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如PBL、翻轉課堂等開始逐漸應用于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中。本文從PBL和翻轉課堂教學法的對比出發,認為將PBL和翻轉課堂教學法結合起來,有利于將系統性和針對性有機融合,同時,分析并探討了基于PBL的翻轉課堂在高校信息檢索課中教學模式的構建,以此來提高高校信息檢索課的教學成效,不斷培養學生的檢索能力和信息意識。
【關鍵詞】翻轉課堂;PBL;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 G252.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3-011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3.053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some heuristic and inquiry teaching methods,such as PBL and flipped classroom,have been gradually used in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PBL and flipped classroom,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useful to fuse the systematicity and pertinence effectively by combing PBL and flipped classroom.Meanwhile,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PBL-based flipped-classroom model in colle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in order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cultivate the retrieval capability of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Fipped classroom;PBL;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del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科教興國戰略的不斷深入,1999—2018年間歷屆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都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將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一些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問題式教學如PBL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開始逐漸運用于高校信息檢索課的教學中,并取得一定成效。由于PBL教學法基于問題的學習和翻轉課堂教學法基于視頻的學習各有優劣,因此,將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應用于高校信息檢索課的教學,對今后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都具有理論和實際意義。
1 PBL與翻轉課堂教學法
1.1 PBL與翻轉課堂教學法的區別與聯系
PBL,即基于問題的學習,是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1]。它徹底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它強調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學習過程置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之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并將問題的解決作為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占有主導性地位,教師則僅對學習進行輔助性的幫助和指導。但是,由于PBL教學主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教學實施在過程中主要還是學習者基于問題的學習,因此,由于一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限、獲取學習資源有限,知識遷移困難等導致學習的系統性較差,一定程度影響信息檢索的學習效果。
“翻轉課堂”的出現,就很好的彌補了PBL教學的不足。翻轉課堂,也稱“反轉課堂”或“顛倒課堂”,“翻轉課堂”是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是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下催生的的教學模式[2]。它最早于2007年提出,隨后,越來越多的學校將翻轉課堂應用到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其核心思想與PBL教學一致,均是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將課程相關的內容制作成視頻,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后自主學習,他們可以看視頻講座、閱讀電子書等,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教師則用更多的時間與每個人交流,并采用講授法和協作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促成他們的個性化學習,其目標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的學習[3]。
因此,無論是PBL教學模式還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它們的教學環節有其共同之處:將學習的過程放在課堂之外,將小組的協作及問題的解答放在課堂之內。但是這兩種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上也有不同之處:PBL主要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主要還是學習者基于問題的學習,針對性更強;而翻轉課堂則是以教學視頻、網絡信息資源平臺等為主要載體,用于學習者課前的自主學習,而教學視頻里的側重點是教師集中講解某一單元知識點或闡述某一觀點,知識結構的核心不是問題的羅列,而是對知識單元的系統闡述[4],因此系統性和結構性更強。
1.2 PBL與翻轉課堂教學法的融合
PBL教學法強調基于問題的學習,其實踐性強,有利于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但知識的系統性差,而翻轉課堂教學法的系統性卻較好的彌補了這一問題,若將PBL和翻轉課堂教學法結合起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前教師制作和發布的視頻資源以及收集提供的學習資料,首先對知識領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后在課堂中根據課程中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和解決來達到系統性和針對性相結合的目的,以便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組織協作、信息意識等各方面綜合信息素養能力。同時,教師在進行視頻資源制作時,將問題帶入每個章節的教學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既保證了知識架構的系統性,也解決了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知識的條理性,增強了教師的引導性,融入了針對性問題的解決,避免了單純的PBL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系統性差,導致學生無法適應,達不到理想學習效果的情況。本文結合PBL和翻轉課堂的核心思想構建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見圖1),以期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提高信息檢索課的靈活性和實踐性,達到個性化和針對性教育的目的。
2 基于PBL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信息檢索課中的構建
2.1 第一階段——前期教案設計和資料的準備
