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錦
芬太尼問題出現在中美元首會晤中,向中國禁毒界提出了一個嚴肅而新穎的“禁毒外交”問題。
大多數中國人對“禁毒外交”這一被美國人使用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外交道具還很陌生。除個別學者外,我們在公開場合更習慣用“禁毒合作”來描述充滿利益沖突與折沖的禁毒外交世界。可惜外交場合絕非僅有合作,很多時候都是矛盾與抗爭。以禁毒外交而非禁毒合作的視野觀察芬太尼問題及其引發的外交動向,我們尤需注意以下兩個原則。
首先,主動對等原則。在美方缺乏有效措施管制國內芬太尼濫用問題的背景下,中方的人道性援助無法從根本上幫助美國解決問題。芬太尼屬于實驗室毒品,一項簡單的成分變化就能用于合成新型品種,因此芬太尼列管屬于技術上無止境的道魔比高下的循環。一旦處理不慎,這一美國有求于中國之事,將來極有可能變成美方不斷糾纏中國的外交道具。
既然整類芬太尼列管已成必然之勢,為避免可能的尷尬結果,中方不妨開展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積極主動全方位地收集與美國芬太尼濫用有關的證據,牢記用中國立場而非美方視角審視各種證據,證實美國確實存在管控不力現象。二、主動向美國提出具體的反向清單,要求美方提供芬太尼走私的完整證據,要求美方在規定時間內提交切實有效的國內管制芬太尼完整措施的日程表。既然美國要求中國列管整類,那么美方定期向中方通報其國內管制措施的效力也是理所當然。三、依據中方管控標準,不斷質疑并要求美方按照中國的管控模式采取切實可行的禁毒措施,從制度與心理優勢上打擊美方傲慢外交作風。
其次,專業應對原則。網上有人將芬太尼說成中國國際關系學界的“珍珠港事件”,認為中國對芬太尼問題研究甚少,才使美國人就此對我發動了突襲。事實上,近年來國家禁毒委等機構已就芬太尼問題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組織發表許多文章,中國禁毒部門對美方所提問題也早有預測。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不論美國國內禁毒的效果如何,其聯邦緝毒署在禁毒外交上的專業與高效是有目共睹的,這得益于美國百年禁毒外交的積淀。早在1930年“聯邦麻醉品局”(緝毒署前身)成立時,聯邦緝毒機構就已被賦予執行禁毒外交的職責,而在歷經二戰、“冷戰”以及“毒品戰爭”的種種考驗后,如今的聯邦緝毒署人才濟濟、分工細致,在各種外交場合也如魚得水。
美國禁毒外交的經驗表明,禁毒外交需要禁毒專業團隊做好參謀和具體業務支持。有鑒于此,加強我國國家禁毒隊伍建設和人才儲備等事項都應盡早提上日程。中國禁毒專業隊伍不僅需要受過專訓的警員,還要有現場勘查、檢驗分析、化學品調查等各種專業背景的調查研究人員。作為大國外交的組成部分,禁毒外交隊伍的情報搜集不僅包含國內各種毒情的準確數據,還應涵蓋其他主要國家、尤其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的毒品情報。尤其在面對與中國有關的毒情時,及時預警并提前做好各種預案則是專業團隊的必備之舉。
從“禁毒外交”的角度看,國內與國外任何形式的毒情變化,都有可能成為外交事務的一部分。凡事處理得當則大事可化小事,預判錯誤則小事瞬間演化為大事。大國外交如此,禁毒外交也是一樣。▲
(作者是福建師范大學美洲史研究所客座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