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蓉
摘要: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對特色小鎮建設中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問題的內在機理進行解釋,認為政府、城郊農村女性、婦聯組織、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咨詢委員會、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利益主體彼此各異的利益訴求造成了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的狀況;提出各利益主體應通力合作,以此形成社會合力,保障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的實現。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理論;特色小鎮建設;城郊農村女性;就業保障
中圖分類號:F241.4;C91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18-013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8.03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Suburban Rural Women Employment Security in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
——Based on Stakeholders Theory
WU R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The difficult issue of suburban rural women employment in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difficulty of employment for suburban rural women was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t interests among the government,suburban rural women,women's organizations,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on gender equality assessment advisory committee,enterprises,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other stakeholders.It was suggested that all stakeholders should give full cooperation to form a social joint force,thu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for the suburban rural women.
Key words: stakeholders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 the suburban rural women; employment security
就業是勞動就業的簡稱,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某種勞動或工作,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以維持生活的活動。勞動者的就業不僅能為勞動者創造物質生活所需的財富,也可以為社會發展創造物質條件,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因此,就業不單純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種社會現象。一個具有勞動能力的人若無法實現就業,就失去了表現其重要社會角色的機會,同時也就失去了借此更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充實和發展自己的機會[1]。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女性積極參與社會生產勞動,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的原動力。勞動就業是女性實現自我生存獨立、自我經濟獨立、自我發展獨立的關鍵,然而現實中中國女性就業所面臨的現狀卻不容樂觀。郭秀云[2]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急劇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轉型,許多婦女成了就業中的弱勢困難群體。俞梅珍[3]提出市場競爭條件下女性就業渠道趨于狹窄,越來越回歸到傳統的具有較強女性稟賦特征的職業領域,這種狀況無形中擴大了職業性別分工的不平等。余秀蘭[4]提出雖然中國保護女性就業的政策在不斷完善與強化,但現實中女性勞動者不受保護、性別歧視現象依然存在,甚至出現所謂“保護越多女性就業越難”的狀況。