作為教師,課前需要充分了解PBL和翻轉課堂教學的內涵和理念,設計教學方案,根據教學方案進行課前準備,包括:第一,根據每個章節制作視頻資源,在制作視頻資源時應注意以下兩點:(1)在系統介紹的同時,需要在每章節列出問題清單以及課前練習,以方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依據問題和練習對照學習;(2)視頻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15分鐘以內,注意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形象生動[5]。第二,除視頻資源外,教師還需要準備與課程相關的各種參考文獻以提供給學生進行輔助學習;第三,根據本校情況為翻轉課堂的教學實施選擇資源平臺和交互平臺,如超星學習通,可以幫助教師創建線上的課程單元,師生可以通過課程章節、資料、討論、作業、通知等模塊進行學習互動,并能通過制作專題、創建學習小組、經典著作推送等方式強化學習和加強個性化的指導,因此,課前準備是否充分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2.2 第二階段——課前視頻資源的學習和討論
課前,學生需根據自身研究學習的專業、方向進行小組劃分,小組成員以6-8人為宜,并選擇一名成員作為小組組長,負責全組任務的協調分配。同時,教師組織學生建立QQ群、微信群或者其他交互性軟件群,用以進行資源上傳、信息發布和問題討論。建有在線信息素養教育平臺的高校可將信息檢索課程的視頻資源上傳到平臺上,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下載和觀看,如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建立的“IL(Information Literacy)空間”,就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所有信息素養教育課程課件上傳到該空間,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即可登錄該空間進行下載。另外,根據教學計劃,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后進行自我測試和練習,并將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記錄,同時也可在交流群中進行交流討論,學習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包括觀看視頻、查閱資料、小組討論、自我測試等,但務必要帶著問題去學習。
2.3 第三階段——課中問題的針對性解決
信息檢索是一門實踐性較高的課程,在教學環節中需要注重實踐,因此,課堂教學的開展可以結合PBL的思想,從3個環節來對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包括:課堂練習、檢索案例的完成、問題的指導和知識要點的總結。
(1)課堂練習。為了測試學生在課前的自主學習效果,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方式進行課堂練習,包括上機實習,問題搶答、個別抽查檢索案例等。如在教授“分類檢索語言”章節,可利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在課堂上分小組完成研究課題的分類號查找,并由小組組長對查找步驟進行陳述,最后由教師對完成情況進行點評。
(2)檢索案例的完成與展示。檢索案例的完成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通過完成一個案例,可以考察小組綜合的學習成效,包括檢索知識的理解、檢索流程的認知、檢索技巧的掌握、小組任務的分配和協調等。案例的選定既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小組為單位,由本組成員根據自身研究方向擬定專業相關的檢索案例,首先小組商榷案例的檢索步驟并對問題進行分解,然后組長根據組員的特長分配任務并實施,最后根據各步驟完成情況撰寫檢索報告,并由組長在課堂上進行陳述與展示。
(3)問題指導和知識要點的總結。通過課堂練習和檢索案例的完成,教師基本掌握了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因此,需要對全班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和小組的個性問題進行解答和指導,并對章節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總結。
2.4 第四階段——課后效果的評價與反饋
課堂教學結束后,需要對課后效果進行評價與反饋,通過評價,第一,教師可以充分的了解新的教學模式的學習效果,并客觀的對學生進行考核和評價;第二,教師也可以通過反饋結果,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更正,并對教學方案進行合理的調整,以幫助教師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學習;第三,通過自評和互評,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和掌握情況進行充分的審視,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的完善和提升。
傳統的信息檢索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是通過教師評價來實現的,教師評價包括期末考試、平時作業、上機實習以及出勤考核等,教師評價對學生的成績起著決定性作用。但基于PBL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卻顛覆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學習和評價的主體,教師僅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和輔助評價。為了客觀、公正的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需要從綜合成績評價和教學效果評價兩個部分來進行。
(1)綜合成績評價。傳統的課堂教學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由于課堂上缺少互動性,因此教師一般通過平時作業、期中或期末考試、出勤率等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果,評價具有片面性。但翻轉課堂不同于傳統教學,它更強調實踐,注重學習的主動性、團隊的協作性以及信息意識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占有主導地位,因此,僅靠教師評價無法客觀全面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而綜合成績評價則是反映學生對整個課程掌握的綜合學習成效。它應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兩個方面,教師評價應通過階段性考核和期末考核來反映,其中,階段性考核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反映,一般通過章節檢索報告、章節作業或小結、課堂練習的完成情況、出勤考核等方面來考察;期末考核則通過期末考試以及上機實習等來反映。學生評價則應從團隊協作和學習能力等方面考察,其中包括參與性、協作性、貢獻度等指標,并通過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6]。
(2)教學效果評價。為了了解基于問題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在信息檢索課中的應用成效,以便為今后的教學方案提供依據和指導。教師可編制翻轉課堂教學效果評價表,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視頻設計與制作、信息交流平臺、學習能動性、團隊協作、課堂反應等方面來開展調研、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客觀填寫該評價表并反饋,教師通過統計結果獲得相關數據來調整該教學方法的應用。
3 總結
基于PBL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實質是PBL教學法的一種改進。它融入了PBL教學法基于問題學習的核心思想,也利用了翻轉課堂基于信息技術平臺及軟件進行視頻資源學習和交流的優勢,既符合了當代高校學生的學習和閱讀習慣,也增強了課程教學的靈活性、引導性,并將系統性和針對性有機融合在一起。在高校信息檢索課中應用該教學法,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的參與學習與實踐,不斷培養學生的檢索能力和信息意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高校信息檢索課的教學成效,不斷嘗試和深入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效云、董明綱、劉潔.淺談PBL教學模式[J].張家口醫學院學報,2002,19(3):80-81.
[2]360百科.翻轉課堂[EB/OL].https://baike.so.com/doc/7052431-7275338.html.
[3]田凱琳.基于翻轉課堂的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新模式研究[J].情報探索,2017(10):106-110.
[4]陳江華、乜勇、黃曉.網絡環境下PBL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4):18-21.
[5]龍雪梅.翻轉課堂-PBL融合教學模型在華南師范大學文檢課中的應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8,30(1):146-150.
[6]田凱琳.基于PBL的信息檢索課程教學評價體系的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24(7):106-108.