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晴

位于美國中部的科羅拉多州既有雪山和峽谷,也有平原和牧場,景色一流,民風純樸,時時令旅行充滿驚喜
“這次科州之行的highlight(精彩)是什么?”一周的行程結束,和當地的一個朋友聊天,他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想了幾秒鐘之后,答案脫口而出:Telluride。
這個被直譯為“特柳賴德”、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小鎮,在中文世界的名氣似乎并不大。我們那天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曲曲折折向雪山包圍的小鎮進發時,心底也忍不住地好奇:是什么樣的一個目的地,值得當地旅游界人士向我們這么鼎力推薦?正逢秋冬之交,只見群山之間,積雪越來越多,楊樹大片大片地散去了葉子,但仍偶有幾棵留下頑強的金黃樹葉,仿佛展示曾經的風姿。
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在丹佛生活數年。他在《聽聽那冷雨》里,還用他一貫細膩的筆觸對他眼中的科州風貌進行了描寫:“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云,卻是罕見的白鳥。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云牽霧,一來高,二來干,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那些奇巖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里的風看。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而我們一路的風景,正是余光中筆下文字的再次演繹。
那天住的酒店叫The Peaks,名字也恰如其分地點出其所在位置。推開陽臺的門,忍不住發出驚嘆之聲:連綿起伏的雪山之下,近景是仍然綠意充盈的大片綠地,又有各種不知名的鳥在婉轉啁鳴,正是一幅鮮活的風景。如今,這個位于科州西南部的小鎮已經成為美國著名的滑雪小鎮之一。雖然與之不遠的Aspen(阿斯本)是美國更有名也更奢侈的雪場,可比較起來,特柳賴德的滑雪場屬于性價比更高、更親民的去處。有趣的是,雪場的管理人員湯姆對中國近幾年興起的滑雪熱頗有耳聞,他也很直白地表示,希望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讓他們也享受到因北京冬奧會而掀起的滑雪“紅利”。
可惜我們到得稍早一些,雪季在兩周后才正式開放,不能親身體會從類型各異的雪道縱橫馳騁的暢快。但是獨特的雪山吉普探險之旅卻多多少少彌補了這個遺憾。導游兼司機只穿著一件薄襯衫,我們幾個卻是羽絨服加大圍巾,把自己裹得嚴嚴的。吉普車扭扭曲曲上了山路,隨著海拔的升高,眼前的景色越來越開闊,溫度也越來越低。迎著飄下來的小雪向山的最高處進發,一是由衷佩服司機的技術,二是感慨他的好體格。
特柳賴德位于科羅拉多州西南,坐落于一座冰川造成的山谷中。這里最初因采礦業而興,它的名字“碲化物”(Tellurium)也因此而來。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礦業一直是小鎮唯一的產業。隨著礦業的衰落,礦工家庭逐漸搬到猶他州尋求新的工作機會。而一些嬉皮士被這里的舊時光吸引,慢慢涌入小鎮,他們對休閑生活方式的追求,比如戶外運動、登山、皮劃艇等,也慢慢注入到當地的文化中。1972年,小鎮建了第一座滑雪度假村,它不僅給小鎮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徹底改變了它后來的氣質和風貌。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特柳賴德漸漸有了“科羅拉多保存最好的秘密”這樣的名氣——如此一來,也意味著它的神秘不復存在。冬季,滑雪者涌入小鎮,夏季,觀光者們也將賓館的房間擠得滿滿的。尋求刺激夜生活的消費者的涌入,也使得毒品交易暗流涌動,小鎮由此又建構出一種暗合著中產階級消費口味的“壞男孩”形象,竟然使得特柳賴德有了區別于阿斯本的魅力。