城郊農村女性是指長期居住區域劃分的農村女性群體,她們是一群自幼居住在毗鄰城市的郊區,且生活區域與傳統農村似而不同的農村女性。她們既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亦不屬于傳統意義的農村村民。城市郊區由于長期深受城市現代文化的影響,其居住區域內傳統文化的父權制影響力稍弱于傳統農村,重男輕女現象相比傳統農村來說并不嚴重。因此相較于傳統農村女性來說,在此環境下生活的城郊女性思想觀念較為開放、接受的教育資源較為豐富、政治地位也較高,因此,其綜合素質總體上高于傳統農村女性,但較低于城市女性。除此之外,城郊農村女性因長期深受城市與農村二元文化的影響,身上兼具農村女性的傳統性和城市女性的現代性。與農村女性相比,她們是偏向現代性女性;而與城市女性相比,她們則又偏于傳統性女性。城郊農村女性的特殊性使得她們在就業領域內處于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不僅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而且在工作中其勞動權益也易遭受隱性侵害。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工作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經地方實踐和政策引導,特色小鎮已然成為現階段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最為突出的載體和呈現模式,是推進中國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一般位于具有產業、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郊區,是城鄉之間的紐帶,其在整體規劃、建設、運營中更加突出“人”的需求,更加關注宜居、宜業、宜游,融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城郊農村女性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體,能否抓住特色小鎮建設所伴隨的就業機遇對其個人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關乎著特色小鎮建設能否實現“人的需求”這一目標。因此探究如何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實現城郊農村女性的就業權益具有現實意義。
雖然已有大量文獻對中國女性的就業狀況、歷史變遷及其社會內在機理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研究,但仍有兩方面不足。已有文獻大多關心城鎮女性,城鎮化過程中城郊農村女性群體的特殊性以及她們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基本被忽略。已有研究大多關心政府、女性自身、企業用人單位、婦聯等組織各自職責的缺位狀況,但對各主體間合作機制卻鮮有討論?;诖?,本研究以管理學中著名的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為研究框架,對特色小鎮建設中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問題進行理論解析, 并試圖在此基礎上對實現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進行合理的路徑創建,以期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1 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適用性
發端于18世紀末期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后經SRI、Ansoff、Freeman、Margaret、Mitehel等機構和學者的研究逐漸成熟完善[5]。從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演化過程來窺探,該理論對于利益相關者的定位大致經歷了從“影響”到“參與”,再到“共同治理”三個線性拓展與深化演進階段[6]。理論的情景條件是必須存在核心主體、核心目標和目標涉及的相關利益主體[7];理論強調要實現任何組織或社會系統的行為目標,則需進行合理協調和管理各方利益主體間的資源、利益分配問題,使得各個利益相關者擁有平等的地位、公平的機會、自由的話語權,并擁有一定的責任義務致力于實現組織目標,從而實現組織或社會系統效用和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是因各利益主體間權力、資本和場域內在邏輯交織的外在表現,存在城郊農村女性成本、政府成本和社會成本的不對稱。而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實現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是將特色小鎮建設中各利益主體間權力、資本和場域內在邏輯交織的外在表現進行內部化的制度性安排。特色小鎮建設中實現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的目標涉及政府、城郊女性、婦聯組織、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咨詢委員會、企業、高??蒲袡C構等多個利益相關主體,應著重強調政府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實現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過程中的核心主導作用,在政府的推動下形成城郊農村女性、婦聯組織、企業、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咨詢委員會、高??蒲袡C構等各個利益主體間的合力,以此來實現特色小鎮建設中城郊農村女性的就業權益。由此可見,將利益相關者理論運用于特色小鎮建設中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的實現具有理論上和現實中的適用性。
2 特色小鎮建設中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的內在機理解釋
根據Freeman關于利益相關者的認識,特色小鎮建設中城郊農村女性實現就業權益存在多個不同層次的利益相關者主體,政府、城郊農村女性、婦聯組織、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咨詢委員會、企業、高??蒲袡C構等利益主體彼此各異的利益訴求造成了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的狀況。
2.1 政府層面:重視追求經濟發展,忽視性別平等意義
