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梁
近日,由上海市公共關系協會、上海市海外交流協會、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上海僑界油畫家聯誼會、上海八號橋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主辦的“敦煌意象——陳燮君陳穎油畫展”在上海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舉辦,此次展覽分為“壁畫藝術”、“造型視覺”、“文化地理”和“比較研究”四大板塊,以120幅紙上油畫和固體油畫全面系統地反映一千多年間敦煌文化藝術的發展及演變。
敦煌,是中國古代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的一處重鎮。敦煌藝術,是世界文明燦若星河的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敦煌藝術源于西方佛教而又開啟了東方佛教藝術的先河,她秉承了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傳統基因,在引進、消化和吸收過程中進行了漢化、重組和創新的長足發展,從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鳴金開窟到元代敦煌營造息鼓(公元1368年)的長達一千多年的時空經緯間,成為推動世界佛教藝術蓬勃向前的一個巨大引擎。18世紀后,被掩埋了數世紀的敦煌莫高窟終于重見天日,1900年藏經洞的發現導致了敦煌學的崛起,70多年前敦煌研究所(現敦煌研究院)的成立賦予敦煌藝術全新的生命力。
縱觀敦煌藝術的緣起、敦煌藝術的內涵和敦煌藝術的影響,可以感受敦煌藝術的文化脈絡的傳承,可以領悟敦煌藝術的文化擔當。敦煌藝術的載體主要是石窟建筑和其中的彩塑、壁畫,其次是紙、麻、布帛等畫,被稱為敦煌遺畫,還有一些雕版印刷品等。按照造型藝術門類可以分類成建筑藝術、雕塑藝術和繪畫藝術。以壁畫的內容和敦煌文獻中包含的曲譜、舞譜等寫本又可分為音樂藝術和舞蹈藝術,敦煌文獻中的變文、詞、曲、調等可構成文學藝術。這些藝術作品是由古代各類藝術家歷經千余年時間嘔心瀝血、逐步積累創作的,尤其是彩塑和壁畫的藝術精妙絕倫,堪稱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和世界文化遺產,它們以豐富的內容、變化多樣的構圖、獨特的藝術風格、生動的藝術形象、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非凡的文化魅力。
敦煌學,是敦煌新發現和研究逐步深入的產物,而敦煌學的興起和推進,又促進了敦煌“在改革開放中的篤定前行”。敦煌學的綜合引領,是和過去100多年對莫高窟和藏經洞資料的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緊密相連的。保護敦煌、研究敦煌和傳播敦煌是敦煌研究院的神圣職責,敦煌研究院以數字敦煌為平臺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藝術家陳燮君先生曾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上海文博協會理事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黨委書記、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總策劃師等。青年藝術家陳穎也是多才多藝,先后畢業于復旦大學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現為上海書畫院畫師、上海寧波同鄉書畫院畫師、上海新華畫院畫師。
陳燮君與敦煌十分有緣,他曾多次深入敦煌,采風寫生,積極創作,厚積薄發。此次展覽觀照歐亞文明互動,在更寬廣的視野中進行文化比較,揭示敦煌在藝術發展史和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歷史地位,直接為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提供視覺藝術,積極促進敦煌文化藝術的保護、研究、傳承與弘揚。恰如樊錦詩先生的點評:“這些作品畫的似敦煌,又‘不似敦煌;不似敦煌,還是敦煌!”希望通過本次“敦煌意象”油畫展,更多觀眾能欣賞父女兩代藝術家聯袂的精彩呈現,體驗敦煌藝術的傳承與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