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常青
平常的日子里,如果在漳州東南花都花博園泡茶,必然是極為放松的品茗時刻。花博園各種花卉五彩斑斕,你輕易可以感受到這里的安靜與美好,遠離市區嘈雜,俗世之身,沖泡俯仰之間,能夠更多感知天地間美好的自然產物。若是農博會·花博會舉辦的盛典時期,找茶展廳或者茶攤位,與專業茶人泡茶說茶,則趣味更不相同,別有一番談笑間決戰茶幾、帷幄千里的商場激情。說說花博園,說說漳州茶,是我心癢癢的一個話題。
2018年農博會·花博會舉辦時間還沒有到,我卻尋找機會遇見漳州茶之序有限公司的黃亞平總經理。我們其實六年前就認識,那時我第一次開茶店,他在漳州茶市場開辦茶配套中心,我算是他的客戶,去過他的銘誠工貿有限公司進貨茶葉包裝袋、茶禮盒直至茶葉包裝機。秋雨飄飄的下午茶時間,我們聊起漳州茶,黃總給我一篇省社科院文化發展藍皮書茶業專論,《探索緊扣時代脈搏的茶企發展之路》,其中介紹到,近年來福建的茶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產品遠銷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茶業是漳州大特色產業之一,漳州茶園面積、年產量、產值占福建全省重要比重。華安鐵觀音、平和白芽奇蘭、南靖鐵觀音和丹桂、詔安八仙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定。我們倆一致看好漳州茶,覺得大有可為。
黃亞平回憶起自己走過的茶之路,從角美茶葉店到漳州銘誠工貿再到漳州茶之序有限公司,多年來他扎根茶產業,借助漳州農博會的舞臺“唱戲”,成為農博會的極大受益者。他說,農博會的茶展廳,讓百姓有現場感官體驗。每年幾十萬的人流量,對企業品牌建設、媒介認識很有幫助,是漳州茶文化傳播平臺,展會很有意義。從營銷的角度來看,展會相當于政府給安排的“業務員”,收獲訂單之外還可以有后續營銷發展。從社會層面來說,通過農博會認識專家、學者,以及得到相關部門的幫助,也非常有價值。我笑笑問黃總,對會展最大的體會是什么,他說“展會一定要有亮點,要有特色”。
一邊泡茶,我們一邊回顧了黃總及他的茶之序公司變化最大、轉型奮進的近四年的歷程。2018年6月8日,第十屆海峽論壇、第五屆海峽(漳州)茶會在東南花都花博園開幕,黃亞平參與策劃、布置的“語堂與茶文化展區”,成為漳州茶文化新亮點。那次茶會,茶科技、茶文創、茶旅游、茶生態等,是花博園平臺最新最有力的關鍵詞。早在陽春三月,閩南師范大學與漳州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漳州茶之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的海峽兩岸(漳州)茶文化課堂舉行揭牌儀式,我覺得黃總把握住了茶與文化共發展的主線索。他說:“通過媒介、平臺,間接把漳州茶帶出去。整個網絡都在報道語堂茶文化,一舉雙得,推介林語堂也就推介了漳州茶。”黃總對2016年農博會印象最深,那屆“臺灣味”展區的茶文化生活館,設置了O2O電子商務平臺,將商業實體展示與線上銷售相結合,入駐的兩岸青年創業者,通過展會平臺宣傳產品,打響品牌。黃總介紹了很多臺灣朋友、客戶來參加那屆“臺灣味”展覽,也認識了更多臺灣朋友。黃總說,2016年、2017年都是創新發展年,利用農博會·花博會會展盛事,提高用戶參與互動的活躍度,引入最先進的VR(虛擬現實)技術,將線下實體文化生活館全面轉化為3D實景視頻,鏈接官網和公眾號,用戶足不出戶,就能立體感受整個場館的結構和陳列,配合VR眼鏡,猶如身臨其境。黃總的茶之序公司傾情打造了茶之序海峽兩岸文化生活館,創立茶文化產品展示廳、茶文化配套商品展示廳、香文化品鑒區、書法交流區、漳州本地非物質文化展廳、茶藝、茶餐廳,將茶之序海峽兩岸茶文化生活館整理形成一套茶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提供各種現場DIY活動,游客還可以親自體驗茶制作的全套工藝。
我聽了很感慨。這些年,茶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實體低迷,電商風起云涌,外來茶品種氣勢洶洶,本地茶壓力很大。平和白芽奇蘭茶有比較明顯的獨特性,詔安八仙茶有老品牌知名度,華安鐵觀音幾年前曾突飛猛進,目前它們都是當地茶業主力軍,但是都還沒有真正成長為市場消費主流產品,還需要結合市場的需求變化,擁抱互聯網,加強自身茶企文化與茶道“雅性”文化的融合,突出現代人的追求,滿足需求,線上線下都敢于創新、開拓。就這些話題展開,我們聊到漳州華壺茶葉有限公司,都很欣賞華壺的賴文淵,他是我們共同認識的80后年輕人,互聯網電商經營理念好,轉型快,善于抓住網上茶葉消費主流市場需求要點,企業越做越大。我們也聊到諸如漳州“幽篁里”等新型的茶文化公司,認為都市茶文化走“茶吧”“茶會所”,提高茶企文化獨有性、產品附加值,研發茶文創產品,應該是未來企業要走的一種方向。想起華安鐵觀音的企業哈龍峰,哈龍峰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在大力發展茶旅游,有廣闊的前景。說著茶文化,我們重新泡了一壺茶,喝了,仿佛更有共鳴,目前漳州茶文創產品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軟實力”的提升,將更加彰顯茶葉魅力與價值。這幾屆農博會里,茶藝、茶道、茶文化,占比逐步加大,就是一種啟示。