執政者缺乏社會性別視角是導致女性權益長期被忽視、被剝奪的一個重要原因。各級政府的發展觀理應帶有社會性別視角,理應自覺地將社會性別平等觀貫穿整個法規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的全過程中。然而不少地區的政府缺乏社會性別視角的發展觀,未能將社會性別視角引入法規政策的制定過程,盲目追求區域GDP發展,忽視發展主體“人”的基本需求。
1)地方政府缺乏社會性別視角的發展觀。由公共選擇理論可知,政府雖以維護社會公正與平等利益為職責,但組成政府的各個官員則是擁有理性經濟人利益訴求的個體。在舉國掀起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下,為了不落后于其他省份地區,地方政府官員不可避免地過于關注特色小鎮申報的顯性衡量指標的完成度,而忽視了實現“人的城鎮化”目標、社會性別平等隱性指標的提升,也漠視了實現性別平等的政治、社會意義。
2)政府尚未將社會性別視角引入相關的法規政策制定過程中,致使中國目前推行特色小鎮的法規政策體系是以性別中性視角為切入點,將男性與女性視為同質同類群體,這樣雖然使得男性與女性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所面臨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卻極易造成現實就業結果的不平等。而且在政府管理過程中,政府工作人員亦缺乏對性別平等問題的觸覺度,難以發現勞動力市場中隱性的性別不平等問題。
2.2 城郊農村女性:困于四大“介于性”,忽視找準自身定位
因長期深受城市與農村二元化社會環境的影響,與城市女性、傳統農村女性相比,城郊農村女性身上具有極富城郊環境特色的四大“介于性”,即思維觀念的介于性、學歷層次的介于性、工作技能的介于性、自身能力的介于性。
思維觀念的介于性是指城郊農村女性思想觀念的現代性正介于城市女性與傳統農村女性之間,一方面她們仍受農村傳統文化習俗等思維觀念的影響,與傳統農村女性的思維觀念有所相似;另一方面城市里各種現代性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理念也給城郊農村女性帶來沖擊,她們亦習得了城市女性部分的現代思維理念。因此,城郊農村女性在就業期望、就業想法等方面具有與城市女性、傳統農村女性所不同的兼容性與矛盾性,難以找準自身的定位。
學歷層次的介于性、工作技能的介于性、自身能力的介于性即指城郊農村女性的學歷層次、工作技能、自身能力高于傳統農村女性,而低于城市女性,這使城郊農村女性在尋找工作機會時容易出現眼高手低、能力跟不上期望的現象。農村女性因自知學歷低、工作技能差、自身能力弱,所以對工作沒有過多要求,愿意吃苦耐勞;城市女性因有較高學歷,在就業方面遇到的困難較少。而反觀城郊農村女性,她們因自身“低不成高不就”的綜合能力,加上不合理的就業期望,既不愿意從事苦活、累活的工作,也找不到較理想的工作機會,就業處境十分尷尬。
2.3 婦聯組織:重視女性弱勢群體,忽視城郊女性特殊性
婦聯組織作為中國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婦女非政府組織,其基本職能是維護婦女群眾利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郝冉[8]認為工會、婦聯等權益保障機構對女性就業起到了保護作用,但由于基層婦聯組織的資源較為匱乏,難以滿足目前日漸多元化的女性需求?;鶎計D聯更多關注農村女性弱勢群體,而對于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的問題,主要以定期舉辦女性專場招聘會的方式來解決,雖然此種方法可以為城郊農村女性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但是卻忽視了城郊農村女性兩點特殊性需求。
1)城郊農村女性對就業技能知識的需求。城郊農村因土地較稀少,女性對土地依賴性很低且不愿意被束縛在土地上,所以她們對農業技能培訓、養殖技能培訓的需求不大;她們更希望婦聯能提供高薪酬、高層次行業的就業技能培訓,以提升自身的就業資本,因此即使基層婦聯每年定期舉辦女性專場招聘會,城郊農村女性也難以獲得理想工作。
2)城郊農村女性對“代言人”的需求。在全國大力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背景下,盡管政府提出要使城郊居民共享特色小鎮發展成果,但城郊農村女性在鄉鎮級別的勞動力市場中卻飽受就業性別歧視、薪酬歧視等不公平待遇,就業權益受到隱性侵害的現象層出不窮,然而城郊農村女性未能找到合適的渠道、合適的“代言人”以維護自身合法的就業權益。
2.4 政策法規性別平等評估咨詢委員會層面:重視參與度,忽視融入度
自2011年以來,江蘇、浙江、湖南等省份陸續成立各省、市級政策法規性別平等咨詢評估委員會,建立政策法規性別平等咨詢評估工作運行機制,旨在開展理論研究和實務研討,從政策法規的層面更好地保障女性權益,推動男女兩性平等和諧發展。從實際運行來看,不少地區的政策法規性別平等評估咨詢委員會形式大于實質,他們在特色小鎮建設的相關政策法規以及勞動政策法規等咨詢評估工作中重視參與度、輕視融入度。雖然積極參與各類相關的政策法規性別平等的評估咨詢工作,但是自身的主體意識并不強烈,也并未真正融入到相關法規政策的實施情境中去。雖然作為第三方咨詢評估機構理應需要有“第三方”的獨立意識,但其自身主體意識不強烈將直接降低其對于相關政策法規性別平等的關注度、融入度,難以發揮政策法規性別評估咨詢委員會應有的作用。
2.5 企業層面:重視男性勞動力,忽視女性勞動者價值
特色小鎮目前主要有三種創建模式,一是企業主體,政府服務;二是政企合作,聯動建設;三是政府建設,市場招商。無論哪種創建模式,企業都是特色小鎮建設中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一,理應在維護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方面發揮作用。然而,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現實中企業在雇傭勞動力時存在著偏好雇傭男性勞動者,漠視女性勞動者價值的問題,侵害了城郊農村女性勞動者的就業權益。
