、用藥史與治療情況等,以此為據,完成風險評估,預測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并參照風險評估的結果,提出可行的護理干預措施。(3)管理護理風險:①以月為單位,組織科室人員會議,分析護理安全問題,共同查找護理風險因素,根據臨床經驗,指出現有制度及管理的薄弱環節,準確識別、評價護理風險,一旦發現疑難問題,及時上報。②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護理風險培訓,加強安全教育,注重法律法規培訓,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強化其責任感,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巧,能夠準確識別、處理護理風險。③加強腫瘤介入治療培訓,采取多種形式,如宣傳教育、講座、相互學習等,要求護士熟練掌握腫瘤介入治療的理論知識,提升其專業操作能力,能夠從全方位觀察、判斷患者病情,給予對癥處理。④根據以往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制定可行的護理風險預案,通過培訓與演練,要求護士掌握,提高其應急能力。⑤規范患者接送流程,術前1d,到導管室送申請單,導管室內的護士與醫生通過術前訪視,根據患者病情,安排每日介入治療的先后順序,一般情況下,病重者優先。進入導管室前,需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如氧氣、氣墊床、心電監護等,便于術后工作的開展。若患者情緒不夠穩定,需告知醫生,暫停運送,另行安排。運送途中,責任護士與管床醫生需陪同,以患者病情為標準,決定是否帶搶救物品、藥品與氧氣袋,運送時,取舒適臥位,拉起護欄,護送人員保持步調一致,轉彎時,放緩速度,留意患者病情,確保引流管通暢,在此過程中,若病情加重,或者管道脫落,可直接通過病床,予以護送。介入治療期間,責任護士需等候在導管室內,時刻關注患者病情,術后,做好交接工作,查看患者呼吸、神志及面色,詢問是否有不適感,如疼痛、惡心,檢查穿刺處有無出血,在動脈穿刺部位壓上砂袋,查看導管有無堵塞,并妥善固定,送至病房。⑥強調人文關懷,根據疾病特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分析患者實際需求,盡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給予全面、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改善預后效果,增加護理滿意度。
附表 分析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質量(±s,分)

附表 分析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質量(±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書寫 護理態度 操作技能 綜合評估觀察組 35 90.4±3.48 92.3±5.32 91.7±4.96 91.9±4.57對照組 35 79.3±6.61 81.9±4.83 78.5±7.59 80.3±5.39 t 8.791 8.562 8.612 9.711 P 0.000 0.000 0.000 0.000
1.3 觀察指標 ①不良反應:觀察統計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包括發熱、惡心嘔吐、腹痛。②護理質量: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質量調查表,調查護理質量,共涉及4個指標,分別為護理書寫、護理態度、操作技能與綜合評估,每個指標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③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患者對本次護理管理的滿意程度,總分100分,≥60分,表示滿意,<60分,說明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20.0分析,百分比(%)用作表示計數資料,予以卡方(x2)檢查,而(±s)用作表示計量資料,用t進行檢驗,若統計學有意義,則用“P<0.05”表示。
2.1 不良反應分析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率為8.5%(3/35),低于對照組的20%(7/35),P<0.05。
2.2 護理質量評價 關于護理質量,數據顯示,觀察組各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結果比較,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3 護理滿意度調查 觀察組:33例滿意,2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4.2%(33/35),對照組:29例滿意,6例不滿意,滿意度為82.9%(29/3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x2=6.297,P=0.012)。
腫瘤,若根據對機體的危害性,一般可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其中,良性腫瘤,生長緩慢,邊界清晰,不會轉移,預后效果佳,一般不會導致死亡。惡性腫瘤,生長速度快,邊界不清,容易轉移,且死亡率高[1]。近些年,腫瘤發病率逐年升高,成為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腫瘤疾病的早期對癥治療,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腫瘤介入治療,適用范圍廣,且創傷小,療效佳,被廣泛用于臨床。但是,腫瘤患者,風險系數高,容易出現護理風險事件,不利于疾病治療。其中,護理風險,指治療或護理中,可能出現的不良事件[2]。護理風險管理,指識別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評價預防方法,并探尋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的過程[3]。腫瘤介入治療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建立一支專業性強的小組團隊,護理前,通過風險識別及風險評估,綜合考慮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風險管理計劃,風險事件一旦發生,盡快給予對癥處理,控制護理風險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護理安全性,確保患者身心健康。本研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實行護理風險管理,結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護理風險管理在腫瘤介入治療中,應用價值高,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