坦率地說,之前對小鎮知之甚少;而真正置身其中,欣賞這個被壯麗景色環繞的精致小鎮時,才知道有點對它失敬。小鎮雖小,卻有別樣的文化魅力。這里是文化的天堂,一年到頭都有知名的電影節、音樂節、藝術節。1974年創立、每年9月舉辦的特柳賴德電影節(Telluride Film Festival),也是一個風格獨特的電影節。據說著名導演沃納·赫爾佐格曾說過:“這世上只有兩個電影節值得一去,一個是戛納,另一個是特柳賴德。”包括阿湯哥、脫口秀女王歐普拉奧芙·溫芙瑞、拉爾夫·勞倫等很多名人不僅是這里的常客,甚至在此置業。最有意思的是,2014年底,昆汀的《八惡人》的主要景色,就是在特柳賴德附近取的。
免費的纜車將略顯奢侈的滑雪度假村與山谷里的小鎮巧妙地銜接在一起。想象著滑雪季到來的時候,滑雪客在一天的縱橫林海雪原之后,可以搭15分鐘的纜車翻過山去,到小鎮里找個酒吧,或是熱氣騰騰的飯館美美吃上一頓,好好放松一下。
我們就是在小鎮上,心滿意足地吃了一頓美式風味的日本拉面,然后坐纜車回到度假村。從餐廳出來時,發現在路邊幽暗的燈光閃耀下,綿密的雪花已經洋洋灑灑地飄落下來,將小鎮籠罩在白色的靜謐當中。坐上纜車,沿著已經陷入沉睡的山谷逐漸升高,四周靜得似乎只聽見雪飄的聲音,纜車里的我們都是在都市生活久了的人,于是誰都不舍得發出一點聲響,生怕打破這難得的寂靜。雪夜里那靜默的15分鐘,竟然也成了此行特別值得回憶的一個片斷。
那天和朋友聊天,我突然想起一個問題:科羅拉多州的面積在美國排第幾?這個典型的“中國式”問題一下子把朋友們問住了。大家手忙腳亂查了一下,找到了答案:科羅拉多州的面積在美國排名第八。順帶了解了其他知識:“Colorado”源自西班牙語,意為“帶點紅色的”,這可能指的是該地區紅色的砂巖地層或是科羅拉多河兩岸的赭紅色景觀。其實,科羅拉多人也稱自己的家鄉為“紅色的土地”。

科州西部的特柳賴德是美國著名的滑雪小鎮之一,也頗受名人青睞。阿湯哥、脫口秀女王奧普拉都在此置業

科州的溫泉資源極為豐富。格倫伍德因其獨特的自然和人造奇觀被《今日美國》評為“美國最有趣的小鎮”,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探險旅游
作為科羅拉多的首府,丹佛是我們進出科州的首站和最后一站。到的前幾天,第一場大雪已結結實實地將整個城市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頂”,雖說還是10月卻是初冬的凜冽;沒料到的是,一周后回來,一片暖洋洋的秋日傾瀉而下。真是令人不可捉摸的城市。后來才知道,丹佛全年超過300天艷陽高照,加上高緯度海拔,使得天空有了一種肆意揮灑的藍。而干燥空氣的蒸發作用使得云消失殆盡,藍色和紅色的碰撞非常容易拍出精彩的大片。
丹佛城還有一個別名,叫“里高城”(Mile High City Denver)。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丹佛海拔高度是5280英尺(1609米),恰好是1英里。科羅拉多州議會大廈西側第15級臺階上有一個圓形黃銅片,標志著丹佛市1英里海拔高度的精確點。為此,該地的大聯盟球隊科羅拉多洛磯把他們的主場庫爾斯球場(Coors Field)里位于海平面1英里高以上的座位特別漆成他們隊色之一的紫色。
丹佛的歷史與金礦的發現和發掘密不可分。原本是煤礦小鎮的丹佛在建鎮后不久即發現大量金礦,由此吸引了大批淘金者。隨著落基山脈地區礦業和大平原農牧業的興起,橫貫大陸的中太平洋鐵路通車,以及全國大規模的向西移民開發,城市迅速發展。難怪NBA的丹佛隊取名“掘金”。因為曾經的淘金熱,丹佛一度被稱為西部的華爾街。“長相”酷似華盛頓國會大廈的,是科羅拉多州議會大廈,但特別的是,它的屋頂在烈日下閃著灼目的金光——不用懷疑,它的頂部的確鋪了一層真金,也是為了紀念當年的淘金熱,據說過了多少年不好看了還要換新的。足見當年的淘金中心的“豪氣”。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丹佛這座遙遠的美國西部城市,卻與中國近代史的重大事件有著極為關鍵的聯系。