當前,企業重視男性勞動者,忽視女性勞動者價值的內在機理主要有兩方面。①由統計歧視理論可知,市場中的雇主是功利性的,他們在作雇傭選擇時以能否實現最大化的利潤或最大化的邊際生產力作為惟一標準[9]。相比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來說,如何在短期內獲得最大經濟利潤是企業運行者最關注的問題。②特色小鎮大多以極具地方歷史特色、文化傳統的行業為主,這些企業內傳統文化氛圍較為濃厚,而且部分工作人員文化素質不高、性別平等意識薄弱、社會性別規則內化度高、偏好歧視現象較為突出,從而在雇傭勞動力方面更加偏好男性勞動力,而忽視女性勞動者的潛在價值。
2.6 高校科研機構層面:重視性別理論研究,忽視性別理論宣傳
高校科研機構是學術理論的“生產加工廠”,作為女性與性別理論研究的主力軍,高??蒲袡C構在研究女性與性別平等理論、普及性別平等知識、宣傳性別理論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就現狀來說,高??蒲袡C構過于重視性別理論研究,而忽視了性別理論的宣傳工作。相比于其他社會問題來說,中國高校科研機構在女性與性別研究領域所投入的人力、資金相對較高,不少知名高??蒲袡C構都成立了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理論研究成果豐碩。高??蒲袡C構普遍存在著過于重視性別平等的理論研究,而與社會大眾相脫節。除了田野調查外,高校科研機構的性別理論研究與社會大眾銜接度較低,特別是忽視性別理論的宣傳工作,社會性別主流化卻進展緩慢,社會性別平等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符。高校科研機構尚未與政府、婦聯、企業、社會大眾形成合力來宣傳性別理論和性別平等理念。
3 利益相關者通力合作保障城郊農村女性就業權益的實現
為保障特色小鎮建設中城郊農村女性實現自身的就業權益,共享特色小鎮的發展成果,需明確各利益主體的角色定位,以此形成社會合力來保障城郊女性實現就業權益,同時以此作為實現社會性別主流化的催化劑和潤滑劑。
3.1 政府層面:引入社會性別視角,拓展社會發展理念
1)政府應充分了解城郊農村女性這一群體的特殊性與矛盾性,了解她們對于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需求,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聯合各地婦聯、各地政策法規性別平等咨詢評估委員會、高??蒲袡C構等各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制定或重新梳理相關的政策法規,以此給予城郊農村女性必要的政策支持,從而弱化社會性別規則等“軟性”制度的影響力,增強政策法規的“硬性”影響力,確保法律文本與實踐同步。
2)政府應拓展社會發展理念,樹立具有社會性別視角的發展理念與發展戰略,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僅關注以綠色GPD為核心的顯性經濟增長指標,同時也應關注性別平等的隱性發展指數。特色小鎮的建設可以使城郊小鎮獲得新的發展引擎,提高小鎮民眾的經濟生活水平,但經濟增長本身并不能夠直接改善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的局面。因此政府應當發揮解決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的主導作用,聯合婦聯組織、法規政策性別評估咨詢委員會、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形成社會合力,共同致力于解決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問題。
3.2 婦聯組織:搭建村(社區)性別平等基地,建立城郊女性發展扶持基金
阿馬蒂亞·森在其《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提出對于平等的理解應基于物質條件、自由和權利等寬泛的利益概念基礎之上,他認為發展是指消除那些限制人們自由的主要因素[10]。發展也應確保城郊農村女性在就業領域獲得公正的待遇。
Sweetman[11]強調在社會性別主流化推進過程中應增加婦女的聲音、強化婦女的參與。因此,為確保城郊農村女性實現就業權益,首先應由婦聯牽頭搭建城郊農村女性利益表達機制。①需充分發揮各村(社區)婦女主任的帶頭作用,婦女主任可直接向婦聯匯報所收集有關城郊農村女性就業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不受其他政府機構和村兩委的約束。②可通過在各村(社區)設立村級性別平等基地,搭建城郊農村女性暢所欲言的平臺。各村(社區)性別平等基地以滾動式配額制的方式運行管理,確保成員的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公平性,城郊農村女性可向村級性別平等基地反映意見或提出建議。
應發揮婦聯協調社會資源、爭取財政支持的作用,由婦聯牽頭設立長期型城郊農村女性發展扶持基金。資金與技能是一個人實現個人發展和生計改善的前提條件,為實現城郊女性個人發展無障礙化,可以借鑒內蒙古赤峰市昭烏達婦女可持續發展協會的赤峰模式,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可為城郊女性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就業技能知識培訓、女性大病救助等發展扶持路徑。
除此之外,婦聯作為女性的代言人,理應承擔起推進現代社會性別意識教育的責任,努力在全社會營造現代社會性別意識的社會環境,形成全社會正確認識女性、尊重女性、重視女性發展的良好氛圍,從而有助于城郊農村女性追求自我發展。
3.3 城郊農村女性:增強就業資本,找準自身就業定位
特色小鎮一般是以信息經濟、高新技術、金融產業、空港經濟、旅游產業、歷史經典產業等為主,這些產業對勞動者的能力與素質有較高的要求,俞梅珍[3]強調培育內生比較優勢對促進女性就業具有重要意義。韓洪云等[12]提出職業培訓對農村已婚女性實現“有效轉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因此城郊農村女性若想實現自身就業權益,必須提高自身就業資本的水平,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找準自身就業定位。
