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報》12月11日文章,原題:美國能銬住華為,中國能鎖住美國設想一下,假設你是某美國品牌的在華產品工程師,每年須提交護照續簽簽證。但續簽耗時久,你被困在上海,無法回總部進行產品討論;你的產品是在深圳組裝,但工廠剛遇到第三次檢查。麻煩來了,生產中斷;由于資本監管加強,海外匯款被凍結,你無法把錢打給日韓供應商。沒有貨款,他們就不會給你的在華工廠供貨。你或許想從日本銀行貸款,但這需要時間,眼看節日購物季臨近。你可能不得不從本地采購,但要讓中國國內供應商提高標準達到要求,你要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別以為這些只會是天方夜譚。
隨著首席財務官被捕,對華為科技公司未來的擔心并非毫無根據。另一家中國企業中興的美國零部件供應就曾受到威脅。若美方擴大事態——像國會有些人想要的那樣,那華為可能面臨同樣命運。
然而,若這種情況引發中國報復,美國企業會損失慘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中國裝配的蘋果公司。此外,還有思科的路由器、戴爾的電腦、福特汽車的線束……都是從中國采購。如果追根溯源,那么連臉書、字母表公司和亞馬遜公司所用的服務器都離不開中國龐大深厚的供應鏈。
盡管中美雙方言語上針鋒相對,但迄今冷靜占據上風。美國人仍能獲得他們的蘋果手機,而中國人也能購買高通芯片。但在中國,如今越來越多外國零部件正被本土產品所取代。但美國卻不能指望取代中國的勞動力、工廠和供應鏈。比如位于威斯康星州的富士康工廠,連富士康在華產能的10%都達不到——這還是在規模達到所規劃的前提下。從10年自動化進展緩慢的現實來看,機器人根本彌補不了缺口。
許多公司采取中間方案,遷往越南和墨西哥等地。然而這需要時間,且諷刺的是,這還需要美國資金才能加快進度。
當美國政客們討論禁止一些產品出口中國時,他們應考慮相反情況可能出現——哪怕中國采取針對美國利益的此類行動,會傷及本國經濟。當前全球增長放慢,不利因素增加,中國似乎難以承受這樣做的代價。但是,若美國繼續對華為——一家中國龍頭企業及中國戰略性科技雄心的關鍵一環——采取強硬做法,那不排除北京至少會提醒美國官員其手握的反擊武器。
美國或許成功拘押了一名中國公民,但中國左右著美國大片產業。▲
(作者蒂姆·庫爾班,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