當我問黃總如何看待農博會茶展的“評茶”活動時,他笑了,也沒回避難題,他認為漳州市是農業大市,茶業也是支柱產業之一,通過茶展進行成果展示,促進茶文化形成,特別是當下對茶企提振信心的階段,評茶活動挺有作用。獲獎的茶企,不僅僅得到獎金,還提高市場知名度,競爭力也得到提升。2017年的農博會·花博會期間,舉辦漳州市“水仙花杯”茶王賽,從527個茶樣中評選了清香
型鐵觀音、濃香型鐵觀音、白芽奇蘭、八仙茶、紅茶等五個系列的茶王5個,金獎11個,優質獎36個并進行現場頒獎,專門設置茶王展區展示推介獲獎產品,進一步擴大漳州茶品牌的影響力。據說,平和“九鯉茶”茶企,參評的白芽奇蘭茶獲得評茶金獎后,在廈門市場影響力大大飆升,銷量擴增明顯。農博會的茶展,確實是漳州茶企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平臺。
這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在花博園茶展會上喝漳州茶,好像是2014年那一屆的農博會·花博會。那時去的是白芽奇蘭茶企業平和天醇的展位。那年農博會重點主打“茶文章”,專門舉辦茶業展,以“漳州茶,香天下”為主題,重點推介白芽奇蘭等漳州特色茶品牌。除平和白芽奇蘭外,華安鐵觀音、南靖丹桂、詔安八仙以及漳州老茶等本地“三品一標”茶品集中亮相;還有30多家臺灣茶企帶來了阿里山茶、高山茶、紅水烏龍等臺灣茶葉名品;周邊地區的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廣東鳳凰單樅以及云南普洱、湖南安化黑茶等國內知名茶葉競相展銷。游客不僅能品茶,還能參觀茶業展,茶葉、茶食品、茶機具等全產業鏈產品將一一展示。展會期間還舉辦一系列配套活動,比如現場茶藝表演,“茶產業發展研討會”“茶葉推介訂貨會”“海峽兩岸茶王賽”等,幫茶農找“出路”、幫茶企找“銷路”,游客在賞花、品茶之余,欣賞到精彩的茶藝表演,感受到濃濃的茶文化氣息。展會上還組織“十大茶葉專業村和十強茶葉企業評選活動”,由漳州市政府給予表彰和頒獎。記得當時漳州茶給我的感覺,好像是又一個春天來了,平和白芽奇蘭茶異軍突起的好勢頭,更讓身為平和人的我振奮不已。細想來,我開茶葉店開始,居然在十年間,恰好遇見漳州茶的激情四射的發展、轉型,正值農博會助力漳州茶的高速時間點、發展創新期。我很遺憾自己沒有膽力、魄力,讓我曾經的茶葉小店,去參加農博會,去大市場闖。
農博會·花博會舉辦至今二十年。1999年首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 2004年花博會升格為國家級花事經貿盛會,到2010年首屆海峽兩岸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展覽會,展示的農機具涵蓋大陸和臺灣地區丘陵山區先進、實用的動力機械、耕整地機械、茶葉加工機械設備、農業裝備機械等12大類中小型農業機械,近400種產品。印象中就是這一年開始,茶葉機械制造科技成果開始整體亮相市場,漳州茶企業也開始大量進駐農博會·花博會的茶展。應該說,黃亞平研發的“鑫天宏”茶葉加工機械設備正是漳州有特色代表的一家,在漳州市場占有率高,產品暢銷泉州等省內重要產茶區,我相信2010年這一屆正是他獲利大、思考多的一年。也是這一年參與農博會,讓他非常認可博覽會期間的新聞媒體的采訪、介入,對漳州茶的推進,對漳州茶企的宣傳,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平臺大功效作用。比如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峽兩岸》《福建新聞聯播》等重點欄目,以及新華社、人民網、中新網、新華網、中國網等中央級新聞媒體網站,福建電視臺、漳州電視臺、東南網和漳州新聞網等眾多省內主要媒體,包括香港衛視、香港商報等媒體,都通過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報道盛會,宣傳歷屆博覽會的特色、亮點、成效。漳州城市知名度在提升,漳州茶的整體品牌影響力也在逐年提升。通過農博會·花博會的大平臺,“漳州茶”香飄四海。
“回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我和黃亞平總在秋雨中泡茶聊天,不知不覺,竟然讓一個下午茶的時間完全“虛度”了。好像說了很多,好像意猶未盡。暮色沉降,我們對漳州茶與農博會的未來展望卻好像要重新開始。漳州憑借海峽兩岸的地緣優勢,有了農博會·花博會的大平臺,漳州茶之中的白芽奇蘭茶、八仙茶、華安清香型鐵觀音等“獨有”三泡茶,讓我們倆遐想翩翩。黃總說,要經歷,要堅持,才能了解、才能體悟漳州茶行業,才能在成敗之間找到平衡點。他把農博會當做學習平臺、交流平臺,而不僅僅是賣產品多少,或者發廣告多少,這份認知的心態讓我覺得,漳州茶同仁們“有樣看樣”,應該會走得更高遠。
帶有花香的茶,總是頂級的好茶。如此,東南花都可真值得年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