城郊農村女性應盡可能提高學歷水平,加強勞動力職業培訓。特色小鎮主要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對城郊農村女性能力素質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城郊農村女性應采取多種方式學習新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和掌握多種技能,由單一的專業化知識結構轉向多向的、多維的綜合性知識結構,不斷塑造全新的自我。城郊農村女性應找準自身的就業定位,對自身的就業資本要有清晰明了的認知,切忌好高騖遠地制定就業目標。
3.4 政策法規性別平等評估咨詢委員會:增強融入度,提升主體意識
首先,政策法規性別評估咨詢委員會可建立城郊農村兩性性別統計數據庫,為后續開展相關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法規咨詢評估工作提供事實依據。其次,各地政策法規性別評估咨詢委員會需結合城郊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小鎮建設的性別平等評估機制,并建立評估結果登記備案機制,為后續跟蹤調查提供基底依據。最后,建立健全新特色小鎮的政策法規性別平等評估反饋制度。這不僅需及時將評估結果反饋給政府與婦聯,同時也需將評估結果反饋給各村(社區)性別平等基地,隨后組織相關領導單位、專家學者、政府代表、各級性別平等處的代表和各村(社區)性別平等基地代表開展針對評估結果的座談會議,由政策法規性別評估咨詢委員會根據各方對評估結果的看法和意見編制會議備忘錄,以期完善下一步工作。
3.5 企業層面:樹立性別平等理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對女性勞動者就業保護的法規政策日漸完善,企業對女性就業權益的侵害越發隱蔽,部分企業的性別平等理念依舊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為解決特色小鎮建設中城郊農村女性就業難的問題,仍需從企業角度出發,提高企業的性別平等理念,督促企業踐行其自身的社會責任。
一方面,企業應樹立社會性別平等的管理理念,注重發揮女性勞動力的生產潛能,以此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企業應踐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提高對女性勞動者的關注,滿足城郊農村女性勞動者精神與物質生活的追求,實行更為人性化的企業管理方式,這樣有利于增強城郊農村女性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
3.6 高校科研機構:增強與大眾銜接度,宣傳性別理論成果
佟新[14]認為社會性別體制既是歷史現象也是復雜的社會體制,它具有可變性。劉春燕等[15]通過研究香港推動社會性別主流化的經驗,認為社會性別意識的培訓對促進社會性別主流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作為性別平等的國際倡導者之一,非常重視對其工作人員及項目影響人群性別平等知識的培訓,實踐表明該類型培訓有效地推動了社會性別觀點融入發展干預行動主流之中。因此為使城郊農村女性在特色小鎮中實現就業權益,應該在全社會中逐漸形成社會性別平等的氛圍。
高??蒲袡C構是研究女性與性別理論的中堅力量,科研院校應該繼續加強女性與性別問題的理論與實地研究,致力于改善城郊農村女性就業的尷尬現狀。還要積極與政府、婦聯、企業協同宣傳性別平等知識,從而為城郊農村女性實現自身就業權益奠定良好的社會氛圍,并使性別平等發展成果能為新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社會學教程[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 郭秀云.女性就業對平等地位獲得的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2005(4):77-80.
[3] 俞梅珍.從外生比較優勢到內生比較優勢:女性就業競爭力再思考[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27-32.
[4] 余秀蘭.女性就業:政策保護與現實歧視的困境及出路[J].山東社會科學,2014(3):48-53.
[5] 沈費云,劉祖云.農村環境善治的邏輯重塑——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5):32-38.
[6] 王身余.從“影響”、“參與”到“共同治理”[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2(6):28-34.
[7] 馬國勇,陳 紅.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4(4):33-36.
[8] 郝 冉.我國女性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9(1):114-117.
[9] 許葉萍,石秀印.在“社會”上貢獻,于“市場”中受損[J].江蘇社會科學,2009(3):17-25.
[10] 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1] SWEETMAN C. Introduction:Working with men on gender equality[J].Beyond Gender Mainstreaming,Gender and Development,2013,21(1):1-13.
[12] 韓洪云,梁海兵,鄭 潔.農村已婚女性就業轉移意愿與能力: 一個經驗檢驗[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9-16.
[13] MOSER C. Mainstreaming womens sagety in cities into gender-bansed policy and programmes[J].Beyond Gender Mainstreaming Gender and Development,2012,20(3):435-452.
[14] 佟 新.社會性別研究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5] 劉春燕,楊羅觀翠.社會性別主流化:香港推動社會性別平等的經驗及啟示[J].婦女研究論叢,2007(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