位于丹佛第17街的布朗皇宮酒店(Brown Palace)建于1892年,在丹佛負有盛名。雖然建的時間比較悠久,但推門進入,仍然被它略顯奢華的風格小驚了一下。321房間如今顯然成為酒店的一個重要“宣傳點”——酒店保存完好的旅客入住登記簿上顯示,1911年10月10日(周二)當天有14人入住酒店。這其中有孫中山和黃姓隨行人員一起入住。當天的登記簿上倒數第二位客人的簽名是Y.S.Sun,來自舊金山,入住房間號為321,Y.S.Sun便是孫中山的英文名字SunYat-sen(孫逸仙)之縮寫。
當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響起時,孫中山正在前往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旅途中。10月11日晚上,孫中山與隨行人員黃蕓蘇到了丹佛,住在丹佛市布朗皇宮酒店321房間。10月12日上午11點左右,在旅館吃完早餐返回的路上,經過走廊報攤時,孫中山順便購買了一份報紙,他打開一看,上面赫然印著這樣一條簡訊:“武昌為革命黨占領。”起初,孫中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緊盯著報紙仔細地又看了兩遍,才最終確信這個消息。
100多年過去,這個房間至今還被完整地保存著。“當時是一個套間,房號是321,后來我們特意保留下來,并改成了會議室。”酒店工作人員介紹說。在酒店的房間內,還懸掛著原始登記記錄的復印件、孫中山的照片和“天下為公”的題詞。
徜徉在丹佛街頭,還有另一種親切感——它最核心的商業區域,即是由著名的華裔建筑師貝聿銘的建筑事務所設計。
上世紀50年代,作為正在興起的落基山脈“帝國”的首府丹佛,其不斷上升的人口使得其城市規模穩步擴大,但是城市中心卻顯得死水一潭,自大蕭條以來就沒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新建筑。當時初出茅廬的建筑師貝聿銘負責設計丹佛的里高中心(Mile High Center)。他打破常規,開拓性地在市中心的商業建筑里實現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良好結合。里高中心被看作微縮版的洛克菲勒中心,給丹佛原本老氣橫秋的市中心注入了新的活力。里高中心以及1960年在附近建成的政府廣場帶起了一股建筑潮,把丹佛逐漸建設成為美國國內最有活力的城市。
到丹佛,不能不去知名的16街商圈(16th Street Mall),這里不僅是購物、旅游的天堂,而且是體現丹佛城市公共管理水平的一大亮點。作為丹佛主要的商業藝術步行街,從聯合車站到市政中心兩公里多長,這里集中了丹佛市的商業藝術精華,除數百家商店、餐館外,還有多個文化、金融等重要機構,如丹佛公共圖書館、丹佛藝術博物館、美國國家鑄幣局、美聯儲貨幣博物館等。而16街的改造也是丹佛市政府在貝聿銘建筑事務所的提案基礎上實施的。琳瑯滿目的商店鱗次櫛比,街道中心每隔幾十米便擺放著一架鋼琴,琴身被繪上了各不相同的圖案,眾多路過的音樂愛好者即興上前彈奏一曲小調,別有一番都市風情。16街以充滿人文精神且富有變化的街區景觀、良好的公共建設與公共藝術設施等,成功地塑造了丹佛的都市意象。
徜徉在丹佛街頭,還有另一種親切感——它最核心的商業區域,即是由著名的華裔建筑師貝聿銘的建筑事務所設計。
坦率地說,丹佛的文化魅力是我之前低估的。由意大利建筑師吉奧·蓬蒂(Gio Ponti)主持設計的那只巨大的藍色“偷窺熊”,趴在科羅拉多會議中心玻璃幕墻4層樓高的墻外,這具滿是現代生活隱喻的雕塑,也成為丹佛的一個文化符號。我們后來才得知,丹佛是美國人均貢獻公共藝術資金最多的城市,如擴建后的丹佛藝術博物館,用玻璃和金屬構成的三角形和多邊不規則形組合而成的抽象建筑,成為美國落基山腳下具有標志性的現代建筑。
科羅拉多之行的最后一道晚餐,是在丹佛The Source市場里獨具一格的餐廳進行的。The Source位于布萊頓大道2.6萬平方英尺的19世紀倉庫內,于2013年改建為一個全新的市場,釀酒商、面包店、肉店、特色雜貨店和工匠鋪所有這些都在一個屋檐下,并且正在成為這個城市美食家的最佳目的地。酒足飯足之余,想起余光中寫過一篇《丹佛城——新西域的陽關》,不由感慨,如今,無論物理空間,還是心理感受,丹佛與國人的距離已遠不是那個年代的遙遠。(本文圖片由科羅拉多州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