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軍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12月10日報道,美國空軍已經在B61-12核彈的基礎上研制了新型鉆地核彈。回顧2018年,全球核形勢暗濤洶涌,尤其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負面影響巨大,核武器使用門檻正持續降低。
核大國仍在研發新型核武器
核大國仍在進行著新型核武器研發,尤其注重提升實用性和可靠性,同時也在努力解決現役核武器的改進延壽、老化處理和退役問題。
美國防部2月發布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提出將加大核武器更新、研發新型核武器,提高核威懾力。其中海基核力量將改進部分潛射導彈,使其可搭載低當量核彈頭,并計劃建造至少12艘“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陸基核力量由400枚單彈頭“民兵-3”洲際導彈組成,并改造450個發射設施,計劃2029年用400枚新型洲際導彈將其取代;空基核力量則準備開發B-21轟炸機。今年以來美國兩次試射“民兵-3”洲際導彈,8月初那次由于故障進行了控制自毀,在解決技術故障和老化問題后,11月上旬再次發射取得成功。
俄羅斯總統普京則于6月7日公開表示,新型洲際導彈“薩爾馬特”已定型,將于2020年列裝。此前他在國情咨文中談到,俄羅斯將把80枚新型洲際導彈、102枚潛射導彈和3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納入戰略核力量。同時俄羅斯還公布攜帶高超音速滑翔彈頭的“先鋒”導彈、核動力導彈模擬發射以及“薩爾馬特”導彈發射的畫面。11月30日凌晨,俄羅斯使用“呼嘯”號運載火箭從普列謝茲克發射場成功發射3顆衛星,這種火箭也能運載核戰斗部。
美若退出《中導條約》后果嚴重
10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退出《中導條約》,理由是俄羅斯違反條約,甚至提出中國應該被納入到《中導條約》內。美國稱俄羅斯違反條約,但事實恰是美國沒有遵守:美國仍在發展具有中程打擊能力的“戰斧”巡航導彈;快速發展具有中程射程的各型靶彈;此外,美軍遠程和洲際導彈都可以作為中程導彈使用,雖然成本高,但作戰首先考慮的是政治影響和軍事效益。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下一步極有可能退出1991年7月與俄羅斯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1968年7月由59個國家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11月19日普京在談到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時表示,“俄羅斯不會坐視美國退出該條約”。值得擔心的是,很多國家將更隨意地發展戰略武器甚至核武器。在事實擁有核武器的10個國家中,承諾不首先使用的只有中國和印度。
核武器仍是當今世界無可比擬的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懾效能和打擊效果無可匹敵。五個有核國家和五個核門檻國家(或稱事實有核國家,即印度、巴基斯坦、南非、以色列和朝鮮),目前都沒有放棄或銷毀核武器的打算。美國肆意退出《中導條約》的做法,必將引發新的軍備競賽,會刺激更多國家加大投資來引進和研發更多型號的導彈。其次,這也對緩和熱點地區安全形勢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會對準備棄核的伊朗、朝鮮帶來更多的疑慮和動搖。
警惕“干凈”的核武器
核大國日益表現出降低核門檻的愿望——努力發展小當量核武器、只針對軍事目標使用、盡力減少平民傷亡、讓核武器變得“合法”和“干凈”,從而使核武器變成可用于戰場殺傷手段。
美國在2018年《核態勢評估》報告中宣稱,要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發展潛射導彈、低當量核彈頭和潛射核巡航導彈,并提出加強部署核轟炸機及核常兼備飛機的能力。通過這些手段,美軍讓核武器在射程、生存能力等方面提升靈活性,為未來核武器實戰化做準備。
此外美國《紐約時報》稱,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核材料足可制造出10萬枚核彈,一旦落入恐怖組織之手,后果不堪設想,因為一旦他們擁有,就會毫無顧忌地投入使用。
中國的發展和振興,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條件,離不開堅實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在當前國際環境下,中國應根據有效維護自身國家安全及核心利益的需要,在繼續秉承“在核武器發展上,中國永遠不與核大國比數量、比規模”的宗旨下,必須保持并適度發展一定數量的核武器,確保國家隨時具備有效、可靠、可信的核自衛反擊能力。▲
(作者是核戰略專家,核軍控專家,量子防務首席科學家)
環球時報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